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友论坛

标题: 群书治要360 [打印本页]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19:56
标题: 群书治要360

132. 「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亢」之为言也,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其唯圣人乎!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圣人乎!(卷一  周易)
【白话】「处于极尊之位,应当以高傲为戒,否则会有败亡悔恨之祸。」何以要这样说呢?夫子说:「地位极其显贵,没有比这再高的位置;身分极其崇高,没有人能亲善接近。贤人都处在下位,而无法在旁辅佐协助,因此一举一动不谨慎就会引祸上身。」……「亢」字的意义,只知进取却不知退守,只知存在却不知会衰亡,只知获得却不知会丧失。这只有圣人的智慧,能知道如何进、退、存、亡,而不失正道,只有圣人才能如此吧!
八、谨慎
133.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卷二  尚书)
【白话】圣明的本性追逐妄念,就可能变成狂悖之人;狂悖之人克制妄念,就可能变成圣明之人。意谓「圣」与「狂」之间的转换,只在罔念与克念之间。
134. 传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卷二十七  吳志上)
【白话】经传(《国语》)上讲:「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必须时时克服自己的习气;为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一失足成千古恨。」
135. 《曲礼》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卷七  礼记)
【白话】《曲礼》说:对一切人、事、物没有不恭敬的,举止端庄稳重,像若有所思的样子,谈吐安详稳定,条理分明。这样才能安定人民啊!
136.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卷九 孝经)
【白话】身居高位,敬上爱下而不傲慢,尽管地位再崇高,也不会发生倾覆的危险;实行节俭,谨守法度,纵使财富再充裕,也不会奢侈浪费。处于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尊贵;财物充裕而不浪费,这样就能长久保持富有。能使富有和尊贵不离于身,然后才能安定自己的国家,使人民和乐相处。这就是诸侯应尽的孝道啊!《诗经.小雅》说:「(诸侯)要戒慎恐惧,好比身临深潭之旁,足踏薄冰之上,事事要小心翼翼,处处要提高警惕。」
137. 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地位愈高而态度愈要谦恭,官职愈大而内心却愈谨慎,俸禄愈优厚而愈要谨慎不敢妄取贪求。
138. 生而贵者骄,生而富者奢。故富贵不以明道自鉴,而能无为非者寡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生来就显贵的人,容易骄纵;生来就富足的人,容易奢侈。所以富贵之人,如果不以明白做人道理来自我反省观照,而能够不做错事的就很少了。
139.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卷一  周易)
【白话】干卦九三爻辞说:「君子整天勤奋不懈、自强不息,即使夜晚也警惕戒惧,如却处于险境中而不敢松懈,这样才能免于危难。」怎么说呢?夫子说:「这是譬喻君子要增进道德、建立功业。做到忠诚信实,由此可以增进道德;对人民大兴文教,自己以身作则,言行一致,保持真诚,由此可以积蓄功业。所以处在上位而不骄傲,处在下位而不忧虑。因而能够整天勤奋不懈而又随时警惕戒惧,虽处险境也能免于危难。
140.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卷七  礼记)
【白话】心是不可须臾偏离正道的,可以离开的就不是正道了。因此君子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戒谨慎,在人听不到的地方也常惶恐畏惧。要知道,最隐暗且看不见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发现的,最微细且看不见的事物也是最容易显露的,因为念头容易放逸,所以,君子就特别谨慎一个人独处的时候。
141. 行有四仪:一曰,志动不忘仁,二曰,智用不忘义,三曰,力事不忘忠,四曰,口言不忘信。慎守四仪,以终其身,名功之从之也,犹形之有影,声之有响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言行有四个准则:一是遵循志向行动,时时不忘仁爱;二是运用智谋而不忘道义;三是用力办事而不忘忠诚;四是开口说话时不忘信实。终身能谨慎恪守这四个准则,功名就会相随而至,犹如形有影相随,声音必定产生回声一样。
142. 君子口无戏谑之言,言必有防;身无戏谑之行,行必有捡。言必有防,行必有捡,虽妻妾不可得而黩也,虽朋友不可得而狎也。是以不愠怒,而教行于闺门;不谏谕,而风声化乎乡党。传称「大人正己而物正」者,盖此之谓也。(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君子口中不说玩笑的言语,说话必定合于规范;自身不会有玩笑的行为,行为必定约束谨慎。说话合规范,行为有约束,即使是妻妾也不敢因亲近而无礼,即使是朋友也不敢因熟悉而轻慢。所以,君子不用严厉训斥,而身教就影响整个家族;不用规劝告诫,而良好的风气就能教化整个乡里。经传(《孟子》)中称赞,「圣人端正己身,而身边的万事万物也随之端正」,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143. 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无多事,多事多患。安乐必诫,无行所悔。(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要引以为戒啊!不可太多话,多话则容易使心轻慢不细腻,而常常说错话,招致许多祸害;不可太多事,多事则容易使心浮躁不安稳,而常常做错事,引来许多祸患。处于安乐要提高警戒,不做会让自己后悔的事。
