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038|回复: 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第八十六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10-31 18: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八十六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086


  请看《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会本》,第一四四页:
  疏【三、境行一对者,以境为宗,令起行为趣。境即是所观之理,对能观之智,故名为境。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既知弥陀自性,净土唯心。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
  这一段是五对里面的第三对,说本经的宗趣。『境』这个字,如果依后面注疏里面的解释,那就是以弥陀名号为境界。四个字的名号,当体就是法界。四个字的名号,意思一定要晓得,「阿弥陀佛」翻成中国意思是无量觉,「阿」翻作无,「弥陀」是量,「佛」是觉。这四个字也就是我们自心,天台家讲「自心一念,具足三千性相」,实在讲,我们平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觉,所以叫无量觉。因此,『境行一对』里面就是『以境为宗』,而以『起行为趣』。
  『所观之理』与『能观之智』,也就是所念的佛对我们能念的心,能念的心就是观智,所念的佛就是境界。佛法与世间学术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能所不二、境行一如,妙就妙在这个地方。「能观之智」是我们灵明不昧的心,灵觉是没有间断的,可是我们今天的灵觉有了障碍,不能透出来起作用。这个障碍归纳起来,一类是烦恼,一类是所知障,这是两种障碍,经上也讲三障,三障是惑障、业障、报障,但是二障包括三障,因此,我们的灵明觉了的心就不能够透出来。现在佛教给我们这个方法,就是用念佛的方法恢复我们的本性。可是我们对这个事实真相不能不了解,那就是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心境是一不是二,要明白这个道理。
  『言崇尚此理,其意云何』,为什么要推崇境行一对?把这个大意给我们说出来,就是弥陀是「自性弥陀」,净土是「唯心净土」,所以境智不二,意思就在此地。
  『正欲即此以为真境,而起观行』,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们应当要明了,这个字就是「自性唯心」、「所观之理」,什么字呢?阿弥陀佛四个字。离开自己心性没有名号,离开名号也没有心性,这话怎么说?我们还用比喻来说,譬如我们作梦的时候,梦境就是我们心变现的,离开了心没有梦境,离开梦境也没有心,作梦的时候那个心就变成梦境了,所以心跟梦境是一不是二。我们用这个例子来体会。我们现前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像那梦中境界一样,阿弥陀佛是从我们能念的心变现出来的境界;能念的心是智,所念的名号是境。从这意思来观察这个经里面所讲的道理,你就不难理解了。
  所以要以这个『为真境,而起观行』,观行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是其趣也』,净土修行关键就在这两句,一部《弥陀经》也就是说的这个两句。所以真正要想成就净业,念佛就非常的重要。平常研究这些经论都是为了在念佛堂念佛,使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没有妄想、没有执著,真正能做到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使我们在短期当中就能有成就。这桩事情,我总想抽出一个时间来跟诸位详细的说明,那就是我们念佛的时候应当要用什么样的心态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这桩事情如果错用了心,是很难得效果的。理虽然明白了,还得要晓得我们用什么样心态来念。
