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4731|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4 13: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升降出入,,中医之魂!----薛东庆作者:薛东庆

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升降出入正常,是一个人健康的基本条件,一旦失其常,则百病从生。
升降出入四字入手,加上寒热,虚实,证情将尽收眼底。
升降出入是机体活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1.是脏腑活动的基本形式。(具体阐述略)
2.是经络活动的基本形式。
3.是气血运行的基本形式。
4.是病理的基本表现形式。
导致升降出入失常的原因: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疠气等
气机升降出入的病理表现形式
升降不及、太过、不调与反作

病的性质与升降出入的关系
1.外感之病,其位在表,病情轻浅,以出入主其外。(病情轻浅)
2.内伤之病,多归于升降,其位在里,以升降主里。(病情深重)
虚实与升降的规律:
升不及,降太过多为虚证;
升太多,降不及,多属实证;
升降反作多为虚实错杂证。
升降出入理论与六经辩证的关系。
六经辩证是八纲辩证的具体化,讲述的是病从外到里的变化过程。
大致来说。三阳皆为表证,三阴为里证,三阳分太阳,少阳,阳明,
三阴分少阴,太阴,厥阴。
三阴三阳在临证的表现,本人推崇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的总结;
三阳实热,总清阳明,三阴虚寒,总理太阴。
十分注重脾胃的关系,先人所谓,得谷者昌,失谷者亡
伤寒杂病论本为一本,后世分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部。实为一本,欲得其全貌,当二部合一。
本人认为伤寒前半部讲出入为多,盖出入主其外。
金匮要略讲升降为多,盖升降主里。
升降出入理论与卫气营血,三焦辩证的关系。
叶天士治温热病,创营卫气血,三焦辩证.实则上从证侯的变化来阐述疾病的变化.
卫气营血,主重于从出入来进行辩证.跟三阴三阳辩证,实则上是一致的,只是用的方法不同,一则凉,另一则以温为主,异曲同工。不同,病的性质不同。
三焦辩证,主要是从升降着手,用于湿温辩证。
赵绍琴先生,著(温病纵横),纵横二字,实得道之谓。纵,实言出入,横,实言升降
刘绍武先生著(三部六病)主要抓住表里寒热,实则言出入也。
上二者,皆得道之著也。
综上所述,后世的温热病的辩证也脱离不开升降出入四字。
内经中有关升降出入理论的治则
《素问.通评虚实论》云:“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邪盛者,当以祛邪为主,或透邪于表外,或泻热于前后二阴,病邪去,则升降复常。
精气虚者,当以补为主,在上,在表者,宜固其气;在下,在里者,宜固其精。气虚者,宜补其上,精虚者,宜补其下,补上欲其缓,补下欲其急,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寒者温之,热者清之;在上者,抑而降之,下陷者,升而举之,散于外者,敛而固之,结于内者,疏而散之;当升而不可过,升之太过,气虚失固,气耗欲脱,气逆反越;补而不可壅,补之太过,气机阻塞,血脉凝滞,气血失畅;当散不可过散,过散则表气疏,而上气亦不能下济;当降不能降之太过,过于降则气陷;耗散者,不可收敛太过,敛之太过,则血气郁滞等;上实者忌升,下虚者忌降。(摘自李文瑞先生)
上述要言不繁,就是采用适宜的方法,使失常的升降出入,复归自然。
升降出入理论在临证中的运用
(一)升降出入理论在肺系疾病中的运用