144. 子曰:「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为之阶。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祸乱之所以发生,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19:59
是言语作了阶梯。君主言语不慎密就会失去臣子,臣子言语不慎密就会惹祸上身,机密大事不慎泄漏就会造成灾害。所以君子谨慎守密而不随意出言。」
145.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随便的许诺,必定很少讲求信用;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必将遭遇很多困难。因此圣人处事还要抱著艰难之心,所以终究没有难成之事。
146.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对人有益的喜好有三种,对人有害的喜好有三种:喜好以礼乐来节制举止,喜好赞扬别人的善行进而引道大家见贤思齐,喜好多交结贤德益友,这都可以使人受益;喜好以尊贵、才能骄人,喜好散漫游荡,喜好沉迷宴会饮酒、寻欢享乐,这都会使人受损。」
147. 君子以俭德避难,不可荣以禄。(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遭遇困顿险厄时,应以节俭为德来避免灾难,不要以追求利禄为荣。
九、交友
148. 故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君子淡以成,小人甘以坏。(卷七  礼记)
【白话】君子之间的交往淡如清水,小人之间的交情蜜如甜酒;君子之交虽平淡却能互相成就,小人之交虽亲密却易互相败坏。意谓君子以友辅仁,成就道德;小人利己损人,见利忘义。
149. 故曰: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是以君子必慎其所与者焉。(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与善人相处,就像进入有香草的屋子里,时间一长就闻不到香气,这表示自己已融于其中,与香气却化了;与不善之人相处,就像进入咸鱼铺子,时间一长就闻不到臭味,也是与臭味却化了。因此君子一定要谨慎地选择朋友与环境。
150.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跟正直的人交友,跟宽恕的人交友,跟见闻广博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益处。跟谄媚逢迎的人交友,跟伪善奉承的人交友,跟巧于言词的人交友,交这三种朋友,都有损害。」
十、学问
151. 学不倦,所以治己也;教不厌,所以治人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勤学不厌倦,如此才能对治自身习气,提升自身修养;教学不厌倦,如此才能教育感化别人。
152. 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卷一  周易)
【白话】君子勤奋学习以积累学问道德,有疑难则不耻下问的来明辨真谛,用宽恕厚道的存心来待人接物,用仁慈博爱的精神广行于天下。
15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易》曰:「君子以多志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卷四十四  潛夫论)
【白话】工匠要想做好工作,必顸先使工具精良;士人要想弘扬仁义道德,一定先要深入圣贤典籍。《易经》说:「君子应该多方记取并用心领悟前人的嘉言懿行,来积累、培养自己的德行。」
154. 曾子曰:「君子攻其恶,求其过,强其所不能,去私欲,从事于义,可谓学矣。」(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曾子说:「君子尽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习气,检查反省自己的过错,尽力突破自己所不能做的,去除私欲,符合道义的事,当下去做,这样可以称得上是真实学问了。」
155.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去冥思苦想,但毫无获益,不如学习圣贤的经典。」
156. 见善,必以自存也;见不善,必以自省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看到善行,一定一丝不苟地自我对照,并加以学习效法;看到不善,一定戒慎恐惧地反省检点,警惕杜绝。所以批评指正我而又很恰当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赞却我而又很得当的人,就是我的益友;谄谀奉承我的人,就是祸害我的人。
十一、有恒
157.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两手围抱的粗壮大树,是由细小帅苗长成的;九层高的楼台,是由泥土堆积筑成的;千里远的路程,是从迈开脚下的第一步开始。
158.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河海。(卷三十八  孙卿子)
【白话】不积累半步前进,无法远行千里;不汇聚滴水细流,无法成为浩瀚江海。由此可见,任何事情都是由小渐大累积而成,没有一步登天的道理。
159. 九三:不恒其德,或承之羞。不恒其德,无所容也。(卷一  周易)
【白话】恒卦第三爻象征: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或许将蒙受羞辱。不能永恒地保持美德,必然丧失操行,无法立足容身于社会。

肆、为政
一、务本
