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4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简体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30 1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正法其兴之兆欤,众生福德因缘以致之欤。读之再,益觉其训文详实,释义精当,广征博引,以饶净业资粮为急务,诚谛之语,感人极深。于戏!净土法门极难信而极易行,难于经义之明耳,今有如是经会,复有如是经解,经义明之有助矣!弘讲宣扬释然矣!余年花甲,深信净土为一切诸佛度生成佛之第一法门,志趣大乘者在所必读,普度有情者在所必宏,是以发愿尽未来际读诵劝进焉。于是毅然任流通之责,请梓行万部,以为首倡,深愿如念公本愿:各地闻风兴起,印者无量,读者无量,发心获益者无量,遍界法施而回劫运。念公跋语有云,此经多印一部,持诵多增一人,即减少一分业力,挽回一分世运。所望弘法长德,忧世贤达,合力提倡,普遍推行,庶使此照真达俗、事理双融之契经,凡圣齐摄、性修不二之宝典,光明遍照,佛日常辉,则其潜消灾祸,扶翼伦纪,效力之伟将有非言可喻者。治本之图莫善于此,救时之要亦莫先于此,耆硕俊彦所见皆同,幸勿等闲视也。善哉斯言!尤不可思议者,协助编校此注者,有简丰文、阎瑞彦、阮贵良、李衍忠、郑光惠等诸君,校未终篇,深得经注之启示,各发大心,愿尽形寿,专修专弘,简等诸君均大学毕业,与此注信有殊缘也,进而请授此经暨净土其余经论,以为弘习资粮,余欢叹莫名,不敢以学陋违其请。愿我同伦,心同佛,愿同佛,解同佛,行同佛,则必为诸佛护念,一切菩萨之所拥护,皆得上品上生,始不负莲大士、念公二老会集详解之苦心也。念公不弃浅学,嘱为之序,义不敢辞,谨述殊胜因缘,与乎善信云尔。
一九八八年岁次戊辰诸佛欢喜日  净业学人净公上人谨识于美京华府佛教会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科注
   夏莲居居士会集
   释净公上人科判
   黄念祖居士注解
甲、讲述因缘
    一、莲社授经,慈光闻法
    二、华严启信,决择行门
    三、专修专宏,念佛三要:1、不怀疑 2、不夹杂 3、不间断
四、流通疏注,广结胜缘
五、遵师教诲,海外传灯,化解劫难,唯独此经。
六、感得经解,愿海同证,一门深入,常时薰修。
乙、前言
  (一)此次讲述依莲公会本、净公上人科判、黄念祖老居士注解
  (二)确认净土法门为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化解当前劫难,唯独专宏此经,专念阿弥陀佛。
解夫净土法门者,乃一乘了义,万善同归,三根普被,凡圣齐收,横超三界,径登四土,极圆极顿,不可思议之微妙法门也。而其中之《无量寿经》者,乃净土群经之首要。净宗大德常称为净土第一经者也。至于《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者,乃先师夏莲居老居士,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唐、宋五种原译,广撷精要,圆摄众妙,汇成今经,现推为《无量寿经》之善本者也。
净公上人于二0一0年清明启讲,二0一一年九月十八日圆满,发心一门深入,专修专宏,决定放下万缘,一心求生净土,作弥陀第一弟子,总报大恩也。二0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再次宣讲,专宏专念也。
(三)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解《无量寿经》乃净宗之总纲。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日本释道隐赞此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奇特最胜之妙典;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十方称赞之诚言,时机纯熟之真教也。」先舅氏梅光羲老居士亦赞云:「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极谈,众生本具之化仪;一乘之了义,万善之总门;净土群经百数十部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也。」如上诸贤所以盛赞此经者,盖以本经持名念佛法门,圆满直捷,方便究竟,一超直入,最极圆顿。以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究竟果觉,作我众生之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
(四)弥陀要解云:「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正是如来称性极谈也。
解故《弥陀要解》曰:「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之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今以此果觉全体授与浊恶众生,乃诸佛所行境界,唯佛与佛能究尽,非九界自力所能信解也。」又曰:「举此体(指法界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可见此经实是大悲慈父如来世尊称性极谈,诸佛秘藏,和盘托出。且此念佛法门,亦即众生本具之化仪。此一句佛号,正如《要解》所示,即是众生本觉理性。
(五)观经云:「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吾人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即是本来成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解故知此介尔能念之心,即是如来果觉。是故《观经》云:「是心是佛。」此心持名,即是「是心作佛。」本来是佛,现又作佛,是故当下即佛。直捷了当,方便究竟,奇特殊胜,不可思议。
