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47|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锺茂森博士: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13 19: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电影是底片前进速度很快,所以我们看的好像影片里的这些人物他在连续的动作。它那是一秒钟换底片二十四次,所以你就被迷惑了,看到那个人好像在连续的动作,相续相,更何况是一秒钟里面二十一万六千次的生灭,等于一个镜头一秒钟里面换了二十一万六千张相片,所以我们看这个境界真的是相续的相,我们怎么能够了解宇宙本来的面目是剎那生灭?而且这个生灭,前面一个相,我们说前面一张相片,和后面一张相片,两个相片是完全不相关的,分隔的两个相片,我们看它好像连在一起,那是什么?速度太快了,是我们的印象执着了前面那张相片,因而产生了这个念头,变成了第二个相片。所以我们的念头是本体,它现出这个宇宙就好比是个相片一样。前念现一个宇宙,现出这个虚空法界,然后这个念头一下子灭掉,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就灭掉了,然后第二个念头又起来了,也是二十一万六千分之一秒这么短,第二念又现了第二个宇宙。所以前面一个念和后面一个念不相关,而前面一个宇宙和后面一个宇宙也是不相关的。你真正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要改造命运怎么改?在念头上来改,这是从根本上改。我们念头一换,把原来的恶念换了,变成善念,这一念的善,所现的宇宙就是善。这个道理很深,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所以要从根本上来修,从念头上去改,这才能够彻底改造。

  现在的科学家为我们也证实了这个原理,真正发现心念确实是对宇宙万物能够改变,比较相似的证明了《华严经》所讲的一切法由心想生的道理。日本的江本胜博士他从事对水的实验,做了十年,做了多少万次的实验,发现人的心念、人的语言,乃至文字,可以改变水结晶的结构。我曾经跟师父上人到过江本胜博士的实验室去参观过。他的实验其实很简单,譬如说接两个试管的水,一个试管上面贴上美好的语言,另外一个试管贴上恶毒的语言,语言是心灵的符号、是思想的符号,也就是给它加上不好的意念,然后进行冷却结冰,然后观察冰结晶的形相,照相照下来。这里给大家看两个照片,左边的这个照片是那个试管上贴着「真恶心、讨厌、我要杀你」这些很难听的恶毒的语言,结果你看这个水结晶的形相是不是很难看,很恶心?右边的这幅图是那个水结晶在「爱、感谢」这些语言心态上面的结晶,很美丽。这两种水是同一个水源出来的水,唯一不同就是给它加上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心态。证明什么?证明人的心态确实是对水结晶产生影响。

  江本博士还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在东京那里有一个琵琶湖,在一九九九年七月,因为琵琶湖的水很肮脏,他们总共召集了三百五十人,对水进行祈祷,用意念为污染的琵琶湖进行净化,结果发现祈祷之前的水结晶,你看左边这幅图,和祈祷之后的水结晶,你看完全不一样,这个水在祈祷以后变得纯净了。所以他们这种祈祷真正产生作用,净化了琵琶湖。这个原理现在江本博士提出,要改造地球的污染环境,起码是净化水资源方面,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没有副作用,大家用美好、良善的心态去祈祷。我们知道水如此,整个世界万事万物不都是如此吗?只要我们怀着一颗善良的心对世界进行祈祷,我们可以构建和谐世界。所以正证明佛在三千年前就讲出的道理,一切法由心想生。所以当我们遇到不好的命运,命运坎坷的时候,要知道不可以存有怨恨心,不可以存有这种恶的念头,不怨天、不尤人,知道这都是过去的因果。如果我还起恶念,只会把我的命运变得更差,一切法由心想生。我们如果想让明天更好,就应该存着一颗善良的心态,存着爱心、存着感恩的心,甚至感恩舍弃我的人,感恩鞭打我、折磨我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的德行,他们令我自立,他提升了我的境界。当我们存着这种心的时候当然命运自然就改了,而且是当下就改了,你会觉得自己很幸福快乐,没有忧愁、没有忧虑,只有爱、只有感谢,你看当下就改了。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这个念头一换过来的时候,整个宇宙都改了,当下就改。所以我们关键是用真诚之心,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真意。