160. 孔子曰:「凡为天下国家者,有九经焉,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人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公曰:「为之奈何?」孔子曰:「齐庄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尊贤也;爵其能,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笃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敬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子百姓也;日省月考,既稟称事,所以来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绥远人也;继绝世,举废邦,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治天下国家有九经焉,其所以行之者一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治理天下国家,有九条重要纲领:修正己身,尊重贤人,亲爱亲族,礼敬大臣,体恤众臣,爱民如子,招徕各行工匠,抚慰远方人民,安定各地诸侯。修正己身,则可树立品德,不为外在名利所动搖;尊重贤人,如此小人自然远离,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20:08
所有的家都端正,则天下也就安定了。
169. 夫富民者,以农桑为本,以游业为末;百工者,以致用为本,以巧饰为末;商贾者,以通货为本,以鬻奇为末。三者守本离末,则民富;离本守末,则民贫;贫则厄而忘善,富则乐而可教。教训者,以道义为本,以巧辨为末;辞语者,以信顺为本,以诡丽为末;列士者,以孝悌为本,以交游为末;孝悌以致养为本,以华观为末;人臣者,以忠正为本,以媚爱为末。五者守本离末,则仁义兴;离本守末,则道德崩。(卷四十四  潛夫论)
【白话】使百姓富裕,以农事生产为本,以流动性职业为末;各种工艺,以实用为本,以雕琢装饰为末;买卖经商,以流通货物为本,以出售珍奇之物谋利为末。这三者若能守本弃末,百姓就会富裕;若弃本守末,百姓就会贫穷;百姓贫穷就会陷入困境而无心行善,百姓富裕就会安乐而可以接受教化。教育训道,以道德仁义为本,以巧言善辩为末;言辞话语,以诚信顺理为本,以奇异华丽为末;读书之人,以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为本,以交友应酬为末;落实孝悌,以尽心奉养为本,以图表面讲排场为末;为人臣者,以忠诚正直为本,以谄媚讨好为末。这五者若能守本弃末,仁义之风就会兴盛;弃本守末,道德就会崩溃。
170. 夫仁义礼制者,治之本也;法令刑罚者,治之末也。无本者不立,无末者不成。夫礼教之治,先之以仁义,示之以敬让,使民迁善日用而不知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仁义礼制,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法令刑罚,是治理国家的枝叶。没有根本就不能立国,没有枝叶就不能有所建树。以礼义教化治国,就要首先践行仁义,并且带头做到恭敬、谦让,带动风气,使人民于日常生活中不知不觉迁善改过。
171. 孔子曰:「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立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置本不固,无务丰末;亲戚不悦,无务外交;事不终始,无务多业。反本修迹,君子之道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孔子说:「立身处世具备了六大根本,然后才能成为君子。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作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政事有条理,农业是根本;安定国家有方法,慎选继承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一定的时机,辛勤经营是根本。根本不巩固,就不要追求枝叶小事的完美;亲戚都不能团结和睦,就不要致力于跟外人交往;做事情有始无终,就不要去从事多种事业。回归根本从近处做起,这是君子采取的原则和方法。」所以假如本末倒置,不只徒劳无功,还会产生严重的流弊问题。
【补充】:《群书治要》选文「反本修迹」,《孔子家语》原文作「反本修迩」,「邇」古字为「迩」。「迹」当为传抄之误。本条白话依据「反本修迩」翻译。
172.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义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卷二十七  蜀志)
【白话】诸葛亮担任宰相,安抚百姓,明示礼义法规,精简官职,采用应时而变的制度,推诚相待,办事公道。对于竭尽忠心有益国家者,即使是仇人也必定奖赏;触犯法令、怠忽职守者,即使是亲信也必定惩罚;认罪悔改者,即使罪行严重也必定从宽开释;巧言掩饰罪过者,即使罪行轻微也必定从严判刑。善行哪怕再微小也要表彰,恶行哪怕再微细也要惩罚。精通熟习各项政事,对事物从根本上加以治理,依照名位来要求实效,不允许弄虚作假。最终在蜀国境内,人人敬畏和爱戴他。刑罚政仙虽然严厉,人民却毫无怨言,正是因为他处事公平,而勉励、禁戒非常明确。他真可以说是懂得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能与管仲、萧何相媲美了。
173.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孝道,是德行的根本,一切教化都是从孝道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174.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仁之本与!(卷九 论语)
【白话】君子为人必专心致力于根本,根本建立了,道德就会随之产生。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就是仁的根本啊!
