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5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六祖坛经讲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0-28 1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传香忏悔第五



时大师见广韶洎四方士庶骈集山中听法。于是升座告众曰。来。善知识。此事须从自性中起。于一切时。念念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己法身。见自心佛。自度自戒。始得不假到此。既从远来。一会于此。皆共有缘。今可各各胡跪。先为传自性五分法身香。次授无相忏悔。众胡跪。师曰。一戒香。即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嗔。无劫害。名戒香。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著。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善知识。此香各自内薰。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善知识。已上是为无相忏悔。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是名为悔。故称忏悔。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前愆既不灭。后过复又生。何名忏悔。善知识。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发四弘誓愿。各须用心正听。自心众生无边誓愿度。自心烦恼无边誓愿断。自性法门无尽誓愿学。自性无上佛道誓愿成。善知识。大家岂不道众生无边誓愿度。恁么道。且不是惠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所谓邪迷心。诳妄心。不善心。嫉妒心。恶毒心。如是等心。尽是众生。各须自性自度。是名真度。何名自性自度。即自心中邪见。烦恼。愚痴众生。将正见度。既有正见。使般若智打破愚痴迷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如是度者。名为真度。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将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于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善知识。今发四弘愿了。更与善知识授无相三归依戒。善知识。归依觉。二足尊。归依正。离欲尊。归依净。众中尊。从今日去。称觉为师。更不归依邪魔外道。以自性三宝常自证明。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二足尊。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若修此行。是自归依。凡夫不会。从日至夜。受三归戒。若言归依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凭何所归。言却成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心。经文分明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依他佛。自佛不归。无所依处。今既自悟。各须归依自心三宝。内调心性。外敬他人。是自归依也。善知识。既归依自三宝竟。各各志心。吾与说一体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见三身。了然自悟自性。总随我道。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善知识。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总有。为自心迷。不见内性。外觅三身如来。不见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听说。令汝等于自身中见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从自性生。不从外得。何名清净法身。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见性之人。亦复如是。此名清净法身佛。善知识。自心归依自性。是归依真佛。自归依者。除却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憍慢心。吾我心。诳妄心。轻人心。慢人心。邪见心。贡高心。及一切时中不善之行。常自见己过。不说他人好恶。是自归依。常须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见性通达。更无滞碍。是自归依。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善知识。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佛。念念自性自见。即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归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舍宅。不言归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识自性佛。吾有一无相颂。若能诵持。言下令汝积劫迷罪一时消灭。颂曰。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忽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常于自性观。即与诸佛同一类。吾祖惟传此顿法。普愿见性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法身。离诸法相心中洗。努力自见莫悠悠。后念忽绝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见性。虔恭合掌至心求。师言。善知识。总须诵取。依此修行。言下见性。虽去吾千里。如常在吾边。于此言下不悟。即对面千里。何勤远来。珍重好去。一众闻法。靡不开悟。欢喜奉行。



这章经文可以分为七个段落。末后一段是偈颂,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20:19 | 只看该作者
古大德注疏常引用,这是出在《涅槃经》第十三卷。经中有一则公案,世尊在过去生中修道时,为半偈而舍身就是为这首偈。因为他出生在一个没有佛法的时代,那时他住在雪山,帝释天主见到这个修行人,心里感到非常惊奇,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的模样;罗刹是恶鬼,样子看起来非常恐怖。来到雪山离他不远的地方,说了两句话:‘诸行无常,是生灭法。’这个修行人听到这声音就到处找,找不到人,后来发现一个罗刹在不远的地方,就问罗刹:‘这两句话是不是你说的?’罗刹说:‘是我说的。’他说:‘一首偈应当是四句,你只有上半偈,下半偈是什么?’罗刹说:‘我已经饿了好多天,你要我说出来,要等我吃饱。’他说:‘你吃什么?’罗刹说:‘我吃活人的肉。’这位修行人告诉他:‘你把下面两句说出来,我愿意舍身把身体供养你。’罗刹说:‘我怎能相信你为八个字就肯牺牲生命来供养我?’修行人说:‘我是一个修道的人,决定没有妄语,十方诸佛都可以为我作证。’于是,罗刹就为他说出后面这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这首偈确实是《涅槃经》最重要的思想。志道禅师对这四句有疑,确实是将《涅槃经》的中心大意掌握到。



师曰。汝作么生疑。曰。一切众生皆有二身。谓色身、法身也。色身无常。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无知无觉。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者。不审何身寂灭。何身受乐。若色身者。色身灭时。四大分散。全然是苦。苦不可言乐。若法身寂灭。即同草木瓦石。谁当受乐。又法性是生灭之体。五蕴是生灭之用。一体五用。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若听更生。即有情之类不断不灭。若不听更生。则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则一切诸法被涅槃之所禁伏。尚不得生。何乐之有。



