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群书治要菁华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1-17 09: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 原文】子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
  【译文】孔子说:「德行浅薄而身居尊位,智慧狭小而图谋大事,力量薄弱却担当重任,很少没有灾祸的。」
  
   【原文】子曰: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定之于始,故不待终日。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 夫之望。此知几其神者也。
  【译文】孔子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势,大概可以称得上知几了吧?君子对上不谄媚阿谀,对下不轻慢无礼,大概可以说能预先觉察出事物的苗头和趋 势了吧?几是事情微妙的苗头和趋势。君子能见于未然,所以能够见几就行动,不必等到事情终结。《周易》说:『被坚硬的石头所阻隔,不必等到一天过完才离开,要想到当下脱离此境,这是贞固而 吉利的。(在事物萌芽之初就能看出吉凶,因此不需要等到事情终结之时。)』君子见微知彰,见柔知刚,能知几如是,必定能够得到天下万民的景仰(这可以说是知几如神的人了)。」
  【原 文】子曰:颜氏之子,其殆庶几乎,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易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译文】孔子赞赏他的学生颜回说:「颜家的这位子弟,差不多算是知几通达的君子了 吧!心里有了不好的念头,没有自己不知道的,一经觉察以后,立即回头,不会付诸于行动。《周易》(复卦初九爻辞)说:『迷途了,走到未远的地方,就能适时回头猛省,便不至于有太大的悔吝, 经此警觉,则有大吉。』」
  
  【原文】子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无交而求,则民 不与也。莫之与,则伤之者至矣。
  【译文】孔子说:「君子必先安定其身心,然后才可以有所行动;要先平心静气,然后说话;先建立友谊,然后向对方提出要求。君子有了这三项基本修养, 自己和人民都会得到利益。相反,如果是冒险的举动,人们不会拥护你的。如果内心惶恐而发表议论,别人就不会回应。如果没有建立友谊就向对方求助,别人也不会帮助。不仅无人给予帮助,或许还 会受到伤害。」
  
  【原文】子曰:履,德之基也。基,所蹈也。谦,德之柄也。复,德之本也。恒,德之固也。固,不倾移也。损,德之修也。益,德之裕也。能益物者,其德宽大也。 困,德之辨也。困而益明。
  【译文】孔子说:履卦教人小心谨慎,循礼而行,它是修德的基础(基,就是所应该遵循的);谦卦教人谦虚礼让,屈己下人,它是修德的柯柄;复卦教人回归正道 ,趋向仁善,是修德的根本;恒卦教人始终如一,持之以恒,它是巩固道德的保证(固,就是不会偏移的意思);损卦教人克损物欲,减少过失,是修德的重要表现;益卦教人施益于外,充裕己德,它 是道德的余裕(能够利益万物,其德可以说是宽大了);困卦教人身处困境,守正不乱,是分辨道德的考验(在困境中更能显明其德)。
  
  【原文】将叛者其辞惭,中心疑者其辞枝,吉 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诬善之人其辞游,失其守者其辞屈。
  【译文】将要反叛的人,他的言辞一定惭愧不安。心中疑虑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散乱枝蔓。善良吉祥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少而精练 。性情烦躁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杂乱繁多。诬陷好人的人,他的言辞必定游移不定。丧失操守的人,他的言辞必定屈曲不直。
  
  说卦传
  
  【原文】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 以顺性命之理也,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译文】从前圣人之所以作《易经》,是要用它来顺和性命的道理的。所以用阴与阳来阐明天道,用柔与刚 来阐明地道,用仁与义来阐明人道。
卷   二   尚书治要