175.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卷九  孝经)
【白话】孔子说:「君子奉事父母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奉事兄长能做到敬顺,故可将顺从移于奉事官长;家居生活治理得当,故可将管理才能移于处理政务。所以,在家中养成了孝悌的品行,才能在外建功立业,美好的名声就会显扬于后世了。」
176. 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卷二十二 后汉书二)
【白话】孔子说:「奉事父母能能尽孝道,故可将忠诚移于奉事君主。」因此寻找忠臣,一定要从有孝子的家庭中选拔。
177. 夫知为人子者,然后可以为人父;知为人臣者,然后可以为人君;知事人者,然后可以使人。(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儿子,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父亲;懂得如何做一个好臣下,然后才可能做一个好君主;唯有懂得如何事奉人,然后才懂得如何任用人。
178.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卷九  论语)
【白话】曾子说:「对于父母过世时的丧葬能谨慎守礼,对于已亡故的父母及祖先,都能依礼依时追思怀念,不忘其本,则风俗民情必然趋向淳厚善良。」
179.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其所归。(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泉水很深,鱼鳖就会聚来生存;树木茂盛,飞鸟就会群集筑巢;草丛茂密,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20:47
都是靠一个「诚」字贯彻始终。这种道理,有的人生下来就知道,有的人经过学习才知道,有的人要下苦功才能知道,等到明了知道的时候,都是一样。有些人安然自得地去实行,有些人为了得到利益去实行,有些人则需要勉强自己才能实行,等到成功时,都是一样。
【补充】五伦之道: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54. 仁义礼乐、名法刑赏,凡此八者,五帝三王,治世之术也。故仁以道之,义以宜之,礼以行之,乐以和之,名以正之,法以齐之,刑以威之,赏以劝之。(卷三十七  慎子)
【白话】仁、义、礼、乐、名、法、刑、赏这八项,是远古时付五帝三王用来治理天下的法宝。所以要用仁爱思想来教道人民,要用道义来使人民做与自身名分相符合的事,要用礼仪来规范人民的行为,要用音乐来调和人们之间的关系,要用名分来端正人们之间不却的身分,要用法律来统一人民的行为,用刑罚来让人民畏惧犯罪,要用奖赏来劝勉、鼓励人民行善。
255. 是故仁者莫大于爱人,智者莫大于知贤,政者莫大于官能。有土之君,能修此三者,则四海之内供命而已矣。(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所以说仁爱最重要的在于爱护众人,明智最重要的在于辨别贤人,为政最重要的在于任命能人。拥有疆土、身居上位的国君达到这三点,那天下的人都会恭敬听命。
256. 天子听男教,后听女顺;天子理阳道,后治阴德;天子听外治,后听内治。教顺成俗,外内和顺,国家理治,此之谓盛德也。(卷七  礼记)
【白话】天子掌管对男子的教化,王后掌管教化妇女有柔顺的德行;天子负责阳刚之事,王后负责阴柔之事;天子治理外务,王后治理内务。对男子的教育和对女子恭顺的教道形成风俗,外部和内部都能和谐恭顺了,国家与家庭都能治理得有条理,这就叫做隆盛的德行。
257. 治天下有四术:一曰忠爱,二曰无私,三曰用贤,四曰度量。度量通,则财用足矣;用贤,则多功矣;无私,百智之宗也;忠爱,父母之行也。(卷三十六  尸子)
【白话】治理天下要遵循四项法则:一是诚心爱民,二是大公无私,三是任用贤才,四是度量财用。度量财用能心中明白,就财用充足;任用贤才,治理国家就多功绩;大公无私,是智慧的本源;诚心爱民,就体现了爱民如子的行为。
258. 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政之所行,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卷三十二  管子)
【白话】粮仓充实,人民才知礼节;衣食充足,人民才知荣辱;在上者能笃行礼法,人民才能效法而使六亲团结坚固;立国的四大纲要能够伸张,国君的政令才能推行无阻。立国的四大纲要不伸张,国家必会灭亡。立国有四大纲要,其中一个纲要断去,国家就会歪斜;其中二个纲要断去,国家就会危险;其中三个纲要断去,国家就要债覆;其中四个纲要断去,国家便会灭亡。倾斜了还可以将它扶正,危险了还可以使它安定,倾覆了还可以将它救起,独有灭亡了便不能使它再建立。什么是四大纲要呢?一是礼,二是义,三是廉,四是耻。政治之所以能够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治之所以荒废,在于违反民心。
259. 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也,尊师则不论贵贱贫富矣。(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古付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计较老师的贵贱贫富。