六祖问:‘你对这四句话为何生疑?’诸位细看志道这几句话,就知道他有许多地方曲解意思。第一个错误,志道说:‘一切众生皆有二身,一个是色身,一个是法身。’这是大乘经常讲的,可是在这里他就发生误会,殊不知佛所讲的色身与法身是一不是二,他把它看作二不是一,对这四句偈当然就解不开。第二点,他说:‘色身无常,色身就是我们现前这个身体;有生有灭。法身有常,法身是常住的,但是法身无知无觉。《涅槃经》云:生灭灭已,寂灭为乐。到底哪一个身寂灭?是色身寂灭,还是法身寂灭?哪一个身来享受乐?是色身享乐,还是法身享乐?若是色身的话,色身是有生有灭的,即有生有死,色身死的时候,四大分散,这是苦,苦怎么可以说乐?若要说是法身,法身寂灭,同无情的草木砖石一样,它也不会享乐!’志道又说:‘法性(法性就是法身)是生灭之体,五蕴(指我们的色身)是生灭之用。’体是一个,就是法性;用是五个,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一体五用,生灭是常’,这是假定的,如果生灭是常;‘生则从体起用,灭则摄用归体。’这个讲法,我们听起来似乎很合乎道理,实际上这是歪理,都是曲解意思,误会了。但是这种误会在我们凡夫常情看起来,似乎是这样的。‘若听更生’,更生就是再生、复生。‘如果生灭还能再生的话,有情的众生就不断不灭。不准许他更生的话,那就永归寂灭,同于无情之物。如是,一切诸法都被涅槃所禁止、所制伏,这样,连五蕴的色身尚且不得生,又何乐之有?’这一段就是志道禅师对于这四句偈的误会。



师曰。汝是释子。何习外道断常邪见而议最上乘法。据汝所说。即色身外别有法身。离生灭求于寂灭。又推涅槃常乐。言有身受用。斯乃执吝生死。耽著世乐。汝今当知。佛为一切迷人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分别一切法为外尘相。好生恶死。念念迁流。不知梦幻虚假。枉受轮回。以常乐涅槃翻为苦相。终日驰求。佛愍此故。乃示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当现前时。亦无现前之量。乃谓常乐。此乐无有受者。亦无不受者。岂有一体五用之名。何况更言涅槃禁伏诸法令永不生。斯乃谤佛毁法。



六祖说:‘你是佛弟子,你怎么学外道?外道才有断见,才有常见。’志道说的‘若听更生’是常见,‘不听更生’是断见,这两种见解都是错误,这是见思烦恼中的边见。六祖说:‘你怎么可以拿边见来议论最上乘法?’这是首先指明他错误的根源,然后再为他开示,破除他的邪见,启发他的正见。‘据你所说,色身以外还有个法身?离了生灭再求寂灭?’这就是志道不能体会最上乘的原因,他不晓得色身与法身是一不是二,生灭与寂灭也是一不是二。最上乘人要在色身中见法身,要在生灭中见寂灭,这才能体会这四句偈的大意。六祖说:‘你又推测涅槃常乐,而说有一个身去受用它,这是执著、吝惜生死而不能舍弃,依然是耽著世间五欲之乐,病就在此。你应当要知道,佛陀是为一切迷惑的众生,这些迷人都是认五蕴和合为自体相,虚妄分别一切法为外面的境界相,贪生怕死,念念迁流,不晓得宇宙人生事实的真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不能了解事实真相,于是才造业受报,枉受轮回。常乐我净的大涅槃是每个人清净心中本来具足的,不但本来具足,从来也没有失掉;可是,迷了之后,真相就不能现前。所以,把常乐涅槃翻为苦相,三界六道所谓八苦、三苦,这是迷、是颠倒。于是,终日心外求法。佛陀对于这些人非常慈悯,不忍心看到这些众生迷惑颠倒,于是示现在世间,指示、说明涅槃的真乐。’



六祖说:‘涅槃真乐,刹那无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更无生灭可灭,是则寂灭现前。’这几句话就是解释《涅槃经》这四句偈。‘刹那’是极短的时间。佛经讲一弹指有六十刹那。一弹指时间很短,弹得快的话,一秒钟至少可以弹四次,这是讲极短暂的时间。‘刹那无有生相’,生是生起,刹那之间没有生相;‘刹那无有灭相’,灭是消灭,刹那之间也没有灭相。这两句话如果明白,真正悟入,就见一切法不生不灭。见到一切法不生不灭,在佛法讲,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0-28 20:22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境界就是属于无生法忍的境界。所谓无生法,‘法’是指一切法,‘无生’是指一切法无生;无生当然无灭。一切法不生不灭,这是真实相。可见,我们见一切法的生灭相,这是虚妄的,这是没有见到真相,真相是不生不灭。一般在佛法讲,见到不生不灭,在菩萨地位上来说应该是七地菩萨,这个地位相当高。《仁王经》中将菩萨分为五类,这五类是根据见到事与理的实相浅深而分。无生忍是第四类,也就是七、八、九地这三地的菩萨。七地菩萨是下品无生忍,八地是中品无生忍,九地是上品无生忍。



‘更无生灭可灭’,没有生灭可灭,功夫又进了一层,‘是则寂灭现前’,这是五忍中最高的地位,寂灭忍的菩萨。下品寂灭忍是第十地的菩萨,中品是等觉菩萨,上品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是寂灭忍菩萨的境界。《传心法要》云:‘声闻人见无明生,见无明灭。缘觉人但见无明灭,不见无明生。诸佛菩萨是终日生而无生,灭而无灭;无生无灭,这是大乘菩萨境界。’



