1. 一灵独觉法 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曰:「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2. 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後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 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後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叁家共法。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体自见。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执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丹道派则须配合八卦五行以「规其中」,复以中为玄牡之门,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窍」为千古不传之「圣窍」与「道窍」。守之可应天地之中与宇宙之中,得到人心与天心合一、及人心与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万千也。 3. 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叁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於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叁,叁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於一,一生於道,故守一即可至於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於一,合气於淡,则不二叁,心不二叁即定;行者於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於一,此为定心妙法。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於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於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於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於浑沌无我之境界。 4. 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於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於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叁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於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绛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叁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叁干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几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5. 虚心实腹法 9. 息心止念法 |
简述·武当养生 |
(2005-12-2 16:06:02) |
武当道家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始于史前文明时期,闻名于先秦时代,后历经各个朝代,数千年历史,至明朝达到系统完备而驰名天下,成为中华道家养生文化的一个缩影。 武当道家养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遵循传统道家“天人合一”、“我命在我不在天”等人与自然相关连的系统论和生命自主的积极人生观,敞开博大胸怀,积极吸收如儒、释、医、武、巫等一切有益的养生原理与养生方式,为自己所用,终于形成独具特色、内容丰富、内涵博大精深的养生文化体系。 武当道家养生文化内涵概括如下: 一是性命双修。性指人精神的一面,命指人体物质的一面。性修的内容一方面是开启智慧,通悟天人之理;一方面是修复人的正确人生观,进行人格道德修养,具有积极的社会责任感。命修则是肉体生命锻炼修养的方法,它追求的不仅是一般的长寿,而是成为超生命原质而永生不死并无限自由的仙人。这可视为总的养生原则和理想。 二是动静兼练。武当道家养生汲取了前代道家以及儒释两家只静不动,仅动不静的弊端教训,总结实践出的经验。特别在张三丰时代,将太极拳发展完善,不仅使其成为道家内丹养生的最好动功功法形式之一,并且在不违背养生宗旨、养生原理和道德原则的基础上,又发挥出巧妙神奇的技击作用。 |
简述·武当养生 |
(2005-12-2 16:06:02) |
三是功药并用。武当道家的养生文化,一方面提倡“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生命自主意识,强调自体精气神的主动修炼,但同时又认为,在“天人合一”的系统关联中,较好地利用大自然的赐予,乃能有益并加速自体的生命修炼。 四是低高递进。从方法上讲,首先要从最基础的行立坐卧日常生活行为做起,要从一些常见的吐纳导引动功做起,循序渐进,才可步入高层次的内丹养生功夫领域。认为不如此就如高楼没有基础,既不稳固,也迟早会塌下来。 五是益生皆施。“益生皆施”就是凡有益于生命修养的理论和方法统通融合进来,不拘门派,不拘形式。不拘门派。不仅内外功并施,且草药、针炙、推拿按摩等,相兼为用。此外膳食、茶道、酒道,以及读书、音乐、书画、游历等各种有益养生与陶冶情操的方式内容,都相贯兼融,真正体现广采博收。 六是有无双为。道家养生文化是修道的内容,理论方法上都遵从大道真理。以无为为体,为旨归;以有为为手段,为进阶。所谓无为,就是无主观作为,一切遵循自然规律;所谓有无,就是以主观的积极努力,去最终完全顺应和符合自然规律。 |
欢迎光临 心友论坛 (http://bbs.yuceweb.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