260. 汤曰:「何谓臣而不臣?」对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诸父臣而不名;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谓大顺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商汤问:「为什么说他们是臣子但不把他们当作臣子看待?」伊尹回答说:「国君不能当作臣子看待的有四种人:伯父、叔父等是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众兄长是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先王的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有高尚品德的人做大臣,不能称他们为臣;这就叫做顺乎伦常大道。」
261. 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参与策画计议那个职位所管的事。」
262. 是以人君自任而躬事,则臣不事事矣。是君臣易位也,谓之倒逆,倒逆则乱矣。人君任臣而勿自躬,则臣事事矣。是君臣之顺,治乱之分,不可不察。(卷三十七  慎子)
【白话】所以,君主凡事都要出面,事必躬亲,那么臣下就不会各司其职,去完成任务了。这样,君臣的职位就互换了,就叫做颠倒错位,必然一片混乱。君主任用臣下而不事必躬亲,那么臣下就会各司其职,完成任务。这是君臣治世的正当关系,和乱世有明显的区别,不能对此不予明察。
263. 政不可多门,多门则民扰。(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政令不可由许多部门发出,政出多门就会困扰民众,使他们无所适从。
十一、赏罚
264. 古之明君,褒罚必以功过;末代暗主,诛赏各缘其私。(卷二十三  后汉书三)
【白话】古时候的贤明君主,褒奖和惩罚都要依据当事人的功劳或过失为标准;末代的亡国昏君,诛杀和封赏都凭个人私情。
265. 夫当赏者不赏,则为善者失其本望,而疑其所行;当罚者不罚,则为恶者轻其国法,而怙其所守。(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应当奖赏的不奖赏,做善事的人将失去了原先的期望,就会怀疑自己的行为是否有意义;应当惩罚的不惩罚,做恶事的人就会轻视国家的法令,毫无忌惮,继续作恶。
266. 故先王之教,进贤者为上赏,蔽贤者为上戮。(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所以上古贤明君王教诲道:推荐贤人的人受重赏,埋没贤人的人受重惩。
267. 爵禄者,国柄之本,而贵富之所由,不可以不重也。然则爵非德不授,禄非功不与。二教既立,则良士不敢以贱德受贵爵,劳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禄,况无德无功,而敢虚干爵禄之制乎!(卷四十九  傅子)
【白话】官爵和俸禄,是国家权力的根本,是达到富贵的途径,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20:50
不能不重视。既然如此,那么没有美德,就不应授予爵位;没有功劳,就不能给予俸禄。爵和禄的教令已经设立,贤良的士人就不敢以浅薄的道德而接受高贵的爵位,勤劳的大臣就不敢以极小的功劳而接受优厚的俸禄,何况是没有美德和功劳的人,还敢用弄虚作假来干扰爵禄的制度吗?
268. 魏文侯问李克曰:「刑罚之源安生?」对曰:「生于奸邪淫佚之行也。凡奸邪之心,饥寒而起;淫佚者,文饰之耗。雕文刻镂,害农事者也;文繡纂组,伤女功者也。农事害则饥之本,女功伤则寒之源也。饥寒并至,而能不为奸邪者,未之有也。男女饰美以相矜,而能无淫佚者,未尝有也。……刑罚之起有源,人主不塞其本,而督其末,伤国之道也。」(卷四十三  说苑)
【白话】魏文侯问李克说:「刑罚产生的根源是怎样的?」李克说:「它根源于奸邪淫佚的行为。凡是奸邪之心,都由饥寒而引起;淫佚之心,则因过分装饰而形成。住房雕梁画栋,就会妨害农业的生产;穿衣追求华丽精美,就会妨害女工的纺纱织布。农业、女工受到妨害,就是饥寒的本源。饥寒交迫,而没有奸邪行为的,未曾有过。男女都互相夸耀衣饰之美,却能不淫佚的,也未曾有过。……刑罚的产生有其根源,君王不正本清源而只惩处既成的罪咎,这是有害国家的做法啊。」
十二、法律
269. 先仁而后法,先教而后刑,是治之先后者也。(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先实行仁义然后才用法令,先进行教化然后才用刑法,这是治理国家的重要先后次序。
270. 法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于人间,反己自正也。诚达其本,不乱于末;知其要,不惑于疑;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责于下;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故人主之制法也,先以自为检戒(戒作式),故禁胜于身,即令行于民矣。(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法令制度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从地下生出来的,而是人们制定出来的,又反过来约束人们端正自己。果真通达了根本,就不会在细枝末节上犯错误;掌握了纲要,就不会被疑难所困惑;人君自己能做到,也不要去非难别人;自己做不到,就不要去要求臣民;禁止百姓做的,自己首先不做。所以人君制定法度,首先自己要做守法的模范,法纪、禁令先能在立法者自己身上得到实施,那么,政令法度就必然能在百姓中得到贯彻。