  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学习云谷禅师的开示还没讲完,明天会有更精彩的开示,我们明天再来学习。谢谢大家。
重建美满人生《了凡四训》学习心得(国语)  锺茂森教授主讲  (第二集)  2007/6/13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11-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菩萨,大家好!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了凡四训》。昨天我们讲到了凡先生考取了秀才以后,补了贡生,从北京的国子监留学归来,到了南京,还没有入南京国子监之前,就到栖霞山去拜访云谷禅师。他们在禅堂里对坐了三天三夜,禅师看见了凡先生竟然一个妄念都不起,所以就问他用的什么功夫?了凡先生也很坦白,告诉他,我的命已被孔先生算定了,所以也没有什么可打妄想的地方。结果禅师就笑他,说我原来以为你是豪杰,岂知你还是个凡夫。为什么?因为他还不懂得「命自我立,福自己求」的道理;换句话说,他还受命运的束缚,不能够像圣人一样超越阴阳之外。所以禅师就给他开示,这一大段的开示非常精彩。了凡先生受教以后就真正依教奉行,改造命运。

  我们就谈到昨天讲到禅师的开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他特别引用了佛典所说的,「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真是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我们就继续从这里开始学习,请看经文:

  【余进曰。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道德仁义。可以力求。功名富贵。如何求得。】了凡先生听到云谷禅师的开示以后,他还是有疑惑,他就问,他说『孟子言:求则得之,是求在我者也。』孟子说有求就可以得到的,那是因为是求在于我,像道德仁义,这是我可以求得到的,因为不受别人的支配,我可以增长自己的道德仁义,哪怕是在困境当中,也能够求得道德仁义,可是功名富贵如何求得?这功名富贵是身外之物,它不能是我自己能够支配得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9:08 | 只看该作者
怎么样能求得到?我们来看看云谷禅师的回答:

  【云谷曰。孟子之言不错。汝自错解了。汝不见六祖说。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亦得功名富贵。内外双得。是求有益于得也。】

  这段开示可以说是本篇点睛之笔。云谷禅师是一位真正开悟的大德,他给了凡先生点出来。因为了凡是一位学儒的,读书人,当然熟读孔孟的经典,所以他引用孟子的话,说道德仁义是可以自己求,功名富贵是不是求不到?这是了凡先生自己的理解。禅师说,『孟子之言不错』,孟子没说错,是你自己错解了孟子的真实义。错解在什么地方?这是因为下面所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我们所求的功名富贵,都是属于福报,福报要去种才能得的到,所以福田就是给我们种福的。福田在哪里?六祖说,这一切的福田就不离开我们方寸之心,我们的心就方寸大小,这是我们的心地,只要在我们心地中去求福,就能求得到;道德仁义可以求到,功名富贵也能求到,长寿、儿女、一切的福报都能求到。所以他说『从心而觅,感无不通』。真正从内心中求,一定能够感通。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心性,我们的心性当中具足万法。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里面给我们说到,说「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万法」。自性也就是我们的真心本性,是每个人都具足的,都有的,谁都不缺,佛有,我们凡夫也有,而且这心性是十方三世诸佛同一心性。像释迦牟尼佛是过去佛,阿弥陀佛是现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佛,我们是未来佛,还没有成佛,还是众生、凡夫,这叫三世诸佛,是同一心体,同一心性,这个心性里头具足万法。所以六祖说是能生万法。

  功名富贵属于万法,儿女、长寿属于万法,这些都能够求得到,关键是我们要懂得怎么求。这个求,最重要的,这里说是通,「感无不通」,要通心性,才能求到。这个通就是贯通,贯通宇宙的一切维次的空间都能贯通。用什么方法来贯通?佛教导我们,要用真诚心去贯通,真的所谓至诚感通,真诚到了极处就能贯通,就能够通入我们的自性。真诚,何谓真?真就是不妄,没有一点虚妄。何谓诚?清朝的曾国藩先生给诚下了一个定义,说这个诚,「一念不生是谓诚」。当我们一个念头不生的时候,这就是诚。换句话说,假如我们心里还有一个念头,不管什么念头,只要有念,那就是妄念,那就不诚了。所以佛法教我们怎么样恢复我们的真诚?要把妄念放下,心里面不起心不动念。现在我们这些真是凡夫,什么叫凡夫?一天到晚打妄想,从早到晚是妄念不停。平时打妄念都不觉察,等到我们念佛的时候或者读经的时候,才发现那个妄念真的是铺天盖地,止都止不住。念经、念佛的时候我们才能觉察,平时连觉察都觉察不到。所以我们怎么可能能感通?我们怎么能明心见性?所以真正把我们的这些妄念放下,这就能够回归自性。