(六)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解便以净土诸经之中,唯此经备摄圆妙。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为宗。以弥陀十念必生之大愿为本。深明三辈往生之因,广摄九界圣凡之众。正显持名念佛之法,直指往生归元之路。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也。
(七)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莲公老人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9:32 | 只看该作者
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蒙慧明老和尚印证,慈舟专讲于济南,并亲为科判。梅公于中广播讲此经,称为最善之本。且在序文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是此本问世以来,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解但此殊胜第一之净宗宝典,竟在我国大藏中尘封一千余年。考其原因,盖由此经五种原译,互有详略,出入甚巨,例如弥陀大愿,在魏唐两译为四十八愿,在汉吴两译为廿四愿,在宋译则为三十六愿。遂使初心学者,专持一译,难明深旨;遍读五种,又感艰难。于是多舍此经而专攻《阿弥陀经》矣。清初彭绍升居士曰:「此经阐扬者少,实以无善本故。」诚哉是言!是以宋王日休、清彭绍升、魏承贯等大居士,均为宏扬此经,先后而有会本与节本之作。
宋代大居士王日休,曾撰《龙舒净土文》,四海称誉,传诵至今。王氏临终,端立往生。可证居士实为我国净宗解行俱优、殊胜希有之在家大德。王氏深慨宝典之尘封,于是乃会集《无量寿经》汉魏吴宋四种原译另成一本,名为《大阿弥陀经》。王本问世,海内称便,丛林奉为课本,流通胜于原译。我国龙藏及日本大正藏亦均采入王本。莲池大师曰:「王氏所会,较之五译,简易明显,流通今世,利益甚大。」又曰:「以王本世所通行,人习见故。」故于所著《弥陀疏钞》中,凡引证《无量寿经》之处,多取王文,间采原译。又幽溪大师更有盛焉,于所撰《弥陀圆中钞》中,专取王本经文。近代印光大师于所撰《重刻圆中钞序》中,亦赞王本「文义详悉,举世流通。」
王氏会经,虽大有功于净宗,但所会之本颇多舛误。白圭之瑕,贤者惜之。莲池大师谓其:「抄前著后」,「去取未尽」。彭绍升居士斥之为:「凌乱乖舛,不合圆旨。」今笔者仰承古德诸说,窃计王氏之失有三:一者,王氏会集,仅据四种,未及唐译。唐译名《无量寿如来会》,出自《大宝积经》,乃菩提流志大师所译,多奥妙精要之文,为他译所无。二者,去取未尽,取繁遗要,改深为浅。例如莲池大师所责:「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故云未尽。」由上例可见,「上竟不言」即是遗要,「下曰不发」即是改深为浅。故莲池大师与彭氏斥之也。三者,率意增文,俨若自著。王氏每以自著之文,演述原译之义。故莲池大师责曰:「抄前著后,未顺译法。」盖责其抄引经文于前,复又自著文句于后。盖是会集,必须依据原经,万万不可于原译外,擅增文句。故责王氏「未顺译法」。由上可见王氏之失,非是不应会集,而在于会本之多疵也。
彭绍升居士憾于王本之失,乃取魏译本而删节之。是为《无量寿经》之第七种。但此仅为魏译一种之节本。而非诸译之会本。于是晚清魏承贯(字默深)居士,为救龙舒之失,取五种原译,另行会集,别成一书,初仍名《无量寿经》,后经正定王耕心氏改名为《摩诃阿弥陀经》。魏本文字简洁精当,远过王本。但率自增文之病,未能尽免,故魏本亦未尽善也。
先师夏莲居老居士,悲智双运,宗说俱通。圆融显密禅净于一心,专宏持名念佛摄万德。为宏净宗,故愿此净宗第一之经,破尘生光;冀此无上之典,饶益当来。乃继前贤,重行会集。屏弃万缘,掩关三载,净坛结界,冥心孤诣,稿经十易,方庆经成。首蒙宗教俱彻之慧明老法师手持会本摄影于佛前,为作证明。律宗大德慈舟老法师继之专讲此经于济南,并亲为科判。先舅父梅老居士在中央广播电台播讲此经,称之为最善之本。后复于经序中赞曰:「精当明确,凿然有据。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艰涩沉晦,使之爽朗;繁复冗蔓,归于简洁;凌乱俾成整严,阙疏悉令圆满。必期有美皆备,无谛不收。……虽欲不谓之善本不可得也。」于是先师会本问世以来,不胫而走。佛界尊宿多以会本文简义丰,词畅理圆,讲说赞扬,流播中外。见者闻者,欢喜信受。持诵印行,络绎不绝。近且蒙海外佛学界收入新印之续藏。行见大经光明,常照世间。昔贤会集之胜愿,幸告圆成。《无量寿经》之善本,于兹庆现。此实为希有难逢之大事因缘也。
念祖乃具缚下凡,谬蒙先师以注解宏扬此经之大事相嘱。余虽初发大心,但以障深慧浅,承此重命,实深惶惧!所幸曾参先师讲席,亲闻此经全部。且于廿载随侍之中,得聆禅净密各宗玄奥,粗晓先师会集大经之深心。六十年代初,曾试写此经玄义之提纲一册,呈师鉴核,幸蒙印可。但经文革浩劫,此稿已荡然无余。现余年逾古稀,复多宿疾。愧深恩之未报,惧无常之将至。于是奋老病之残身,继传灯之宏誓,以此身心,供养三宝。闭门谢客,全力注经。冀报先师暨十方三世上师三宝与法界众生之深恩于万一。
(八)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
1、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
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
解复以本经之殊胜在于契理契机。理者,实际理体,亦即真如实相,真实之本际也。契理者,盖本经乃「住真实慧」,「开化显示真实之际」,并「惠以真实之利」,纯一真实也。又本经称为中本《华严经》,经中所诠之一切事理,即《华严》之事理无碍、事事无碍之一真法界。《华严》秘奥之理体,正在本经,故云契理。
2、机者:根机。至于契机,更是本经之独胜,以持名念佛,三根普被,凡圣齐收,上上根全体承当,下下根亦可依之得度,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
3#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9:35 | 只看该作者
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解至于契机,则更是本经之独胜。经中之持名法门,普被三根,齐收凡圣。上上根者,正好全体承当;下下根者,亦可依之得度。上则文殊、普贤法身大士,亦均发愿求生;下至五逆十恶,临终念佛,亦必随愿得生。横出三界,圆登四土,顿与观音、势至并肩。可见此法门之究竟方便,善应群机也。