  
  【原文】曰若稽古,帝尧,言能顺考古道而行之者。帝尧也。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勋,功也。言尧放上世 之功化,而以敬明文思之四德,安天下之当安者也。允恭克让,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既有四德,又信恭能让,故其名闻充溢四外,至于天地也。克明俊德,以亲九族。能明俊德之士任用之,以睦高祖 玄孙之亲也。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百官。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时,是也。雍,和也。言天下众人皆变化从上,是以风俗大和也。
  【注释】曰若稽古:曰若,发语辞, 又写作越若、粤若,常用在追叙往事的开端。若,《尚书正义》解释为「顺」。稽,考察。钦明文思安安:钦,处事敬慎并且节约用度。钦明文思,马融云,「威仪表备谓之钦,照临四方谓之明,经纬 天地谓之文,道德纯备谓之思」。安安,安所当安。允:的确。《说文》,允,信也。恭:恭谨。郑玄云:不懈于位曰恭。克:能够。让:让贤。郑玄云:推贤尚善曰让。被:覆盖。四表:四方以外的 地方。格:到达。《孔传》:格,至也。四外:即「四表」,指四方以外之地。俊德:郑玄云:「『俊德』,贤才兼人者。」俊,才智超过一般人。九族:《孔疏》「上至高祖,下及玄孙,是为九族」 。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孙、曾孙、玄孙。平:分辨。《史记·五帝本纪》作「便」,《史记索隐》作「辩」,《后汉书·刘恺传》引作「辨」,郑玄注:「辨,别也。」章:彰明。百姓 :即百官。《孔疏》:「百姓谓百官族姓。」万邦:众氏族。黎:众。于:《尚书核诂》引高晋生说,「于」相当「以」。时:同「是」。此,这。雍:和睦。
  【译文】用心查考往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0:24 | 只看该作者
  【原文】是故礼者,君之大柄,所以治政安君。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治者,去瑕秽、养精华也。
  【注释】是故礼者,君之大柄: 指君王治国需要礼,就如同能工巧匠制造器物需要手执斧的手柄一样。所以治政安君:孔颖达疏,「用礼为柄,如前诸事,故治国得政,君获安存。故《孝经》云:『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译文】由此可见,礼是君王治理国家的必要手段,用以治理国政、巩固君权。所以圣王遵循义的根本、礼的秩序,来调治人的心性(治的意思就是说去除人性中受染污的一面,而长养其精华的一面 )。
  【原文】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 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
  【注释】四体既正:《集解》,「四体既正者,天君泰然,而手容恭,足容重,无不从令也。」肤革充盈:肤,指外面的薄皮。革 ,指皮肤内的厚皮。仁义礼智植根于心,则神色肌肤清和润泽,是仁德修养由内而外的自然表现。《集解》:「肤革充盈者,睟(润泽貌)面盎(洋溢状)背,和顺积于中,而英华发于外也。」肥:富 裕。相正:互相勉励为善,匡正过失。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行孝悌之事须用礼乐,就如同车辆行驶需要有驾车的人一样。孔颖达疏:「『天子以德为车』谓用孝悌以自载也。德,孝悌也。『以乐 为御』谓用要道以行之。御,要道也。行孝悌之事须礼乐,如车行之须人御也。」考:成就,成全。
  【译文】一个人四肢完好灵活,肌肤丰满润泽,这是身体的健康;父子亲爱笃厚,兄弟和睦 相处,夫妇和顺敬爱,这是家庭的健康;大臣秉公守法,小官清正廉明,官职分工明确、各尽职守,君臣之间能互相勉励,匡正过失,这是国家的健康;天子以德行为车乘,以乐教来驾驭,诸侯之间以 礼让互相交往,大夫们以法规维持秩序,士人们以诚信彼此成就,百姓们以和睦共同相处,这是全天下的健康。这就叫大顺。
  
  【原文】君子有礼,则外谐而内无怨。故物无不怀仁,鬼 神飨德。怀,归。
  【译文】如果君子有礼,就能待人接物无不和谐,内心安和而无所怨恨。因此,万物无不归向于他的仁德,连冥冥中天地鬼神也向慕他的德行(怀,向往、归附)。
  
  【原文】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义理,礼之文。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言必外内具也。
  【译文】古圣先王所制定的礼,既有其深刻的本质内涵,又具备了优美的形 式。忠信是礼的本质,完备的仪式和制度是礼的形式。如果没有了忠信的本质,礼就不能够成立。如果没有完备的仪式和制度,礼就无法在现实中推行(这是说礼的本质和形式必须内外兼备)。
   
  【原文】是故先王制体也以节事,动反本也。修乐以导志。劝之善也。故观其礼乐,而治乱可知。乱国礼慢而乐淫也。
  【注释】体:当为「礼」之误。慢:怠慢,简慢。
  【 译文】古圣先王制定礼来节制万事(制作礼是为了让人们一举一动都恢复人的本性),修治乐来疏导人的心志(劝人向善),因此观察一个地方的礼乐,便可了解这个国家的治乱(秩序混乱的国家,礼 节简慢,音乐放纵而无节制)。
  