  要放下妄念第一步首先放下执着,把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执着放下。执着就是不要勉强用自己的意思去控制、去占有,非得按我自己的意思行事,这就是执着。先把这个执着放淡,要放下,再进一步把分别放下,一切的好坏、善恶、美丑,这些分别心我们要放下,对一切事、一切物都不分别了。真正能够打心里面承认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不管什么人、什么事,都是好的,都是来成就我的,这样才能够把分别放下。然后再进一步提升,就是练不起心不动念,让自己的心像镜子一样,去面对每天的大小事情,就是练这种忍,忍住不动念头,一切都随缘。如果真正能做到这样子,就回归自性了,那你就得大自在了。为什么?你真正见了性的,就整个宇宙都是你的,你跟宇宙融成一体,真的是得大自在。

  所以禅师说,『求在我,不独得道德仁义』。我能够求到的不单只是道德仁义,而且『亦得功名富贵』,因为这些统统都是我心性中本自具足的,我只要从我内心心性中求,这些统统能得到。所以孟子说的『求有益于得』,那是什么?真正往心性中求,这就『内外双得』,因为既得道德仁义,又得身外的功名富贵,这叫双得,这种求就有益于得了。我们有时候就会问了,说我自己要求些什么事情,到佛菩萨那里去求,可是求不到。为什么求不到?要知道,如果是求不到的,那就是有业障,障住了你的所求。怎么来改变这种局面?必须要忏悔业障,我们的业障忏除掉了我们就能够得了。什么叫忏除业障?就是改过自新。譬如说我们的行为有过错,要把它改正过来,我们的思惟、我们的念头里面有恶的,要把这个恶转为善,这样去扭转,这业障就消除了。断恶修善就能够帮助我们回归自性,业障消除了真的就是有求必应。所以我们从这里才知道,原来增长道德仁义和增长功名富贵的福报不是两桩事情,是一桩事情,只要我们真正断恶修善,回归本性,这统统都能得到。下面禅师继续开示:

  【若不反躬内省。而徒向外驰求。则求之有道。而得之有命矣。内外双失。故无益。】所以我们求一定要懂得向心性内求,不是向外求,求人这很难。古人讲「登天难,求人难」。你向外去驰求,这很难。在好多年前,至少五年前,有一次我有幸跟着师父上人去日本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会议。在旅途上师父就跟我提起,因为我当时在澳洲昆士兰大学任教,他提到说,在大学里面应该建立一个学佛社,让大学生们都能够有机会遇到佛法。当年我们师父的老师李炳南师公,他在台湾就举办大专佛学社,举办这些课程,结果那一批学生出来以后,都成为在佛法里属于中流砥柱的人物。所以培养人才要从这些年轻人当中开始。师父给我这么一提,我自己就发了愿,希望在大学里面能够成立学佛社。但是有了这个愿,不容易实现,因为有谁愿意来学佛?所以我自己内心就求,不向外求,我不去拉拢人,不去拉大家一起做学佛社,这很难。曾经也跟几位同学谈过,他们都表示不感兴趣,没有这样的人发心做。于是我就每天做早晚课的时候就回向也回向这一条,希望我们大学早日成立学佛社,以弘扬佛法,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9:11 | 只看该作者
利益大众。结果回向了三年,终于有一批志同道合的年轻人愿意跟我一起做。于是我们就开始每个礼拜开展这种教学课,讲《弟子规》、讲《无量寿经》,讲这些佛法,跟大家一起探讨。现在学佛社也正式成立了,因为学佛社成立要经过学校的一个比较繁琐的手续,至少要七十个人来报名参加,这才能够成立,我们顺利的过关。所以真正感觉到佛氏门中有求必应。

  现在不应,那是因为自己有业障,或者是众生福报还不够,还没现前。所以从心性中求,自己每日反省改过回向给众生,众生福报增加了,好事才得以成就,这样的求也没有烦恼。如果是去求人,求这个求那个一起来做,大家不答应,你不是生烦恼了吗?这叫『内外双失』了。所以懂得如理如法的求,这就真正内外双得。所以要懂得,如果事情没有成功要懂得反躬内省,我自己德行不够,所以不能够感通,不能够感化人,没有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发心来跟我一起做事情,这是我的德行不够,我们讲反躬内省,这就能够内外双得。如果是『徒向外驰求』,那么『求之有道,得之有命矣』,向外驰求这叫攀缘,攀缘的你要求,「求之有道」,这个道就是方法。确实有很多过来的人他们求到了,他们有他们的方法。譬如说一些大富人、这些长者、大财团的领袖,像Bill Gates(比尔盖茨),这是Microsoft的老总,这个人他念大学都不念了,退学,自己做计算机的软件,结果发达了,成为世界首富。人很年轻,现在还四十多岁而已。他的传记现在也出来了,大家很多人看了比尔的传记,纷纷要效仿他。可是你去这么做,你按照他走的路去走,你能够成为世界首富吗?我看不容易。为什么?得之有命,看你是不是这个大富的命,如果你命里没有这个福报,你按照他的方法去求,你也求不到;你命里有这个财富的,你才能够得的到。