(九)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最为方便。随时随地可修,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今世。
解又契机者,亦寓契合时机之义。如来垂慈,独留此经于诸经灭尽之最后百年,正表此经能契于当前及未来之社会也。当前科学发达,人类应具之知识弥广。社会进步,每人所肩之责任倍增。故咸应广学多能,鞠躬尽瘁,参加建设,造福人民,实现人间净土。晚近太虚法师提倡人间净土,曾详引《无量寿经》文句。盖以此经双照世出世间,详示真俗二谛。夫净宗之妙,在于「不离佛法,而行世法。不废世法,而证佛法。」因持名之法,最为方便。随地可修,何待遁入山林;随时可念,不劳闭关宴坐。但发广大觉心,一向专念名号,下至十念一念,亦得往生。不误世间工作,依旧顿脱生死。既能自觉觉他,广度众生于未来;亦复自他俱利,造福社会于当世。
(十)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诚此界他方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也。
解是故经云:「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良以此经符合社会之实况,真俗并照,事理双融,凡圣齐收,心佛不二,故能长存而独留于末世;良以此经不但为净土群经之纲要,一大藏教之指归,实亦为此界他方,现在未来一切有情离苦得乐,究竟菩提之法要。是故念祖感恩图报,发无上心,敬注此经,续佛慧命。虔祈两土导师,十方如来,上师本尊,金刚护法,慈恩覆护,威德冥加。冀此注释,上契圣心,广启众信,凡有见闻,同入弥陀一乘愿海。
◎概要(十门开启——玄义)
(十门分列中前九门)
    (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机。(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 。(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文。
解谨释此经,依华严宗法及《弥陀疏钞》例,总开十门:计为一、教起因缘。二、本经体性。三、一经宗趣。四、方便力用。五、所被根器。六、藏教所摄。七、部类差别。八、译会校释。九、总释名题。十、正释经义。
前九门总论全经纲宗部类,此与天台宗之五重玄义,大同小异。虽详略取舍稍别,总之,皆将一经纲要,综论于前,发挥明了,使读者先识总体,后研经文,纲举目张,易于领会。此亦类似近代书籍中以概论为首也。今则名为概要。
(最后之一门,方依经章次注释经文。)
◎(一)教起因缘
一、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
解教起因缘者,明大教所以兴起之因缘。(初)明大教与净土法门之兴起。(次)则详述本经兴起之因缘。
1、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解夫一切法,不离因缘,大教之兴,因缘无量。而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2、法华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华严云:「如来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因缘...,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解《法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唯以佛之知见,示悟众生。」《华严经性起品》:「如来、应供、等正觉性起正法不可思议,所以者何?非少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以十种无量无数百千阿僧祇因缘,成等正觉出兴于世。」乃至广说如是等无量因缘,唯为一大事因缘。大事因缘者何?唯欲众生开示佛知见故。夫《华严经》乃世尊最初所创言,《法华经》乃末后之垂教,自始至终,唯为此大事因缘,欲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亦即欲一切众生开明本心,同佛知见,等成正觉也。
3、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经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解本经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即阿弥陀经唐译本)云:「我观如是利益安乐大事因缘,说诚谛语。」可见净土法门之兴起,正同于《华严》、《法华》,同为一大事因缘也。
4、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超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
解何以故?如《弥陀疏钞》云:「今但一心持名,即得不退。此乃直指凡夫自心究竟成佛。若能谛信,何须遍历三乘,久经多劫?不越一念,顿证菩提,岂非大事。」可见净宗正是直指顿证之法。以念佛心,入佛知见。净宗之兴起,正由此大事因缘也。下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二、详明本经兴起之因缘
1、称性极谈,如来正说。
(1)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解《华严》、《法华》均圆顿称性之教,但其归趣,却在本经。
(2)要解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
解蕅益大师赞本经云:「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是故本经称为称性之极谈也。
(3)日道隐曰:「五浊恶世,造恶之时,其难非一;特此一门,至圆极顿,而且由其简易直捷,则出世之正说偏在斯经。一代所说归此经,如众水归于大海。……由此言之,百万阿僧祇因缘以起华严之典,一大事因缘以成法华之教,
4#
 楼主| 发表于 2017-11-30 19:49 | 只看该作者
为大本之宗。正是遵奉蕅益大师之垂教也。