  【原文】子事父母,鸡初鸣,咸盥漱,冠、緌、缨、端、毕、绅、缙、笏,咸,皆也。绥,缨之饰也。端,玄端,士服也。庶人深衣也。绅,大带也。 左右佩用,必佩者,备尊者使令也。以适父母、舅姑之所。及所,下气怡声,问所欲而敬进之,柔色以温之。温,藉也。承尊者必和颜色也。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悦 则复谏。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挞,击。父母虽没,将为善,思贻父母令名,必果。
  【注释】咸盥漱:咸,皆。盥漱:洗手漱口。冠、绥、缨、端:摄冠、垂绥、 结缨、玄端。冠带结于颌下为缨,所余者下垂叫作绥。毕绅缙笏:毕,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以苇为材料。古时席地而坐,故设蔽膝。绅,大带。缙,红色帛布。笏,竹制的长方 形记事牌。古代官吏插笏于绅带之间,故名缙绅。佩用:佩戴完好,以备尊者使令。以适父母舅姑之所:适,之,前往。舅姑,公公婆婆。下气怡声:怡,悦。和悦的声调。温,藉也:孔颖达疏,「藉 者,所以承藉于物,言子事父母,当和柔颜色,承藉父母,若藻藉承玉然。」怡色:和悦的容色。思贻父母令名,必果:贻,遗也。令名,美名。果,决也。
  【译文】儿子事奉父母,鸡叫头遍 时,就应起身梳洗、漱口,戴好帽子,把帽带系整齐、穿上正服,绑上蔽膝,系好大带,把笏插好(咸,皆的意思。绥,缨上的装饰。端,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士人的服饰,庶民穿的是深色礼服。绅 ,大带),左右佩戴好日用的佩物(戴上一些必佩的物品,以备长辈随时差遣使用)。然后前往父母、公婆的处所。到了住所之后,和声和气,柔声询问父母、公婆喜欢吃什么,恭恭敬敬地进奉给父母 ,和颜悦色地承事父母(温,顺承的意思。侍奉父母必须和颜悦色)。父母有了过错,做晚辈的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地进谏。如果谏言不被接纳,就要更加恭敬地孝顺父母,等父母愉悦的时候,再进 谏言。即使招致父母生气发怒,鞭打自己到皮破血流的程度,也不应心存怨恨,反而要更加地恭敬和孝顺。即使父母过世了,子女将要行善做好事的时候,想到会给父母带来好的名声,就会坚决去做。
  
  【原文】曾子曰:「孝子之养老,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注释】忠养:指尽心奉 养父母,不仅仅是照顾父母的身体而已。
  【译文】曾子说:「孝子奉养父母,备礼乐以使父母的耳目愉悦,要使父母的寝处起居安适,对于饮食各方面,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7 11:15 | 只看该作者
  【原文】子曰:「《诗》三百,篇之大数。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归于正也。
  【注释】诗三百:诗是《诗经》,也就是后来由毛亨作传的《毛诗》,古时通 常只称为《诗》。《诗经》有三百一十一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目,而无诗辞,实际为三百零五篇。据《史记·孔子世家》说,古者诗有三千余篇,后经孔子删定为三百零五篇。此处「诗三百」是取整 数而言。一言以蔽之:一言,就是一句。蔽字,可作概括讲,也就是总括的意思。三百篇诗的要义,可以总括在一句里。思无邪:这是《诗经·鲁颂·駉》篇的一句诗。
  【译文】孔子说:「《 诗经》三百篇(总篇的约数),可用一句诗来概括,就是思无邪(归向纯正)。」
  
  【原文】子曰:「导之以政,政谓法教。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苟免。导之以德,德谓道德。齐之 以礼,有耻且格。」格,正也。
  【注释】导之以政:用政治领导人民。为政者制定施政条文,令民遵行。齐之以刑:齐作「整」字讲。即用刑罚来整治之。民免而无耻:免,苟免。民众为苟免 刑罚,乃服从政令,然非心服。刑罚稍弛,民则犯法,而不以为羞耻,是为无耻。德:道德。齐之以礼:以礼来整治之。有耻且格:格,来。民心来归的意思。人民以犯罪为耻,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 府。何晏注:「格,正也。」意为人民有羞耻心,而且归于正。此说亦可。
  【译文】孔子说:「用政治来引导百姓(政,即法制教化),用刑罚来治理百姓,百姓会为苟免刑罚而服从政令,却 不会觉得犯法是羞耻(免即苟且免于)。以道德来引导百姓(德,即伦理道德),以礼来整饬百姓,百姓不但觉得犯罪是可耻的,而且诚心来归,拥护政府(格,归于正)。」
  