  所以要了解这个情况,我们才知道,要求富贵、求福报要懂得种因,不能够只看那个果。他所做的、用的方法去求,那是他的缘,他过去生中种财布施的因,加上这一生用这个方法,这是缘,因加上缘才能结果,他就得到了世界首富的这个福报。我们光用他的缘,没有这个因,这不行。所以真正懂得种因,才能真正得到福报,否则的话就是内外双失,故无益。如果是徒向外攀求,而不懂得回归本性,不懂得种善因得善果,那么在内往往会失去道德仁义,不安守本分,甚至用那些不如法的方法去求,这就亏欠了道德仁义。在外,你命中没有这个福报的,你怎么求都求不到,哪怕是你偷、你去抢,也得不到这个财富。为什么?命里没有。所以内外双失了。这种人我们称他叫小人,他是胡涂!所以古人讲「君子乐得做君子,小人冤枉做小人」。君子他懂得怎么求,如理如法的求,内外双得,「内得道德仁义,外得功名富贵」;小人反之,冤枉做了小人。

  下面云谷禅师就为了凡先生开示改造命运的方法,前面告诉他根本的理论,要改造命运要知道往心性中求。具体做法这下面就说出来了。禅师先问了凡先生,他说孔先生给你算的命到底算的怎么样?了凡先生就据实的报告,毫无隐瞒,说我命中没有科第,就是考不上举人、考不上进士,只有个秀才,我命中也没有儿子,把这些情况都向禅师报告。禅师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人,很有教育的艺术,在没有教导了凡先生改造命运的方法之前,先去问他、启发他。他就问了凡先生,说你自己好好想一想,你应不应该得到功名富贵?你能不能考上科第?你能不能够生儿子?结果这么一问,了凡先生就回光返照了,过去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今天有人这么一问,他就回头思考了。他想了很久,然后就对禅师说,我不应该得功名富贵,我也不应该有儿子,为什么?因为得到功名富贵的人他们都有福相,了凡先生他自己反省,自己没有这个福相。什么福相?我们看了凡先生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他说:

  【余福薄。又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兼不耐烦剧。不能容人。时或以才智盖人。直心直行。轻言妄谈。凡此皆薄福之相也。岂宜科第哉。】了凡先生他很诚恳,真正剖析自己,找自己为什么没有科第的这个福相的原因。他说自己有薄福之相。我们说一个人他福分浅这是有征兆的,怎么看?怎么看他是福薄?了凡先生自己讲了六个方面,第一个,他说『不能积功累行,以基厚福』。了凡先生说,在官场的人他们都是有福之人,为什么?因为他们能够「积功累行」,这就是《无量寿经》里面讲的「积功累德」,《太上感应篇》所讲的「积德累功」,他们懂得积善积福,能够培养自己的福报的根基。了凡先生他做不到,他不能够培养自己的福报的根基,不能够积累这些善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家,儒释道三家都是教导我们成圣成贤。这三家的根也是我们积功累行的这个根,也是这里讲的福基,福报的根基。儒家的根在《弟子规》,道家的根在《太上感应篇》,佛家的根在《十善业道经》。这三个根能够落实,能够去做到,这才是有福之人,这个福的根基就厚了。了凡先生这一点做不到,所以这是第一个薄福之相。

  第二『不耐烦剧』,就是自己不能够忍耐繁琐的事情,不耐烦,没有忍耐力,事情多了就急急躁躁,内心不能够平和,这就是没有福报。古人培养孩子的福报从小就开始。你看《弟子规》里面讲,「谨」这一篇就是教孩子谨慎耐烦做事。譬如说「缓揭帘,勿有声」。我们拉起帘子要慢慢的拉,不可以喀嚓一下就拉起来。「执虚器,如执盈」。拿着空的杯子都好像杯子里装着水那样,拿得稳稳妥妥,这是练我们的耐性。又譬如说「宽转弯,勿触棱」。我们走路转弯都要宽宽的转,不要触到了棱角,譬如说一个桌子那个角,你要是转的太急了就碰到桌子,又碰伤了身体,碰伤身体这是不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够毁伤,又碰坏了东西。所以你看《弟子规》里就教导我们如何去耐烦做事,这就是修养福报。了凡先生发现自己这方面做不到,所以没有科第的福报。因为考取科第是能做官,做官的人要耐得住烦剧,烦琐的事情很多。真正伟大的人他的事情都是很烦琐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9:13 | 只看该作者
不是每天都是轰轰烈烈的,没有,就是每天做好平凡的小事,积累这一生,才能成为伟大的人物。所以这个不耐烦剧,了凡先生他自己反省,做不到。那我们自己也要想想,了凡先生他的这些缺点我有没有?如果没有,那很好,以后不能犯;如果有,那就赶紧改。真的是「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第三个『不能容人』,这是第三个薄福之相,他不能够容忍别人,自己很容易发脾气,这是因为他心胸窄小,心量不大,所以容纳不了这些人、这些事。要知道人并非个个是圣贤,可能他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正如我自己也是经常犯错误。看到别人犯错误,我们是不是批评他、指责他,不肯放过人家?责备人家责备的这么严,对待自己有没有这么严厉?古德所说的,「正己然后化人」,这也是《太上感应篇》所讲的「正己化人」。自己正了,自己做好了,就自然感化别人,别人也能做得好。当我们看到别人做不好的时候,要反省,就反躬内省,是因为我没做到,所以不能感化他。修自己,不能够去指责别人,这样才是真正的德行。