肺主气,司呼吸。升降出入失常则肺病作,治肺关键是调理气机升降平衡。
肺主宣发和肃降,一升一降,一阴一阳谓之道。
应宣中有降,降中有宣,最终达到升降平衡。
经文举例:
1.师曰:息摇肩者,心中坚,息引胸中,上气者,咳息张口,短气者,肺痿唾沫。
2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方见肺痈篇中)。
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葶苈大枣泻肺汤方
葶苈(熬令黄色,捣丸如弹子大)
大枣12枚
右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内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3.肺痿吐诞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诞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
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厚朴麻黄汤方
厚朴五两
麻黄4两
石膏如鸡子大
杏仁半升
半夏半升
干姜2两
细辛2两
小麦一升
五味子半升
右九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小麦熟,去滓,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脉沉者,泽漆汤主之。
泽漆汤方
半夏半升
紫参五两(一作紫菀)
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
生姜五两
白前五两
甘草
黄芩
人参
桂枝各3两
右九味,口父 咀,内泽漆汁中,煮取五升,温服五合,至夜尽。
3.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麦门冬汤方
麦门冬七升
半夏一升
人参3两
甘草2两
粳米三合
大枣12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4.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一作表)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
甘草2两
白术2两
干姜4两
茯苓4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腰中即温。
肾死藏,浮之坚,按之乱加转丸,益下入尺中者,死。
5.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问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肺痿之病何从得之?师曰:或从汗出,或从呕吐,或从消渴,小便利数,或从便难,又被快药下利,重亡津液,故得之。曰:寸口脉数,其人咳,目中反有浊唾诞沫者何?6。师曰:为肺痿之病。若口中辟辟燥,咳即胸中隐隐痛,脉反滑数,此为肺痈,咳唾脓血。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
7.问曰:病咳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微而数,微则为风,数则为热;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蓄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上气,面浮肿,肩息,其脉浮大,不治。又加利,尤甚。
上气,喘而躁者,属肺胀,欲作风水,发汗则愈。

病案
病案一,秦 悬饮踞于胁下,疼痛,呕吐清水。用仲景法。
芫花 甘遂大戟 吴茱萸 白芥子(各二钱)
将河水两大碗,入上药五味,煎至浓汁一碗,去渣,然后入大枣五十枚,煮烂,俟干。每朝食大枣五枚。
渊按∶此五饮之一,乃实证也。用之得当,其效如神。
病案二,强 中气不足,湿化为痰,气逆不降,喘息不安,夜重于
昼。脉象弦滑,滑主痰饮,痰饮属阴,故病甚于夜也。拟降气化痰,兼扶中气。
半夏 苏子陈皮 茯苓 前胡 旋复花 神曲 竹茹 雪羹 枇杷叶
盖 夫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留饮久
踞不去,亦由中气之虚。欲逐其饮,先补其中。丹溪云∶补完胃气而后下之为当。兹议先补中气一法。
六君子汤去甘草,加干姜。
又 甘遂半夏汤,用甘遂五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七分。
又 照前方用甘遂一钱。
虽大便仍未泻,而腹中已觉甚安,即停。药三日。
病案三,许 音哑喘咳,痰声 咯。风痰袭肺,肺胀夹惊险候。
麻黄 杏仁射干 桔梗 桑白皮 菖蒲 枳壳 前胡 白前 紫菀 白萝卜汁(冲服)

(二)升降出入理论在脾胃疾病中的运用
脾胃同居中焦,通达上下,实为升降运动的枢纽。脾主升清,胃主沉降,是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故本人认为脾胃为升降之中枢。脾主升,胃主降。脾气宜健运为用,胃气宜下行为宜。

