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8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推背-图第三九象日本侵華(1931~1945)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2-2-9 1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讖曰:
   鳥無足 山有月 旭初升 人都哭
頌曰:
 一口東來氣太驕 腳下無履首無毛
一朝聽得金雞叫 大海沉沉日已過
【讖語解析】:
"鳥無足"即鳥字沒有下邊的四點水;"山有月"一句是為了引出"山"字, "鳥無足,山有月"合起來即是一個"島"字。"旭初升",旭即旭日,點出"日"字;"人都哭"指出此次事件是禍害不是好事,而且是大禍。讖語中隱晦地講出了"島國日本"入侵中國,生靈涂炭的事,后面的頌詞會進一步點明。

【頌詞解析】:
〖一口東來氣太驕〗:"一口"為"日"字的拆解,與讖語中"旭初升"相應;"東來"指出這個國家是在中國的東邊,而來者為客,客侵主體,有入寇之意。既以"日"為名又在中國東邊的國家就只有日本國了,這明白點出這次禍害是"日本侵華"。"氣太驕"形容日本侵華時的驕橫跋扈,當年全面抗戰開始時,日本軍人曾叫囂"在三個月內滅亡中國",其狂妄自大可見一斑。
〖腳下無履首無毛〗:意即腳下不穿鞋,頭頂不長頭發,這句描繪了一個未開化的野蠻民族的形象,是進一步對前面的"東來之客"的描述。自古中國一直以"中央之國"自居,認為只有自己是"文化之邦",其它國家都是未開化民族,而一律冠之于"夷"、"蠻"等名稱,曾稱日本為"東夷"、"倭國"。不過, "倭"或"倭奴"原來并沒有惡意,且當時的日本人也接受了這樣的稱呼,直到近代才成為一個貶義詞。
〖一朝聽得金雞鳴,大海沉沉日已過〗:此句在全象中至為重要,講的是事情的結局。毫無疑問,"日已過"是指日本入侵的失敗,而失敗的時間則是"金雞鳴"之時,所以解開"金雞"代表的時間就成為破解的關鍵。
其實這個時間講得很明確,只要有相關的易學知識就能看出來。"雞"當指雞年,即酉年;酉屬金,故曰"金雞",這樣講亦通,但"金"字在這里有更深一層的含義。"金"其實是指"金運",即金氣當令之運,《素問•天元紀大論》云:"乙庚之歲,金運統之",因此,"金雞"合起來指示的時間應是"乙酉年"或"庚酉年"--這種設謎方式在第三十八象"火運開時禍蔓延"一句中可見端倪:1913年發生的第二次巴爾干戰爭加劇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奏,而1913年是癸丑年,火主戊癸,正是"火運開時"。
不過,實際上"庚酉年"這個年份并不存在。因為干支紀年法是將天干地支配對來排的,具體是奇數對奇數、偶數對偶數,即天干的奇數只能對地支的奇數, 庚是天干中的第七位,所以只能對奇數的地支,而酉是地支的第十位,不合,故無庚酉年。因此,"金雞"指示的時間只能是乙酉年。那么,我們現在來找一找自前一象--第38象(關于1914-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后,有哪些年份是乙酉年。只有1945年和2005年,2005年自無可能,無疑應指1945年。歷史正是如此,隨著蘇聯對日本宣戰和美國在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日本于1945年8月8日宣告無條件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太陽旗連同日本的國運就此沉匿于太平洋的萬里波濤中。
【卦象解析】:
〖頤〗:貞吉,觀頤,自求口實。
初九:舍爾靈龜,觀我朵頤,兇。