  第四个薄福之相,『时或以才智盖人』。他喜欢出风头,用他的才华、用他的智慧去压治别人。这是什么?也是眼光比较浅,所以他没有那种容纳这样的一种心量。所以自己有一点才华,就觉得自己了不起,不懂得谦虚,不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他的这个才华、这种智慧,是不是真实的才华和智慧?不是。古人所说的,「学问深时意气平」。真正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他一定是处处谦虚、处处恭敬,绝对不会用他的才智去盖人。所以他这种才智,佛法里称为叫做世智辩聪,不是真实的智慧。所以真正让人家服,不是用我们那种口头上,或者用我们的势力去压制人。《弟子规》上所讲的,「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有德行的人他都懂得,让人家真正服,心服口服,不是用我们的势力、不是用我们的才智去压制人家,去损人家,而是真正让他明白道理,用我们的德行去感化他,这样他才能够服。

  第五个薄福之相,『直心直行』。这个「直心直行」不是佛经《维摩诘经》里面所讲的「直心是道场」的那个直心,不是。那个直心是什么?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妄想,那种真心才是直心是道场。这里所讲的直心直行是讲他任性,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给人留面子,甚至『轻言妄谈』,第六个「轻言妄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任性执拗,这是大毛病。说的话一定要三思而后言,做的事情也是要三思而后行,要谨慎,不能够轻率,特别是不可以轻率的讲别人的毛病,不能够轻率的显示自己的才华、能力。《太上感应篇》所讲的,「不彰人短,不炫己长」,不能够去彰显人家的短处,不炫耀自己的长处。《弟子规》上讲的,「言语忍,忿自泯」。我们对人讲话,特别是在有矛盾的时候,言语要有忍耐、要柔和,这个愤恨就没有了。如果是轻言妄谈,想到什么说什么,不经过大脑,随便讲话,往往跟人家结怨。所以这些都是薄福之相!当然福薄就得不到功名,考不上科第了。

  所以真正明白道理了,绝不会怨天尤人,他自己想着心服口服。『岂宜科第哉』,怎么可以得到科第?下面他又反省不应有子的原因,他说:

  【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余好洁。宜无子者一。和气能育万物。余善怒。宜无子者二。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余矜惜名节。常不能舍己救人。宜无子者三。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喜饮铄精。宜无子者五。好彻夜长坐。而不知葆元毓神。宜无子者六。其余过恶尚多。不能悉数。】

  了凡先生非常难得,对自己的过恶毫不隐瞒把它说出来,为什么自己得不到儿子?他讲了六条原因。第一『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这是个比喻,大地你看它虽然肮脏,但是它能够生育万物,如果水太清了,里头就养不了鱼。这是比喻,了凡先生他自己有洁癖,『余好洁』,有洁癖,所以不能够像大地那样去生养万物,所以就没有儿子。自己太爱好清洁了,清洁的一点肮脏都受不了。可能因为这个事情,也跟家人有很多的不和。因为一个家庭里面,如果一个人非常好洁,动他一点东西他都受不了,稍微有一点的灰尘,一点的污染,他就发脾气,这种人很难相处。所以家庭要和睦要懂得忍耐,家和万事兴,真正和睦的家庭才可能有后代。所以他这是第一条「余好洁」,就是太过爱清洁,就没有办法有儿子。