271. 凡我有官君子,钦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卷二  尚书)
【白话】凡我的各级官长,要认真对待你们所管理的工作,慎重对待你们发布的命令。命令发出了就要实行,不能朝令夕改。为政要出于公心,去掉个人的私情或恩怨,人民将会信任归服。
272. 《书》曰:「与杀不辜,宁失不经。」(卷十七  汉书五)
【白话】《尚书》说:「与其杀死无辜的人,宁可失于不合常规。」意谓刑狱之事要体现仁政,司法的官即要以仁德存心,避免以苛察为明。
273. 子曰:「听讼吾犹人。必也使无讼乎!」(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审理诉讼案件,我跟别人的方式差不多。但我一定尽力使诉讼案件不发生才好。」
十三、慎武
274. 圣人之用兵也,将以利物,不以害物也;将以救亡,非以危存也。……故曰:好战者亡,忘战者危。(卷四十七  政要论)
【白话】圣人用兵,为的是有利于万物,而不是有害于万物;为的是用来挽救危亡,而不是用来制造危难。……所以说:爱好战争的必将灭亡;疏忽备战的必将危险。
275. 兵者存亡之机,一死不可复生也。故曰:天下难事在于兵。(卷五十  袁子正书)
【白话】用兵是人命生死存亡的关键,一旦阵亡,就不可能再救活。所以说,天下难事是用兵。
276.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惔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也。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上左,凶事上右。偏将军处左,上将军处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众多,以悲哀泣之;战胜则以丧礼处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兵器是不吉祥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应用的。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以恬淡为上,无贪功欲利之心,胜利了也不自鸣得意。若感到得意,那就是喜欢杀人。喜欢杀人,就不可能得志于天下。吉庆的事情以左边为上,凶丧的事情以右方为上。副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这是说明出兵打仗用丧礼仪式来处理。打仗会杀人众多,要带著哀痛的心情去对待;打了胜仗,要用丧礼的仪式去处理。所以君子贵德而贱兵,应以道化人,不伤害无辜的百姓。
277.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军队所到的地方,民生凋敝,田地荒芜,荆棘丛生。大战过后,杀伤和气,故五谷疫病,必有灾荒之年。
278. 十万之师出,费日千金。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胜,善之善者也。(卷三十七  尉缭子)
【白话】十万人的军队出动,每天耗费资金有千金之多。所以百战百胜,不算最好的胜利;不战而胜,才是最好的胜利。
279. 救乱诛暴,谓之义兵,兵义者王;敌加于己,不得已而起者,谓之应兵,兵应者胜;争恨小故,不胜愤怒者,谓之忿兵,兵忿者败;利人土地货宝者,谓之贪兵,兵贪者破;恃国家之大,矜民人之众,欲见威于敌者,谓之骄兵,兵骄者灭。此五者,非但人事,乃天道也。(卷十九  汉书七)
【白话】拯救战乱诛杀残暴,被称为义兵,义兵能够取胜称王;敌兵压境,不得已而用兵的,被称为应兵,应兵是能够打胜仗的;为小事而争恨斗狠,压制不住愤怒的,被称为忿兵,忿兵是会被打败的;贪图别人土地、财物、珍宝的,被称为贪兵,贪兵是会被击溃的;倚仗国势强大,夸耀人口众多,想在敌人面前逞威风的,被称为骄兵,骄兵是会被消灭的。这五种情况,不伛伛是人的力量所为,而是天道的约束啊。
280. 故兵者国之大器,存亡之事,命在于将也。先王之所重,故置将不可不审察也。(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所以,出师用兵为国之大事,亦为国家存亡之所关键,其命运全在于将帅。而为先王(指文王)之所重视,因此任命将帅,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21:12
是谓六守。」文王曰:「慎择此六者,奈何?」太公曰:「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转作专),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人君慎此六者以为君用。君无以三宝借人,以三宝借人,则君将失其威。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六守长则国昌,三宝完则国安。」(卷三十一  六韬)
【白话】周文王问姜太公:「凡是治理国家和人民的国君,都想长久保有其国家,为何他们会失去呢?」太公说:「此乃由于他们不能选择适当的人才和建立适当的事业之故。凡为人君者,必须注意六守以选拔人才,并谋划三宝以经营事业。所谓六守,一是仁,二是义,三是忠,四是信,五是勇,六是谋,这就称为六守。」文王又问:「如何能选择到具备此六种德行之人呢?」太公说:「给他以财富,观察他是否不逾越礼法;贵他以高爵,观察他是否不骄傲凌人;付托他重任,观察他是否不专擅;使他处理事务,观察他是否不虚伪欺骗;使他当危难之任,观察他是否能临危不惧;使他处理事变,观察他是否能应变无穷。富而不逾越礼法,是心中存有天理之公,是即仁也;贵而不骄傲凌人,是心中存有义理之明,是即义也;担负重任而不转变心意,是心中存有忠诚之操,是即忠也;处理事务而能坦白无隐,是心中存有诚信之行,是即信也;当危难之任而能临危不惧,是心中有勇往不屈之意,是即勇也;处理事变而能应机不穷,是心中具有机智之略,是即谋也。以此六种方法去观察人才,可以得到具有六守之人。人君不可将处理三宝之权利给与他人;给与他人,则人君将丧失其权威。三宝乃是大农、大工、大商三种经济组织。具有六守之贤才众多,则国家昌盛;三宝之经济制度完备,则国力充足。人才盛而国力足,国家自然可以长治久安了。」