  后面这一句『不徒为晓达此理而已』,如果明白这个道理了,不肯去修行、不肯去念,这也是枉然,也不会成就的。
  疏【四、行寂一对者。】
  这五对是一层比一层高,境界一层比一层殊胜。『行』就是前面的境行。
  疏【以行为宗,令至寂为趣。】
  『寂』是什么?实在讲就是一心。
  疏【言崇尚此念佛观行,其意云何?良繇心虽本寂,多生习染,触境生心。若不修观行,纵令强抑妄心,终非定慧平等。】
  这在修行过程当中几乎都会遇到的,不仅是宗门教下,乃至念佛也避免不了,所以我们要晓得,观行非常重要。『观行』,在我们修净土法门来说,就是信愿持名,这就是观行,要认真的去念佛。念佛的目的,前面说得很清楚,是要求得一心不乱,这里给我们讲『良繇心虽本寂』,我们的心本来就是一心、本来就是不乱。
  现在心不寂、现在心乱了,怎么乱?这底下把原因说出来,『多生习染,触境生心』,八个字说得明明白白。「多生」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习」是习气,「染」是染著。多生多劫的习气染著,染是染污,著是执著。所以六根一接触六尘,那个习气起作用,立刻又被外面境界所染,又起分别执著妄想。这样一来,把我们本来寂静的心失去它的面目、作用。所以佛才告诉我们,若不修观,『不修观行』不能恢复;一定要修观行,就是信愿持名,我们就走这个路子。
  大家要是真正明了了,这个是要大的觉悟,要真正的觉悟,习染可怕!可是今天学佛的同修,哪一个人不在拼命增长习染?不但不能把习染减少,还希望天天增加,这是大病。怎么说增加呢?譬如特别是初学同修,他什么经都要看,什么法门都要学,他要博学多闻,这个就是增长习染。如果拿世间作学问来说可以,他去搞佛学,他没错,他这个搞法是对的。他要是学佛,他就走错了路,学佛不是这个学法。学佛是什么?是要得一心不乱,是要明心见性,目的在此地,不是博学多闻。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讲,博学多闻是「增长邪见」,不学也不闻是「增长无明」。怎么办?给诸位说,学一样,专精不求广博。现代学佛没有几个有成就的,原因在哪里?不得法,方法用错了。
  佛法修学跟世间法的观念不一样,胡适之所提倡的为学要像金字塔,先要博,慢慢的精,这是世间的。佛法里面求学的方法,把金字塔颠倒,先专后博,他是这个学法。最初都是一门深入,为什么?你的心才能清净。多的时候,他必定起分别,他的心得不到清净。自古以来,我们中国这些祖师大德,诸位看看《高僧传》、《居士传》,你就晓得,所有成就的人一生都学一样东西,一门深入,
 楼主| 发表于 2017-10-31 1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事持与理持都叫做正观。『至於一心』,就是一心不乱。蕅益大师给我们说得很好,无论是事持或是理持,能持到断见思烦恼,都叫做事一心不乱,事持、理持都一样。念到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都叫做理一心不乱。事持著重在事相上,我们常讲「老实念佛」,往往这种人成就的比通达经教的人多,而且还要高明,为什么?通达经教的人一天到晚胡思乱想,想这个经什么道理、那个经什么道理,都叫胡思乱想。
  六祖讲得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清净要紧!所以印宗问六祖,问他五祖有没有常常讲禅定解脱?他立刻就把他挡住,他说:禅定解脱是二法,佛法是不二法,二法就不是佛法。一下就挡掉了。换句话说,因为印宗他是个讲经的法师,满脑袋法相名词,所以他不能见性。虽然会讲经,他不能明心见性,六祖一刀两断把他所有的知见统统挥掉,希望他能明心见性。
  通达这些教义,通达理论,念这个阿弥陀佛,这叫理持。事持,是完全不懂。像谛闲法师那个徒弟,不认识字、没念过书,从来没有听过经,出了家也没受戒。谛闲法师就叫他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教他这么一句。这个人了不起,他真能听、真能接受,他肯干,那个人完全就是事持。所以老法师教给他,因为他年岁大了,出家,四十多岁才出家;你念,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接著再念,一直念下去一定有好处。他自己也不晓得什么好处?可是念了三年,他预知时至,站著往生了。事持!他往生的时候,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赞叹他,说:当今这个世间讲经说法的大法师,名山大庙的住持方丈,没有人能比得上你。真比不上!他什么也没听过,什么都不懂,他这个头脑里头没有这些乱七八糟东西。师父教他一句阿弥陀佛,他从此以后脑袋里只有一个阿弥陀佛,除一个阿弥陀佛,他什么都不知道,这样他才会成功。