  第二个,『和气能育万物』。这是讲和,家里要有和气,和气就能够生育万物。但是了凡先生他说他善怒,他爱发脾气。可能是因为家里东西脏了受不了,或者是在外面看人家看不顺眼也受不了。这种好怒、爱发脾气,换言之是贡高我慢、狂妄自大、目中无人这些习气很严重,所以他就没有儿子的这种福报。《弟子规》上讲「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你看看,天地能生养万物,为什么?因为天地有这种无私广大的仁爱之心,所以它能生养万物。我们希望生养后代,也要效仿天地好生之德。真正有广泛的爱心爱护一切众生,我们自己才可以有后代。

  下面讲的,『爱为生生之本,忍为不育之根』,这第三条原因。首先讲了一个道理,爱,这是爱心,它是「生生之本」,一切万物都由爱心中而产生。这个「忍」,这里是残忍,心地残忍的,就没有办法生育万物了。了凡说『余矜惜名节』,我很爱惜自己的名节,爱惜到不能够舍己救人。可能当人家看到我要救人的时候,他会说点闲话,你去救他肯定是你有利可图,肯定你是要去充当一个好人,爱名爱利,外面说闲话的人很多,真是好事多磨!你听到这个话的时候,算了,他这么说我也就不去救人了。爱惜自己的名节,就不能够舍己救人,这种说老实话就是自私自利。真正发出真诚心去救人的,哪怕是自己的名节受损,也要去做。为什么?这是应该去做的。所以了凡先生做不到,就没有福报了,这是第三个原因。

  第四个原因,『多言耗气,宜无子者四』。这个人爱说话,
5#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9:34 | 只看该作者
去就是去除,对自己的习气毛病不能有半点姑息,这是真正修身。没有任何侥幸非分之想,这就是俟。『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俟」就是等待,没有任何攀缘,「觊觎」和「将迎」都是指非分之想,都是起心动念向外攀缘,把这些念头都要斩决之,完全让自己的心地清净。『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果然能够达到这样的一种功夫,那么自性性德自然就流露出来了。「先天之境」讲的就是自性,回归到自性,要懂得自性当中能生万法,那时候才真正彻底改造命运,这就是入了佛菩萨的境界,这种学问才叫实学。

  所以什么叫实学?真正放得下,把恶业放下,这是修身,把起心动念放下,这是俟,等待。所以孟子说得好,「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这个放心就是把放出去的心给找回来,把那些妄念分别执着收回来,断除干净,这才是真正的学问,不是搞学术。我们师父上人讲经里常常提到,学儒和儒学,佛学和学佛,不一样。如果只是搞学问,做学术的研究,没有真实的去落实,不肯放下,那就叫儒学、佛学,你可以拿博士论文,你可以当教授,当知名的学者,但是还是没有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要我们放下。放下了才能入境界,才能够得大自在,现在我们的社会的问题才能够真正圆满的解决。我们现在看到这世界那么乱,天灾人祸频繁,要真正解决问题必须要有实学的人出来。现在要培养实学的人,就需要有真正发心的仁人志士、年轻人,他能真正想要「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求真实学问的方法有,我们师父这种构想都讲得很清楚,把三家的根落实,《弟子规》、《感应篇》、《十善业道经》,这是儒释道三家的根,要把它落实,真正变成自己的生活行为,然后一门深入,长时熏修,十年寒窗苦读勤学,这样才能够开悟,这才是实学。所以真正发心的人就要懂得修身以俟之,真正用十年的时间把心安下来,修养自己的德行、学问,等待将来为众生服务。

  下来禅师继续开示,他对了凡先生说:

  【汝未能无心。但能持准提咒。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持得纯熟。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

  了凡先生他跟我们一样都是凡夫,凡夫做不到无心,这个无心就是没有妄念,没有妄念这就是圣人。我们做不到就要先从第一步做起,就是控制妄念,把妄念能够压住,虽然不能够断,你能够伏住,这功夫就不简单了。用的方法,云谷禅师教的是用持咒,『持准提咒』。持准提咒,持咒语关键也是在于无心无念,把一切妄念统统放下,把注意力集中在咒语上面,这个跟念佛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念佛的人不必持咒,念佛佛号本身就是无上咒。所以我们念这句阿弥陀佛,要懂得控制住自己的妄念。用的功夫,禅师教导他用『无记无数,不令间断』。无记无数是让了凡先生不要记数,这个心完全专注在咒语上面,心能够清净。但是刚开始如果无记无数可能很难控制妄念,怎么办?你还是要记数。我们拿一串念珠,这一串念珠一百零八颗,你就掐一个念一句,或者是念十句阿弥陀佛掐一个,记数。每天有固定的功课,譬如说刚开始可以一天念一千,或者是两千,慢慢增加到一万、二万、三万。通过记数就能把心专注,等到心真正清净了,几年以后发现妄念是少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不记数,你就随时随刻的去念。走路、吃饭,做什么事情,只要不动脑子,你的佛号就提起来,因为你记数的时候佛号都念得很习惯了,所以容易提起佛号,到最后连睡觉都不会间断,「不令间断」,妄念自然就不生了。

