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背圖》的來源據說是唐朝太宗皇帝時期,由當時著名的天文家李淳風和術數家袁天罡所合著,以推算后世的治亂興衰。據說李淳風某日觀天象,得知武后將奪權之事,于是一時興起,開始推算起來,誰知推上了癮,一發不可收,竟推算到唐以后中國1500多年的命運,直到袁天罡推他的背,說道:"天機不可再泄,還是回去休息吧!",即第60像所述,所以《推背圖》由此得名。
這個當然是傳說而已,如此精密的一部預言書,用了那么多晦澀的隱喻,暗藏了那么多關鍵的信息,而又文辭優美,具有相當高的文學藝術水準,自然是不可能一次性寫出并定稿的,肯定是要細細推算,反復修改才能夠完成。至于歷史上的李淳風和袁天罡是何方高人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
李淳風(公元602-670年),曾于唐時李淵、李世民、李治三代皇帝朝中為官,他在朝廷48年,先后任職:秦王府記室參軍、太史局將仕郎、承務部、太常博士、太史承、太史令、皇帝秘閣郎中。其中"太史令"是他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負責天文、地理、制歷、修史的職務,他的成就主要是在天文歷數方面,包括:
1、 他改進漢代發明的天文觀測儀器"渾儀",使天文觀測更便捷精確,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天文觀測儀。
2、 他受詔主持并參與注解的《周髀算經》和《古算十經》頒行為全國教材,是世界上最早的數學教材,對后世東方數學影響巨大深遠。
3、 改進《戊寅元歷》;集近40年對天文觀測、推算的成果,編制了《麟德歷》。
4、 編著中國古代第一部星象巨著《乙巳占》,被譽為中國古代星象百科全書。
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主要成就,至于后世托其名的著作就更多了。
袁天綱(本名天綱,天罡為其道號),隋末唐初四川臨邛人(即今四川成都人),善風鑒,累驗不爽,隋大業中為"資官令"(一說為鹽官令),唐高祖時曾為"火井令"(一說為"火山令",有誤,因臨邛縣打出了世界第一口天然氣井,并名之曰"火井",當地便稱為火井鎮,后設縣,"火井令"即是這個地方的縣令)。著有《六壬課》《五行相書》《袁天罡稱骨歌》等。通志著錄,其有《易鏡玄要》一卷,但久已散失。現在人們算命時常用的"稱骨算法"就是袁天罡發明的,預測一生吉兇禍福、榮辱盛衰,簡便準確又實用,流傳千年而不衰。
"火井令"是個小官,職位上與李淳風無法相比,故而在正史中的記載不是那么多,但是在當時民間名氣卻超過李淳風。袁天罡以一身精微的相術,譽滿天下,新舊《唐書》中都有他的傳。
舊《唐書》記載:袁天罡在隋時曾在洛陽給杜淹、王珪、韋挺三人相面,預言杜淹將以文章顯貴而名揚天下,王珪不出十年將官至五品,韋挺面相如虎,將出任武官,并預言三人為官后都要遭貶譴,屆時大家還會見面。果然在唐高祖武德年間,杜淹以侍御史入選天策學士;由太子李建成舉薦王珪當上五品太子中允,韋挺出任武官左衛率。三人正當仕途一帆風順時,沒想到受宮廷政變牽連一起被貶雋州,果然在這里又遇到了袁天罡,袁天罡再次相面預測"公等終且貴",最后都要官至三品,三人前程及結局后來驗證都不出其所料(這種預測能力已經超越一般看相的范疇,而是到了直接看到未來景象的程度,這正是創作《推背圖》這類讖書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到唐太宗貞觀初年,袁天罡的相術預測已是名揚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曾召見袁天罡,對其術數之精奇深奧大為稱贊,并將其留居長安,以備垂詢。