六二:顛頤,拂經,于丘頤,征兇。
六三:拂頤,貞兇,十年勿用,無攸利。
六四:顛頤,吉,虎視眈眈,其欲逐逐。無咎。
六五:拂經,居貞吉,不可涉大川。
上九:由頤,厲吉,利涉大川。

頤卦講頤養之道,應當自力更生謀求發展,若違背生養之道則兇。中國此時雖然時局艱難,但只要自力更生,堅持抗戰,最終會有好的結局。反觀日本,明治維新以來,一直依靠侵略和戰爭來積累國家資本,完全違背"自養"的基本原則,因此即使富強一時,終究會有兇禍。
頤卦的互卦為"坤"。 "利牝馬之貞"--對柔弱的一方(國民政府)有利;"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抗戰事業雖然先前陷于困局,但后面會有大成就;"西南得朋,東北喪朋"--有好有壞,日本侵略者走了,共產黨的勢力卻發展起來了。
"六五"陰柔不能自養,故難成大事,只宜安居自守,當時的國民政府實力不濟,抗戰前期失利后退守重慶,能保住半壁江山就不錯了,要想它主動進攻收復失地恐怕不切實際,因此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的策略是可行的。"上九"剛健,能克服艱險,成就大事,"六五"亦賴其濟養,中國抗戰的最后勝利幾乎全托同盟國的福,盟軍取勝,日本投降,國民政府兵不血刃便可收復失地,坐享戰果,難怪許多日本人都不愿意承認日本曾被中國打敗過,但這是事實,是歷史對一個艱苦斗爭,渡過危難的民族的回饋。

【評析】∶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交往頻繁,相互間一直有著深遠的影響。自唐代起,日本大量派出遣唐使來華學習,仿照唐朝的體制建立了日本的政治制度,同時漢字及漢文化也大量傳入日本,對日本文化的影響之深遠,時至今日依然清晰可見。中國也有向日本學習的時候,自清朝向日本派遣公費留學生開始,揭開了近代中國百年來通過日本學習西方科學和思想的序幕,梁啟超、孫中山、魯迅等很多名人都曾赴日留學或居住,直至改革開放后的八九十年代,依然出現過大規模的"留日潮"。
兩國間既有友好往來、相互學習的一面,也有相互敵對、武裝沖突的時候。早在隋代中日間就發生過海戰,結果日本戰敗,深感自身之不足方有后來派駐遣唐使來華學習之事;其后元朝時忽必烈兩度派出大軍,聯合高麗軍隊遠涉重洋入侵日本,但均受挫,更因為遇上臺風而損失慘重;再往后是明朝時豐臣秀吉入侵朝鮮,與明朝軍隊在異國的土地上有過一場激戰,大致是打成平手;近代則是"甲午戰爭",中國大敗,被迫割地賠款,此后日本步步進逼,最終發動了蓄謀已久的侵華戰爭。
此時的中國正處于國共內戰、軍閥割據的亂局中,未能對日本的侵略作出有效的預防和抵抗。由于東北統帥張學良政治上的幼稚和軍事上的不抵抗,東北三省的大片領土就此淪陷,日本得到了入侵中國的基地和資源補給后方,侵華大勢已成,再難抵擋,這同解放戰爭時期的情形相似,共產黨自奪取東北后就有了問鼎中原的資本,所以抗日戰爭一開局就非常不利。對此,張學良是負有重大責任的,無論是作為一個地方軍閥還是作為國民政府的東北統帥,都不應該輕易撤離,將自己的地盤拱手讓給日本人。東北軍兵力當時遠超于日本關東軍,若全力抵抗,堅決留守東北,再兼之國民政府在軍事、外交上的支持,是可以避免東北淪陷之結局的。從相關史料來看,九一八事變的發生及隨后的進程皆為關東軍軍部單方面決定,并未經日本政府同意,而且日本政府此時尚無發動全面侵華戰爭的計劃和決心,若戰爭狀態持續和擴大,造成大量日方人員傷亡,日本政府將不得不介入和制止。假如不是東北的輕易淪陷使日本的侵略野心迅速膨脹,其后的全面侵華戰爭也許可以避免或大大延遲。而蔣介石在事后采取的軍事上不抵抗、外交上抗議的政策,表面上是"鑒于形勢",實質亦是短視的行為,若能趁日軍兵力不足之機以嫡系部隊配合東北軍全力反攻、收復失地,哪里會有后來淞滬失守、南京淪陷,被迫退守西南的困局呢?