  念佛的功夫贵在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心里不能有怀疑。首先不可以怀疑自己,相信自己本来是佛,现在只是受这些业障习气缠缚的一个佛,我们用念佛可以把这些业障克服。另外对阿弥陀佛不怀疑,相信念佛一定感应阿弥陀佛威神加持,阿弥陀佛的愿力加持,真的是一念相应我们自己就是一念佛,念念的相应就念念是佛。不夹杂就是不夹杂其它妄念,有妄念的时候马上把念头移到佛号上面,不管那些妄念,那些妄念自然就熄灭了,你愈去管它就愈多,我不理它,不理它妄念就愈来愈少,不间断,做到这样子,功夫持得纯熟了,就能达到『于持中不持,于不持中持』。我持念这句佛号,念得很熟很熟,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这佛号都不间断,即使是口里没念的时候,耳朵里都能听到佛号,心里还是那个佛号一个节拍一个节拍的这么样子。真的好像我们的呼吸一样,呼吸的时候,大家你看你工作做事情,甚至睡觉的时候,它都不间断,它自然的,甚至你动脑子的时候、不动脑子的时候,这呼吸都不间断。当我们持得纯熟的时候,这个佛号就像呼吸一样,自然的就是一句一句的接下去,这个功夫就到家了。达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就是念佛与不念佛合一了,这是入不二法门了。所以这个功夫要慢慢的用,先是记数,然后是无记无数,最后达到持中不持,不持中持。『到得念头不动,则灵验矣』。当我们能够真正把这个佛号拿起来,降伏了这些妄念,我们的真心本性就现前了,这种就叫『灵验』。什么叫灵验?诚则灵,验就是有效果,有感应了,真正做到至诚感通,跟自性感通了。

  当了凡先生听完云谷禅师的这一段精彩开示,教导他立命的学问,他开悟了,真正明了原来命运是可以改造的。于是发心从今以后改造命运,不愿做凡夫了,他要做改造命运的圣贤人。于是他第一个举动,经文上讲:

  【余初号学海。是日改号了凡。盖悟立命之说。而不欲落凡夫窠臼也。】

  第一个动作,改自己的名号,原来他号『学海』,「学海」这是博学,学的东西很多。一方面看出了凡是个很好学的人,另外一方面也知道他一定是一个贡高我慢的人,称自己是学海。现在他改号『了凡』,就不再想做凡夫了。我们的名号就是提醒我们的,当别人叫我们这个名号「了凡、了凡」,我就能够醒悟,我不能再做凡夫,所以改名的作用是在于提醒自己。『盖悟立命之说,不欲落凡夫窠臼』。他真正悟了、明白了,
6#
 楼主| 发表于 2017-11-13 19:38 | 只看该作者
这样子的话效果会愈来愈明显,进步就会愈来愈大。

  结果了凡先生不错,真是咬着牙一直干,他没有灰心,没有气馁,一直干了十年多,从三十五岁开始发愿,到四十五岁以后,十年有余,才把他所发愿做三千件善事做完。他原来是想发愿做三千件善事,为求科第,结果科第先考上,但是他要为了满愿,继续做完,做了十年多,可见得很不容易。十年做三千件善事,平均每天做一件,你看刚开始初学不容易。我们如果能够勇猛精进,一天不只做一件善事,所以我们的进步应该来说不会比了凡先生差。这三千善行圆满以后,他就有一次回到南方,请几位出家人到禅堂里面回向,把这些善事功德回向,报天地祖宗之德。然后马上又发起了另一个愿,求子,他要求得一个儿子,以传宗接代。他也是许愿做三千件善事,结果过了两年,四十七岁那年就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天启,这是了凡先生的儿子。所以这个效果很快速,刚刚发愿,两年,就成就了,虽然成就了,愿发了总得圆满,所以了凡还是这样子认认真真的去做善事。他做善事,每做一件就用笔把它记下来。了凡先生的太太不识字,就用一个鹅毛管蘸点红颜色的颜料,就印在功过本上面,印成一个红色的圈子,一个圈代表一件善事。所以夫妻两个人都诚诚恳恳、认认真真的去做善事,非常难得。他举了几件善事,譬如说布施穷人,或者是买放生命去放生,一天有时候可以做到十几件善事。又过了两年,头尾四年,第二个三千件善事又圆满了。