  我们今天已经上当,已装了不少东西进去。既然要明理,理就要搞透彻,搞透彻是什么?能放下。理要搞不透彻,放不下,还想搞,这样搞下去就吃了大亏。实在说,我们在座的同修,哪一个人不是生生世世在修行?哪一个人不是供养无量诸佛?就像《无量寿经》里面所讲的「供养四百亿佛」,你还是有隔阴之迷、还是有退转,道理在什么地方?就是生生世世都学,没有学得透,还是不甘心放下,对於自己造成大障碍。
  我常劝勉同修,经教学一门,一门深入,你将来就成为佛学的权威。像近代的例子,圆瑛老法师,这是出家的,一生专攻《楞严经》,他在《楞严经讲义》序文所写的,他二十三、四岁的时候就开始在《楞严》上下功夫,到七十多岁的时候才写成一部《讲义》,他一生的功力都在《楞严》上,几乎没有一天不读《楞严》,一部经通了,别的经都通了。
  在家居士当中,江味农居士一生用在《金刚经》上四十年的时间。他这一部《金刚经讲义》,是《金刚经》注解里面第一权威,用的功力太深了。周止庵居士也是四十年用在《心经》上,二百六十个字,写成一本《心经诠注》,这是《心经》的权威注解。这是我们要效法的,只要功力用在一门上决定有成就,没有老师不要紧。
  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里面记载,刘文化居士念《楞严经》,没有人指导,念了八年。他这八年《楞严经》念下来,有不思议的感应。他懂得一点中医,开中药店,有一天中午就在中药铺子里,没有什么生意买卖,就趴在柜台桌子上打瞌睡,他自己感觉好像似睡非睡,并没有睡著,看到两个人进来,这两个人是已死的,是他的冤家对头;过去跟他有债务纠纷,他们就打官司,刘文化打赢,那两个人打输,输了之后这两个人上吊自杀了。
  他对於这桩事情始终觉得心里很难过,为什么为了这一点钱逼人家两条命,自己常常有这个歉疚。这个时候看到这两个人来了,他害怕,晓得这两个人死了,这两个鬼来了,恐怕是来报复的。结果看这两个人不像有恶意,走到他面前向他跪下。他就问:你跪在我面前干什么?他说:求超度。他就放心,这不是来报复我,求超度,他说:好,要怎么超度法?他说:只要你答应就行了。那没问题,我答应你。他就看著这个鬼,脚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就升天了。
  这两个鬼超度之后,接著又看到一个女人带著一个小孩,是他已过世的太太、小孩也来了,走到面前也要求超度。他就如法炮制,「好,我答应你,我超度你」,也是看到这个太太牵著小孩踩著他的膝盖、肩膀升天了。什么仪式都没有,也不要诵经、也不要拜忏。什么力量?八载寒窗读《楞严》的功德。所以真正有道行的人,他点点头就超度了。
  没有人讲解、没有老师,不怕!只要你拿到这本经书,天天念一遍,念上十年、八年就有效,就成功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耐心?耐心是福报,你有没有这个福报?这是善根因缘你有了,今天经典不缺乏就是因缘具足,你也明白这个道理,换句话说,你有没有这个福分,福分是耐心。实际上,亲近老师也是如此,亲近一个老师没有十年,也不能成就。我在台中亲近李老师整整十年,我是四十七年亲近他,五十六年离开的,整整十年,没有耐心不行。现代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求快、求速成,希望一下子就名利双收,哪有这回事情?这是决定做不到的。真正名利要是来了,给诸位说,来得快也去得快,这必然的道理,欲速则不达。
  疏【不徒为有作妄计而已。】
  『有作』就是有为,有作是对无作而说的。『妄计』就是虚妄遍计,在唯识是对圆成实来讲的。这个意思是说,「若不归空寂,则是有为有作之修」,有为有作之修决定得不到一心,决定不能见性。换句话说,你怎样去修,那个功夫也只到一半而已,不能圆满。所以一定要归到空寂,就是清净寂灭。禅是以清净寂灭为归宿,净土也是以清净寂灭为归宿,一心不乱。如果心里有一个念头,就是二,就不是一。教下也如此,教下要从言说归到无言说,你在教下才能大彻大悟,才能够大开圆解。从有言说归到无言说,「说即无说,无说即说」,都要以「空寂」为归趣。所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3-29 18:15 , Processed in 0.0781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