相关条文举例:
1.干呕,吐逆,吐诞沫,半夏干姜散主之。
半夏干姜散方
半夏
干姜各等分
右二味,杵为散,取方寸匕,浆水一升半,煎取七合,顿服之。
2.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4两
生姜半斤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下咽即愈。
3.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10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1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4.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1两
人参1两
半夏2两
右三昧,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
5.病人胸中似喘不端,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愤愤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升
生姜汁一升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内生姜汁,煮取一升半,小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后服。
6. 水谷入胃,消于脾阳。水之消化,较难于谷。缘脾土磨化。全赖于火,火为土母,火旺土燥,力能克水,脾阳蒸动,水谷精华,化为雾气,游溢而上,归于肺家,肺金清肃,雾气降洒,化而为水,如釜水沸腾,气蒸为雾也。
气化之水.有精有粗,精者入于脏腑而为津液,粗者入于膀胱而为溲溺。溲溺通利,胃无停水,糟粕后传,是以便干。
《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气水变化于中焦,沤者,气水方化,而未盛也。及③其已化,则气腾而上,盛于胸膈,故如雾露。水流而下,盛于膀胱,故如川渎。川渎之决,由于三焦,《素问•灵兰秘典》;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7.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①湿盛而不运。土生于火而火灭于水,土燥则克水,土湿则水气泛滥,侮土而灭火。水泛土湿,木气不达,则生意盘塞.但能贼土,不能生火以培土,此土气所以困败也。血藏于肝而化于脾,太阴土燥,则肝血枯而胆火炎,未尝不病但足太阴脾以湿土主令,足阳明胃从燥金化气,湿为本气而燥为化气,是以燥气不敌湿气之旺。阴易盛而阳易衰,土燥为病者,除阳明伤寒承气证外不多见,一切内外感伤杂病,尽缘士湿也。
8. 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戊土从金而化燥。己土之湿为本气,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士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湿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术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原总由于湿盛也。
9.土者,四维之中气也。脾以阴土而含阳气,故脾阳左升则化肝木,胃以阳土而胎阴气,故胃阴右降则化肺金。金降于北,凉气化寒,是谓肾水,木升于南,温气化热,是谓心火。肺、肝、心、肾,四象攸分,实则脾胃之左右升降而变化者也。
10.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11呕而胸满者,茱萸汤主之。
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3两
生姜六两
大枣12枚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12干呕,吐诞沫,头痛者,茱萸汤主之。(方见上)
13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3两
干姜3两
人参3两
黄连1两
大枣12枚
甘草3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3两
甘草2两(炙)
芍药2两
半夏半升
生姜3两
大枣12枚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14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方见痰饮中)
妇人吐诞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诞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15.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小半夏加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茯苓3两(一法4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16.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泽泻1两一分
猪苓3分(去皮)
茯苓3分
白术3分
桂枝二分(去皮)
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病案举例:
程,男23。
肠胃不和,时常便溏, 次数多。时有胃痛。
舌有瘀点。诊断为湿阻中焦。
处方:
焦三仙各15克,生蒲黄10克包,白术炒15克,
升麻10克,陈皮12克,制半夏12克,党参12克,
防已12克,广木香10克,制苍术15克。泽泻10克。
五剂。
复诊:
胃纳正常,舌中瘀点已去大半。大便正常。
处方如下:
生山楂15克,茯苓12克,制半夏12克,光槟榔10克,
广木香10克,制苍术12克,白扁豆15克,佛手12克,
生蒲黄6克包,藿香10克,陈皮12克,炒苡仁30克。
伍剂。
愈。
男,食物不洁,泄泻多次后,身感无力,不思饮食。和其脾胃可也。
处方如下:
党参10克,生姜15克,车前草15克,苏藿梗 各12克,生甘草5克,茯苓10克,陈皮12克,苍术6克,甘葛15克,晚蚕沙15克,广木香9克,防风9克,
叁剂。
(三)升降出入理论在心肾疾病中的运用