309. 景公问晏子曰:「临国蒞民,所患何也?」对曰:「所患者三:忠臣不信,一患也;信臣不忠,二患也;君臣异心,三患也。是以明君居上,无忠而不信,无信而不忠者,是故君臣无狱(无狱作同欲),而百姓无恐(恐作怨)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景公问晏子说:「执掌国政管理人民,最忧虑的是什么?」晏子回答说:「最忧虑的事有三件:忠于国君的臣子不被信任,这是一患;国君信任的臣子不忠诚于国君,这是二患;国君与臣子不同心,这是三患。所以贤明的国君身居上位,没有对忠臣不信任的现象,也没有国君信任的臣子不忠心耿耿的现象,所以国君和臣子却一条心,而百姓也无怨言。」
310. 子墨子曰:「国有七患。七患者何?城郭沟池不可守,而治宫室,一患也;边国至境,四邻莫救,二患也;先尽民力无用之功,赏赐无能之人,三患也;仕者持禄,游者忧佼(佼作反),君修法讨臣,臣慑而不敢咈,四患也;君自以为圣智,而不问事,自以为安强而无守备,五患也;所信者不忠,所忠者不信,六患也;蓄种菽粟,不足以食之,大臣不足以事之,赏赐不能喜,诛罚不能威,七患也。以七患居国,必无社稷;以七患守城,敌至国倾。七患之所当,国必有殃。」(卷三十四  墨子)
【白话】墨子说:「国家有七种祸患。这七种祸患是什么呢?内外城池壕沟不足守御,而去修建宫室,这是第一种祸患;敌兵压境,四面邻国都不愿来救援,这是第二种祸患;把民力耗尽在无用的事情上,赏赐没有才能的人,这是第三种祸患;做官的人只求保住俸禄,游学未仕的人只顾结交朋党,国君修订法律以惩治臣下,臣下畏惧君王的威势却不敢直言劝谏,这是第四种祸患;国君自以为神圣聪明,而不过问国事,不了解下情,自以为安稳而强盛,而不做防御准备,这是第五种祸患;君主信任的人却不忠诚,忠于君主的人却不被信任,这是第六种祸患;积蓄、播种的粮食,不足以养活人民,大臣不足以承担事务,赏贱不能使人们欣喜,诛罚不能使人们畏惧,这是第七种祸患。治国若存在这七种祸患,必定亡国;守城若存在这七种祸患,敌军一到就必然会使城池沦陷。七种祸患存在于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必有灾殃。」
311. 十过:一曰,行小忠,则大忠之贼也。二曰,顾小利,则大利之残也。三曰,行僻自用,无礼诸侯,则亡身之至也。四曰,不务听治,而好五音,则穷身之事也。五曰,贪愎喜利,则灭国杀身之本也。六曰,耽于女乐,不顾国政,则亡国之祸也。七曰,离内远游,忽于谏士,则危身之道也。八曰,过而不听于忠臣,而独行其意,则灭高名,为人笑之始也。九曰,内不量力,外恃诸侯,则削国之患也。十曰,国小无礼,不用谏臣,则绝世之势也。(卷四十  韩子)
【白话】十种过错:一是奉行对私人的小忠,那是对大忠的危害。二是只顾眼前小利,那是对大利的破坏。三是行为乖僻固执己意,对待诸侯不按礼制,就会走向毁灭自己的道路。四是不致力于治理国事,却沉溺于音乐,那是使自己陷入困窘的事。五是贪婪固执,财迷心窍,那是亡国丧身的祸根。六是沉迷于女色歌舞,不顾国家的政事,就会遭受亡国的灾祸。七是离开朝廷到远方遨游,忽略臣下的劝谏,那是危害自身的做法。八是做错了事,不听从忠臣的忠言,却一意孤行,那就是败坏名誉受人讥笑的开端。九是不考量国内的力量,而依赖国外的诸侯,那就是国土被割削的祸患。十是国家弱小,却颟顸无礼,不采纳谏臣的意见,那就有断绝后嗣的趋势。
312. 亡国之主必(必下有自字)骄,必自智,必轻物。(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亡国的君主,必定是自大骄傲,简慢贤士;必定是自作聪明,专独刚愎;必定是轻视事务,无有防范而招致祸患。
【补充】商务印书馆所印《群书治要》,有眉批「必下有自字」,而世界书局二○一一年三月出版的《群书治要》则无。
313. 故礼烦则不庄,业众则无功,令苛则不听,禁多则不行。(卷三十九  吕氏春秋)
【白话】所以礼节繁琐则不庄重,事业繁重则绩效不彰,
作者: 南无无量觉    时间: 2017-7-28 21:15
政令烦苛则群众不听从,禁令过于众多,则会行不通。
314. 鸟穷则噣,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逸。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鸟被逼到了极点就要啄,兽被逼到了极点就要用爪夺取,人被逼到了极点就要欺诈,马被逼到了极点就要逃奔。从古至今,没有见过一个君王逼迫臣民到走投无路,而自身还能没有危险的。
315.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有三件应该警惕戒备的事:少年时,血气尚未稳定,应该警戒,不要把精力放纵在色欲上;到壮年时,血气正旺盛,应该警戒,不要争强斗胜,而应以此饱满的体力精神用于正当的事业;到老年时,血气已经衰退,应该警戒,不要贪得无厌。」
316. 古人阖棺之日,然后诔①行,不以前善没后恶也。(卷二十九  晋书上)
【白话】古人在盖棺论定后才写诔文来哀悼,不用以前的善行掩盖后来的罪恶。
【注解】①诔:哀祭文之一种;乃累列死者生时德行、功业,所为之文辞。
317. 君子有三鉴:鉴乎前,鉴乎人,鉴乎镜。前惟训,人惟贤,镜惟明。(卷四十六  申鉴)
【白话】君子用三种事物来自我明鉴:明鉴于前事,明鉴于他人,明鉴于铜镜。以前事为明鉴,可吸取教训;以他人为明鉴,可求得贤德;以铜镜为明鉴,可看清自我。