  【原文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忠信为周,阿党为比。小人比而不周。」
  【译文】孔子说:「君子处处待人诚信而不交结私党(忠诚信实是周,结党营私是比),小人所到之处便会结党营私却从无 诚信可言。」
  
  【原文】哀公问曰:「何谓则民服?」哀公,鲁君谥也。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其上。举枉错诸直,则 民不服。」
  【注释】哀公:鲁君。何谓则民服:谓,通「为」。何谓,干什么。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包咸注,「错,置也。举正直之人用之,废置邪枉之人,则民服 其上。」谓举用正直为公之人,舍置曲枉自私之人,民受其利,乃服。若举用曲枉,舍置正直,民受其害,不服。鲁国此时,三家专横,即是举枉错诸直,故民不服。此为通义。古注又一义,「错诸」 之「诸」字,乃「之于」二字之合音字。如王应麟《困学纪闻》引孙季和之说,以及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以为举直者而置之于枉者之上,民所以服;举枉者而置之于直者之上,民所以不服。此义仍 用小人,惟当置于下位,受制于在上之君子,不得为恶,民不被害,亦服。此义较优。刘宝楠《论语正义》以此与夫子尊贤容众之德相合。
  【译文】鲁哀公问:「怎样做才能让民众服从呢(哀 公,是鲁国国君的谥号)?」孔子对道:「举用正直为公的人,放置在邪曲自私的人上面,民众便服了(错,是安置的意思。推举正直的人使用,废弃邪枉的人,这样,民众就会服从上位的人)。举用 邪曲自私的人,放置在正直为公的人上面,民众便不服了。」
  
  【原文】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无信,其余终无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大车,牛车。 輗,辕端横木以缚轭者。小车,驷马车。軏,辕端上曲钩衡者也。
  【注释】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大车,指牛车。小车,指驷马车。据郑玄注及《说文》,大小车皆有辕,以为牛马引车之用。 辕端接一横木,此横木在大车名为「鬲」,在小车名为「衡」。辕端与横木相接处,各凿圆孔相对,以金属物贯穿之,使辕端与横木能活动自如。此金属贯穿物,大车称为「輗」,小车称为「軏」,是 大小车行动之关键。《说文》段玉裁注引戴东原说:「大车鬲以驾牛,小车衡以驾马。其关键则名輗軏。辕所以引车,必施輗軏然后行。信之在人,亦交接相持之关键。故孔子以輗軏喻信。」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若无信用,我不知他还能做些什么!(没有信用,其他的终究是不可行的。)正如车上的辕端与横木相接处,若没有了个金属贯穿物,试问大小车如何能行动呢?」(大车, 牛拉的车。輗是大车车辕前端和横木衔接的关键,用来套在牲口脖子上。小车,四匹马拉动的一辆车,軏是小车上置于辕前端与横木衔接的关键。)
  
  八  佾
  
   【原文】林放问礼之本,林放,鲁人。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和易。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也;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
  【注释】林放问礼之本: 林放请问礼的根本。郑康成注:「林放,鲁人。」程树德《论语集释》引朱彝尊《经义考》,谓《蜀礼殿图》以林放为孔子弟子。古时礼有五种,即吉、凶、军、宾、嘉。吉礼是祭祀,凶礼是丧事等。 孔子略举礼与丧,为林放解答根本之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易,平和。包咸注:「易,和易也。言礼之本意失于奢,不如俭。丧,失于和易,不如哀戚。」和易:温和平静。
  【译文】林放请问礼的根本(林放,鲁国人)。孔子说:「礼,与其失之奢侈,宁愿节俭。若是丧礼,与其失之平和,宁愿哀戚。」(易,温和平静。礼的根本意义,失于奢侈则不如俭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4-29 09:45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