心为君主,生命的主宰,肾是先天之本,生命之源,心不能受邪,受邪则危,肾不能受伐,受伐则殆。
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升降为阴阳运动的反映,所以升降运动以心肾为其根本。心与肾相交,为水火相济之象,肾中真气上升,心火不致于上炎.而心火下降,以温肾中真水。一升一降,一阴一阳也.
经文举例:
1.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
2.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
(《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3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
芍药
生姜各3两
甘草2两
大枣12枚
龙骨
牡蛎各3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病案:
病案一,华 病由丧子忧怒抑郁,肝火亢甚,小溲淋浊,渐至遗精,一载有余,日无虚度。今年新正,左少腹睾丸 气上攻胸,心神狂乱,龈血目青,皆肝火亢盛莫制也。经云∶肾主闭藏,肝司疏泄。二脏皆有相火,其系上属于心。心为君火,君不制相,相火妄动,虽不交会,亦暗流走泄矣。当制肝之亢,益肾之虚,宗越人东实西虚、泻南补北例。
川连 焦山栀延胡索 鲜生地 赤苓 沙参 川楝子 知母 黄柏 龟板 芡实
另当归龙荟丸一钱,开水送下。
附丸方∶
川连(盐水炒)苦参 白术(米泔浸,晒) 牡蛎
共研末,用雄猪肚一枚,将药末纳入肚中,以线扎好,用水酒各半煎烂,将酒药末共捣,如嫌烂,加建莲粉拌干作丸。每朝三钱,开水送下。
病案二,
薛 便泄半载,脾肾两亏;脉沉细涩,阴阳并弱。阳萎不举,精伤特甚;面白无华,气虚已极。足跗浮肿,阳虚湿注于下;纳食嗳气,胃虚气逆于中。调治之方,自宜脾肾双补,阴阳并顾。然刚热补阳,恐劫其阴;滋腻补阴,恐妨其胃。刻下节届清明,木旺土衰之候。脾者,土也。肾属坎水,一阳藏于二阴之中。当于补土中兼顾肾脏阴阳为是。
怀山药 炮姜炙甘草 党参 五味子 菟丝子 砂仁 茯苓 冬术 鹿角霜
如不效,党参换人参,鹿角霜换鹿茸。
复 脾肾双补,略见小效。今腹中鸣响,气向下坠,属脾虚气陷。舌心光红,脉沉细数,为肾脏阴伤。用补中升阳法。
高丽参 怀山药冬术 炙甘草 肉果 五味子 陈皮 菟丝子 沙苑子 川断 鹿角霜 白芍
(六)升降出入理论在肝胆疾病中的运用
肝属风木之脏,性升发冲和,不郁不亢;胆为中精之腑,性宣通泄,可升可降;肝主谋虑,胆司决断,表里相和,升降相宜,职能疏泄,运脾和胃,畅达气血,疏利三焦,情志和平。胆属少阳,少阳为枢,枢司开阖,人身之气血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有开则能通于外,有阖则能应于内,无开则出废,无阖则入绝,枢机不利,则升降之机停,开阖之机废。肝胆相连,互为表里,胆气和降,有利于肝气的升发,不致化火灼肺,肝气升发,助胆之功能发挥。若胆气升降失调,可生诸多疾病。如肝升太过,肝火上炎,治则宜清降抑肝;阴亏不能潜阳,则阳腾于上,治宜滋阴潜阳;肝风内动,治宜镇肝熄风。肝升而不及,木郁气滞,治宜疏肝解郁,调其升降
(此文摘自李文瑞老中医,为常见肝病的治则,治肝可参看王旭高先生治肝三十法)

病案举例:
某 先天不足,肾气虚寒,膀胱失化,肾囊胀大,疝气上攻,呕吐不止。防其发厥。
肉桂 金铃子乌药 巴戟肉 胡芦巴 半夏 吴茱萸 泽泻 小茴香 荔枝核
又末药方∶
棉子肉(四两,炒)小茴香(二两,盐水炒) 糯米(半升,炒黄)
共研末,砂糖调服。
渊按∶水盛凌土之象,须崇土御水为主。
病案二,

陆 经停一载有余,肝气不时横逆,胸脘胁肋疼痛,呕吐酸水,大腹日满,青筋绽露,此属血臌。盖由肝气错乱于中,脾土受困,血海凝瘀,日积月大,状如怀子,而实非也。今病已极深,药力恐难见效。
川楝子 丹参归尾 香附(盐水炒) 延胡索 五灵脂(酷炒) 陈皮 砂仁 红花 淡吴萸
(七)升降出入理论在妇科疾病中的运用.
妇女因生理不同于男子,故治法有其特殊性。然而万变不离升降出入四字。。举例说明。如经行吐衄,实证则多由肝经郁火,迫血上行,治则当疏肝清热、引血下行,方药如清肝引经汤,又如带下病,由于脾虚引起的,治法当健脾益气、升阳除湿-完带汤等,方中荆芥,防风,柴胡皆是升阳之品。再如,妊娠恶阻由于胃虚引起,治法当健脾和胃、降逆止呕,方药香砂六君子汤,方中砂仁,半夏等为降逆之品。诸如此类,不胜枚举。读者当多多临证中体会。