6、观经云:「若有众生,愿生彼国,发三种心,即便往生」。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解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又曰:「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发此三心,亦即发菩提心也。
7、菩提心义云:「此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
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解又密宗最重发大菩提心,其教典《菩提心义》云:「菩提之心,成佛之本。大事因缘,莫过于此。」又《菩提心论》云:「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佛事。」又赞菩提心曰:「若人求佛慧,通达菩提心,父母所生身,速证大觉位。」
8、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故发心之要,不可言喻。
解又诸经之王《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发心之要,不言可喻。
9、「一向专念」,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之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
解「一向专念」者,「一向」二字有数义:(一)朝向一方前进;(二)偏向一边;(三)一味;(四)总是;(五)一段时间。故知「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即专恒依止持名念佛法门之义也。「一向专念」,本于弥陀本愿第十八「十念必生」之大愿。弥陀因中发「十念必生」大愿,故行人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必得往生净土,圆证不退之妙果。经中上辈、中辈及下辈往生之人,皆由于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而往生极乐净土。盖以果觉因心,究竟方便,全显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不可思议之威神功德。
10、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
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因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
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
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解又「一向专念」者,古云:「上尽形寿,下至十念。」上尽形寿者,指从发心念佛之日,终身念佛,直至命终之最后一念也。此乃其上者也。其下者,未能及此,或因障重,或以事繁,未暇多念,则于每日行十念法,亦符于「一向专念」。更下则如《观经》所说,恶逆之人,临欲命终,得聆圣教,至心悔改,十念称名,亦得往生,故云十念必生也。行者应知,一向专念指从初发心念佛,直至最后一念也。而其关键实在最后。如上说恶逆之人,十声念佛,第一声是初念,第十声则命终,亦是从初发心直至命终均在持名,故合一向专念之旨。反之,如有人念佛数十年,或于最后阶段,轻视持名而改行他法,或于临终不欣极乐而恋世间,未能念佛,是则不名一向专念也。
11、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
要解云:「无量光则横遍十方,无量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起心念佛,是为始觉;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正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也。
解或疑念佛何以有如是功德?因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弥陀要解》云:「光则横徧十方,寿则竖穷三际。横竖交彻,皆法界体。举此体作弥陀身土,亦即举此体作弥陀名号。是故弥陀名号即众生本觉理性。持名即始觉合本。始本不二,生佛不二。故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也。」由上可见,弥陀名号即法界体,故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又名号即众生之本觉理性,起心念佛,是为始觉。今所念之佛,正我本觉。故云持名即是始觉合本。是故念念相应,而念念即佛。是显持名功德不可思议。又据密典,六字洪名中一个阿字,功德已是无量。日兴教大师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罗尼。自一切陀罗尼生一切佛。」又「阿字真言,十方佛心。诸佛法身,同所加持。」又「毘卢舍那,以此阿字名为秘藏。」又「三身唯说阿字一法,诸经广赞此法功德。闻名触耳,众罪冰消。唱声见字,万德云集。浅观但信,直游净土。深修圆智,现证佛道。」阿字功德如是,故佛号之功德可知矣。
12、一句佛号,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解且此一句佛号,下手最易,无分男女老少,不论智愚闲忙,人人能念,个个可行。名召万德,妙感难思。从有念巧入无念,即凡心顿显果德。如《疏钞》云:「齐诸圣于片言,越三祇于一念。」极圆极顿,至简至易。故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不但为本经之纲宗,实亦为一大藏教之指归也。
四、明趣:
1、「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径登不退为趣。
解夫宗之所归者名趣。「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所归,在于往生极乐净土,证三不退。故本经以圆生四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7 23:29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