五、应事
318. 位也者,立德之机也;势也者,行义之杼也。圣人蹈机握杼,织成天地之化,使万物顺焉,人伦正焉。(卷四十六  中论)
【白话】职位,是建立仁德的织机;权势,是施行道义的梭子。圣人脚踏织机、手握梭子,编织成天地的教化风气,使万物顺利生长,人们的伦理道德纯正。
319. 故圣人深居以避害,静默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动作(无作字)而陷于刑,虽曲为之备,不足以全身。(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因此圣人深隐而居以避开祸患,默然静观以等待时机。常人不知道祸福从何而来,一有妄动,就会陷入灾害,即使多方为之防备,也难以保全自己。
320. 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卷一  周易)
【白话】孔子说:「君子必先使自己本身安定,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先使自己心平气和,然后才开口说话;先以诚信待人,建立信誉,然后才可以对人有所要求。君子有了三项基本修养,与人必能和睦相处,无所偏失。」
321.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在九个方面多用心考虑:看,考虑是否看得正确;听,考虑是否听得明白;脸色,考虑是否温和;容貌态度,考虑是否谦恭;说话,考虑是否忠诚老实;做事,考虑是否认真谨慎;有疑惑,考虑应该询问请教别人;将发怒时,考虑是否会产生后患;见到财利,考虑是否合于仁义。」
322. 君子博学而浅(大戴礼浅作孱)守之,微言而笃行之。行欲先人,言欲后人,见利思辱,见难思诟,嗜欲思耻,忿怒思患,君子终身守此战战也。(卷三十五  曾子)
【白话】君子博学,而以浅薄自守;言语简约,重在切实地履行。行动在别人之前,说话在别人之后;若有利可得,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耻辱;面对困难,如果退缩逃避,要想想是否会招来辱骂;贪求嗜欲就想到羞耻;忿恨怨怒就想到祸患。君子终生小心翼翼地坚持这样做。
323.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卷九  论语)
【白话】孔子说:「君子致力于:说话慎重,而行动敏捷。」
324.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卷十  孔子家语)
【白话】任何事情,事前有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说话先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屈站不住脚;做事先有准备,就不会遇到困难挫折;行事前的计画先有定夺,就不会发生错误、后悔的事;做人的道理,心中有准绳,则不至于行不通。
325.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毋欲速,毋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卷九  论语)
【白话】子夏当莒父县的县令,向孔子请示政事。孔子告诉他:「不要求其速成,不要著眼于小利益。因为求其速成,反而不能达成;见小利,则不能成就大事。」
326. 婴闻一心可以事百君,三心不可以事一君。故三君之心非一心也,而婴之心非三心也。(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我(晏婴)听说用一心一意可以事奉一百个君主,三心二意不能事奉好一个君主。三位君主皆不同心,而我晏子也并不是三心二意。
327. 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虽有凶旱水溢,民无菜色,然后天子食,日举以乐。(卷七  礼记)
【白话】国家没有九年的储备,叫做财用不足;没有六年的储备,叫做财用危机;没有三年的储备,叫做国家已不成为一个国家了。耕种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粮;耕种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粮。按三十年通算,即使遇到水旱之灾的荒年,民众也不会面有饥色,这样,天子就能很安心的奏著音乐吃饭。
六、慎始终
328.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卷三十四  老子)
【白话】审慎地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慎重,就不会失败。
329. 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不能终善者,不遂其国(国作
君)。(卷三十三  晏子)
【白话】《诗经》上说:「人起初无不安安为善,到后来,却很少能全始全终。」由此观之,如果人君不能行善到底,就不能成为一个好君王。
330. 蒙以养正,圣功也。(卷一  周易)
【白话】蒙幼的时候培养成纯正无邪的品行,这是至为神圣的功业。
七、养生
331.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生之本也;肥肌肤,充腹肠,开(开作供)嗜欲,养生之末也。(卷三十五  文子)
【白话】养生之道,最上的在于修养精神,




欢迎光临 心友论坛 (http://bbs.yuceweb.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