雖然"西安事變"后國民政府投入大量兵力開始全面抗戰,但雙方實力對比懸殊之下接連失利,被迫退守重慶,大半個中國相繼落入日本人之手。從此茫茫神州,山河破碎,人民流離,說不盡的凄涼慘淡,歷史上罕見。其后,由于日方戰線太長和汪精衛親日政權的建立,戰局進入相持階段,中國得以茍延殘喘,直到歐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取得勝利后,苦難的中華大地才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縱觀二戰全局,日本不乏優秀的軍事家,卻缺乏有遠見的政治家,即使有,也是屈服于軍部的壓力之下。在侵華戰爭中,日本政府可以說是被軍部拖著走,根本控制不住狂熱的軍人,亦難以預先作出有遠見的決策,總是在"事變"之后才出臺解決方案,而且不一定能夠執行下去,往往受到軍部方面的阻力。從日本侵略中國的過程來看,不緊不慢,顯見事前并無周詳計劃和明確目標,而且似乎滿足于親日政權的建立,對于殘存的重慶國民政府并不全力征討;而太平洋戰爭的發動則更加輕率,既未充分考量自身資源和戰力,又無進攻美國本土的計劃,只是忙于奪取西方多國的殖民地,為自己制造眾多的敵人,這實在缺乏政治家的遠見和偉略,暴露出來的只有軍人的好戰和征服欲。相比之下,納粹德國要高明得多,其政治目標和戰略方針一開始就很明確,執行力也很強,德國的戰敗可歸咎于軍事上的失誤,而日本的失敗不僅有軍事上的原因,我看政治上的原因也很重要。在戰爭時期,日本需要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來統籌全局,把握戰局的走向,而日本的統治者--天皇并不具備這種能力。
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民族災難,造成三千多萬計的人員傷亡和難以估量的財產損失,戰爭帶來的悲慘記憶時至今日依然在折磨著一些老人。而作為元兇的日本也不好過,在侵華戰爭既得利益的鼓舞下踏進了太平洋戰爭的泥譚,付出了兩百多萬的人員傷亡,日本的多數城市也在美軍的空襲下成為一片廢墟,戰爭結束前后日本民眾度過了一段艱難的時期,而戰敗無條件投降的恥辱則一直縈繞在民眾的心頭,成為揮之不去的民族記憶。
戰后,在美國占領和主導下,日本在政治、經濟和教育等方面實行了民主改革,擺脫了以前缺乏監督、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規范了經濟制度,健全了法律體制,廣大日本民眾從此獲得了充分的民主權利。日本隨后走上了經濟高速發展的快車道,二十年間一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經濟強國,人民生活水平也大大提高,可以說,日本以前依靠侵略擴張未能取得的成就最終在全體民眾的努力下,通過走和平發展道路獲得了。
近十幾年來,中日兩國間經貿合作和民間往來日益密切,但中日關系卻時好時壞,一波三折,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歷史問題。日本一些右翼勢力不時鼓吹軍國主義、皇國史觀,否認侵略戰爭和美化侵略歷史,給中日關系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也普遍傷害了亞洲受害國民眾的感情。其實,他們何必翻侵略歷史的舊案呢,恥辱和罪行都歸于天皇專制政權和軍國主義分子,普通日本民眾也是受害者,同樣深受戰爭之苦,他們對既往的侵略戰爭應該斥責和怨恨才對。以前的軍國主義政府為了"解放亞洲殖民地"而發動的"大東亞戰爭"給日本民眾帶來了深重的苦難,而戰后的一系列民主改革及和平發展政策則給日本人民奠定了今天幸福生活的基礎,孰是孰非,一目了然,還有必要為"皇軍"過去的侵略行徑辯護嗎?
但是,也應該看到日本右翼勢力同樣帶有民族主義的色彩,而民族主義思想在每個國家和時代都會或多或少地存在,因此無須過于驚訝。二戰后,日本的國家主權和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民族主體性,直到現在日本依然處于美國的主導之下。近幾屆日本政府都在試圖實現日本民族的"自立"和國家的"正常化",而這并不能簡單地同軍國主義復活掛鉤,實際上它也是一國精神利益的體現。90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增長與日本的"走向自立"都是東亞地區備受世界關注的亮點。
21世紀將是一個競爭激烈、喧囂動蕩的時代,每一個國家都必須全力以赴才能在國際社會中爭得有利的位置,因此自然會選擇沖破以往的束縛、輕裝上陣。想必日本今后終究會沖破"和平憲法"第九條的限制,大力發展軍事力量,爭奪海上勢力范圍,而這不免會與鄰國發生磨擦和沖突。令人遺憾的是,依《推背圖》所示,在不久的將來,中日之間會再有戰事,兩國民眾屆時將不得不再次站在感情的對立面上,看來中日睦鄰友好的道路依然坎坷而漫長。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4-26 17:4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