病案举例.
钱 少腹有块,痛则经来如注,气升如喘。冲脉久伤,肝木肆横。
香附(醋炒)紫石英 当归 白芍(酒炒) 木香 三棱(醋炒) 大熟地 牛膝 小茴香(盐水炒) 青皮(醋炒)
潘 年近六旬,天癸久去而反频来,是谓脱营。脱营者,元气极虚不能固摄,血从外脱也。又名下竭,故腰痛如折。下竭者必上厥,故面赤、火升、发热也。血属阴,阴虚则阳亢,故脉弦硬无情。其脉愈数,其阴愈虚。夏令一交,阳亢无制,恐致水涸龙飞,难为力矣。
阿胶(赤石脂拌炒)牡蛎 海参 线鱼胶(米粉炒) 元精石 沙苑子 贡菜(洗淡) 猪腰子(酒洗) 茯神 龟板胶(余粮石拌炒) 生洋参(元米炒)朝服震灵丹二钱,暮服威喜丸二钱。
渊按∶吴鞠通法也。妙以咸降有情之物补下焦精血。、
其他有关升降出入的经典条文
3.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促,在下焦者,其吸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4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肤,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5.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4两
麻黄3两(去节) 桂枝2两(去皮)
芍药2两
甘草2两(炙)
生姜3两
大枣12枚
右七味,口父
咀,以水七升,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6.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介齿,可与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大黄4两(酒洗) 厚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5枚(炙)芒硝三合
右四昧,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茯苓杏仁甘草汤方
茯苓3两
杏仁五10个
甘草1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
问曰:三焦竭部,上焦竭善噫,何谓也?师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
师曰:热在上焦者,因咳为肺痿;热在中焦者,则为坚;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大肠有寒者,多鹜溏;有热者,便肠垢。小肠有寒者,其人下重便血;有热者,必痔。
问曰:病有积、有聚、有馨气,何谓也?师曰:积者,藏病也,终不移;聚者,府病也,发作有时,展转痛移,为可治;馨气者,胁下痛,按之则愈,复发,为馨气。诸积大法: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方见上文肺痈中)。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外台)云:治消渴脉络胃反吐食之,有小麦一升)
茯苓半斤
泽泻4两
甘草2两
桂枝2两
白术3两
生姜4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内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本人总结:
1.脾胃为升降之中枢。
2.少阳为出入之关键。
3.临床诊治疾病,注重中医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升降出入为临床辨证施治,遣方用药之准绳。
4.六经辩证与卫气营血,三焦辩证实则异曲同工。法不离升降出入四字。。
5.寒温本为一家,伤寒与温病之争可以休也.
6. 外感辩证以寒热,表里四字出入,着眼出入.,
内伤诸证,以虚实,寒热为主,重点升降.
7.临证时以升降出入四字入手,可有效避免辩证的僵化.可法随证变,方由法出.千法万方,可出于临证实际,不必拘泥于书本.
8.将升降出入四字灵活运用,有赖于理精方备,中药药性基础扎实,临证方可运用自如。
感谢
此篇,为本人习练形意拳术一年来,结合拳中道理与中医理论、临证实践所悟出,
在此一并感谢我的形意恩师袁林发先生。
袁林发先生为傅派形意拳第三代传人。
(傅剑秋----张慰祖-----袁林发)
并以此文缅怀已故启东老中医陈希龄先生。
陈希龄先生简介:
陈希龄先生,已故,江苏启东人氏。19岁开始独立行医,开设私立诊所,后因私变公入新义卫生院中医内外科工作。临证近60年。生前与胡安庆,顾丕荣等多有来往。
医术比较全面,内科,妇科,儿科,针炙皆通。擅用大黄芒硝,擅长杂证证治。
留有学医笔记几部,胡安庆湿温案绎手抄本一部,医案除本人部分留存外,大多丢失。
于2004年病故,寿年86岁

参考书籍;
伤寒论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心典。
重订通俗伤寒论
百年中医临床家从书-----李文瑞
脾胃论
王旭高临证医案
温病纵横
三部六病
四圣心源
蒲辅周医疗经验
本人见解,若有不妥之处,敬请明眼指正。
本人此文尚有补充之处(辩证,脉象,温病的条文,本人医案),转载者,当注上本人姓名。
薛东庆原创
2007年11月18日星期日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7 18:10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