六祖说:‘当寂灭现前的时候,亦无现前之量,这叫做常乐。这个乐,没有受者,也没有不受者,受与不受都说不上,哪有什么一体五用?更何况说涅槃还禁伏诸法,叫一切诸法永远不生,这乃是谤佛、谤法。’这是很大的误会、很大的错误,这一个错误当前,不但障碍自己正知正见,恐怕还造种种的恶业。造作恶业,正是大师此地讲的‘谤佛毁法’;自己不信,还要叫别人生疑,这个过失就太大了。六祖这一番开示,实际上就是开导我们的。



听吾偈曰。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劫火烧海底。风鼓山相击。真常寂灭乐。涅槃相如是。吾今强言说。令汝舍邪见。汝勿随言解。许汝知少分。志道闻偈大悟。踊跃作礼而退。



第一首偈:“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凡愚谓之死,外道执为断。”前面两句是说明涅槃的本意。‘无上’是指至高无上。何谓‘涅槃’?《楞伽经》云:‘妄想不生,不起不灭,我说涅槃。涅槃者,如真实义见。离先妄想心心数法,逮得如来自觉圣智,我说是涅槃。’古德说:‘法身、般若、解脱,具足这三法,就叫做大涅槃。’《顿悟入道要门论》云:‘如何得大涅槃?禅师说:不造生死业,就能证得。如何是生死业?禅师说:求大涅槃是生死业,舍垢取净是生死业,有得有证是生死业,不能摆脱对治的法门,这就是生死业。’由此可知,佛法是对治我们惑业病根而建立,惑业离了之后,对治法门的药也要把它摆脱掉,这样才能纤毫不立,这就叫做大涅槃。大涅槃之用,‘圆明常寂照’,‘圆’是圆满,指妙净明心,‘明’是光明;光明的清净心无始无终,这是‘常’;从来也不散乱,这是‘寂’;灵鉴不昧,这是‘照’,这是凡圣同具的理体。凡夫、二乘(愚是指二乘)迷了寂照的大涅槃,误以为是生死。外道也没有见到事实的真相,将涅槃执著为断灭。



第二首偈:“诸求二乘人,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六十二见本”。‘二乘’是指声闻与缘觉,这两类小乘圣者的见解也并不完全正确。《大智度论》云:无作见解是属于邪见,虽然六十二种都是邪见,而以‘无作’这个邪见为最重。‘无作’的意思是说,连一切功德求涅槃都不作;要是稍稍偏差一些,就会堕在恶取空,这个病比执著「有’还要大。古德常讲:‘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芥子。’无作就是偏在空的邪见上。大师说,这些‘尽属情所计’,是凡情计度分别,是六十二种邪见的根本;死、断、无作,这是一切邪见的根本。



第三首偈:“妄立虚假名,何为真实义,惟有过量人,通达无取舍。”前面两句是说明六十二种邪见所建立的种种名目,无非都是虚而不实的假名。断见、常见、无作之见,这里面决定没有真实的义理。这是总指凡夫、外道、二乘所执著的,总而言之,都不是真实义。真实义谁见到?唯有诸佛菩萨、唯有过量人,‘过量人’是指非常人,不是平常人所能度量的。这样的人才能通达而无取舍,通达是指通达无上大涅槃,圆明常寂照,他通达涅槃的真实义。通达之后他又如何?他于涅槃决定没有取舍,他不取涅槃,也不舍涅槃。因此他与小乘人不一样,小乘人是取涅槃,佛常说‘堕无为坑’,堕在偏真涅槃,这是小乘圣者的执著;《楞严经》云‘内守幽闲,犹为法尘分别影事’,这是小乘的境界。六祖说‘目以为无作’,与佛所讲的没有两样。‘目以为无作,尽属情所计’,这两句是六祖说二乘圣者的境界。大乘菩萨对于大涅槃的义理既然通达,他不取不舍。为什么?我们看下文这两首偈颂所说。



第四首偈:“以知五蕴法,及以蕴中我,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四句是说明法相。这些过量人、这些大菩萨们,对于五蕴法真正通达明了。五蕴一展开就是百法,百法就是一切法的归纳,我们讲五蕴法,也就是说世出世间一切法。五蕴当中,一般人所执著的主宰|我执。‘我’以外,这是一切境界相,境界相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自然环境,这些在此地也以两句话代表:‘外现众色像,一一音声相。’这是说色与声,香味触法都省略。虽然是说两句,当然统统都包括了,因为前面有一句‘五蕴法’,后面只说两句作代表。



第五首偈:“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是说明圣哲的见解,晓得五蕴与我以及色像音声,这是包括一切万法,都是平等一如,《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就是五蕴法,也就是百法。你作如是观,才能见一切法的真实相,也就是平等相,也就是万法皆如之相,这样当然就不会再生起凡情圣智的见解。心若平等,不分高下,即与众生诸佛世界山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7 21:2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