  所以我们看到,他第一次的三千件善事做了十年有多,第二次头尾四年,三年多他就做完了,进步就快了,于是他也请法师到他家里去回向。回向以后他又发了一个愿,他愈做是愈欢喜,觉得命运确实是可以改造的,你看原来没有考上举人的命,他能考上,没有儿子,他也有儿子了,于是他的愿就愈来愈大了。这次他发一个愿,要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的最高学位,古代的秀才相当于学士,举人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硕士,进士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博士学位,这最高学位。进士的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第三名就是榜眼、探花。于是了凡先生就发愿求进士,这时候他就发大愿,要做一万条善事。结果发愿以后,到了五十二岁,又过了四年,五十二岁那年他真的考上了进士。朝廷封他为河北省宝坻县的知县,宝坻就比原来他命中的四川那个小县要大了。所以他当了官,虽然也是知县,但是比他命中的要更好。他当了官以后,在衙门里依然保持断恶修善,念念不忘要圆满他那一万条善事。他就自己准备了一本小册子,空白的小册子,题名叫「治心篇」,专门来对治自己的心地。早上起来请家人把这个小册子放在案上,然后把自己所做的善事、恶事都登记下来,到了晚上就把这个小册子拿回家,在自己的庭院里面设一个小桌,然后点上香向天地祷告。这是他效仿宋朝的赵阅道的做法。

  赵阅道是宋仁宗时代的一位御史,他为人非常清廉,不攀附权贵,铁面无私,所以人称「铁面御史」。赵阅道每天都是在庭院里设一个案,然后把自己一天所做的善恶统统写在小本子上,然后去焚化,把这个疏文焚化,祷告上苍,用这种方法来检点自己。所以这一天如果不敢写到疏文里面的事情他就不敢做,因为这样做会得罪天地鬼神,用这种方法来逼着自己断恶修善。了凡先生也是这么做的,做得很认真。但是夫妻两个人觉得有个烦恼,因为他们现在搬到衙门里住,不再是在外面自己家里,做善事比较容易,到衙门里面,每天都要办公,不走出衙门,要出去外面做善事这很难。所以你看做一万件善事,做到什么时候才圆满?所以他太太就产生为难了,了凡先生也都觉得有点为难。日有所思是夜有所梦,结果他晚上就梦到了一位神人,一位神仙来到他梦里,告诉他。了凡先生首先向这个神人请教,说自己发愿做一万条善事,现在求的愿,进士也考上了,可是这一万件善事怎么做,做到何年何月才做圆满?就跟神人报告自己的为难之处。这个神人就安慰他说,不要紧,你曾经做过减粮的一件事情,你这一万件善事已经圆满了!

  减粮这个事情是怎么回事?原来在宝坻县这个地方田租是每亩二分三厘七毫,当时了凡先生做了县长以后,觉得田租太高了,百姓缴纳粮食缴纳得太重了,于是就下令减粮,把田租减成一分四厘六毫,差不多减到一半了。这件事情确实有,在梦里竟然这个神人给他这么一点化,他自己是又惊又喜,还是想不明白,为什么只做了一件事,这一万件善事就圆满了?后来有一位幻余禅师,从五台山,山西五台山来到河北,到宝坻,这是他的朋友,就跟了凡先生见了面,了凡先生就用这个梦向禅师请教,这个事情可不可信,是不是我这一万件善事已经圆满了?幻余禅师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他对了凡先生回答说:

  【善心真切。即一行可当万善。况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乎。】

  禅师说,你这个善心真切,你发出的善心很真诚,这里面没有夹杂着一丝毫的私欲,完全是大公无私,没有任何的自私自利的执着,这种真切的善心发出来以后,即『一行可当万善』,你做这一件善事,它的功德等于一万件善事。在理上讲是通的,为什么?如果一个人真正善心真切,他绝对没有执着、没有分别,他所做的善事,这种心量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他的功德也是尽虚空遍法界,他没有界限,他内心没有分别执着,这个功德就没有界限,所以极小的善都是遍虚空法界,这是理上讲,讲得通。更何况你是『合县减粮,万民受福』。了凡先生他当了县长,减粮,减了田租,不只一万家的百姓因此而获利,所以真实的效果来讲,也是等于做了一万件善事。所以你看公门里面好修行,真正在这个位置上做善事,他做起来容易,这一个决定下去,你看就利益万民,这个功德就很大很大。

  所以我们做善事,这里提醒我们,第一要拓开心量,真心里面没有执着分别,我们用真心去做善事的时候,不计较得失,不计较果报,更不计较名利,这种无私的大心量做的善事,功德就大,第二个,真正在这种位置上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7 23:24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