于是,袁天罡和李淳風這兩位鼻祖級的術數大師就在這個時候相識了,據說兩人亦師亦友,經常一起談玄說易,更合著了預測千年世事的預言書《推背圖》,流傳后世(雖然不乏有人認為《推背圖》是后人偽托前人之名所作,但因無憑無據,何況也找不出更有這方面"才華"的作者,故不作討論)。
但是,現在民間流傳的《推背圖》卻有多個版本的,有人搜集到六個版本:一、彩繪明抄本,臺灣中央研究院藏;二、明鈔本(無圖),臺灣中央圖書館藏;三、明鈔本,芝加哥大學藏;四、清初潘氏八喜樓鈔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五、清末石印本,芝加哥大學藏;六、流行本(據稱八國聯軍之亂時,由清宮流出)。這些版本之間差別很大,不僅各象的排列順序不一樣,某些內容也截然不同,這明顯不能用"傳抄中的錯誤"這樣的理由來解析。試想想,象四書、五經這類大部頭的古書在傳抄中都沒有出現那么大的差異,《推背圖》的成書年代比《論語》、《禮記》晚多了,而且只有六十象,傳抄中怎么可能變得面目全非呢?必定有一些版本是偽作,是有人在造假!那么造假的動機是什么,又是何時造的假呢?
出現《推背圖》一詞的最早文獻是北宋人莊季裕的《雞肋編》,然后是南宋人岳珂的《桯史》。據《雞肋編》記載:
范仲淹之子范純仁從隨州太守貶為永安軍節度副使,安置在永州,降罪的誥詞中有"誣謗先帝神宗"的罪名。純仁讀到此,不禁流淚說:"神宗皇帝對我有保全家族的大恩,我只恨無以報答大德,哪里還敢加以誣謗呢?"原來李逢是范純仁的表弟,曾找范純仁借錢,純仁未借給他,他便懷恨在心,后來李逢與宗室趙世居搞陰謀(造反),事情敗露被捕。官府審問他為何有造反的念頭,李逢說;他曾在范純仁家見過《推背圖》,由此才萌生了反意。當時王安石正惱恨范純仁反對新法,就請示宋神宗追捕純仁。宋神宗不批準,說:"這書很多人都有,不足以問罪。"范純仁所說的"保全家族之恩",就指的是這件事。
從這個記載來看,《推背圖》于北宋時在民間就已很流行,但卻是被官方禁止的,家中藏有《推背圖》是很危險的事情。另外據宋人秦再思的《洛中記異錄》記載,在宋時還有一種叫《甲子歌》的讖書,雖然未透露詳細內容,但極可能就是《推背圖》的另一種稱呼。因為《推背圖》共六十像,按天干、地支排序,自甲子始、以癸亥終,正好是循環一甲子,叫《甲子歌》其實比叫《推背圖》更加貼切,何況原著者也并未為作品取名為《推背圖》。
而在當時,其實已有偽作流行,上文中所說的李逢不排除就是偽作的受害者。因為據南宋人岳珂的《桯史》中"藝祖禁讖書"條記載:
唐人李淳風作了《推背圖》,到了五代亂世,王侯崛起,人人皆有僥幸之心,所以謠讖之學更加興盛。當時有一個讖說"有一真人在冀州,開口張弓左右邊,子子孫孫萬萬年","開口張弓"是"弘"字,結果吳越王錢鏐給自己的兒子們起名,就都帶個"弘"字,希望能應讖,卻不知那是宋太祖的父親趙弘殷受命的預兆。到了宋太祖即位,才開始降詔禁止讖書。可是這《推背圖》已流傳了數百年,民間多有藏本,難以徹底查禁,有關衙門很為此事頭疼。有一天宰相趙普把開封一地的案子上奏,說:"犯此罪的人太多,簡直不可勝誅。"太祖說:"不必多加禁止,只要把它攪混就行了"。便命人取來最舊本,除了已經應驗的以外,其它的都把次序打亂,泡制了一百個偽本,讓它們與現存者并行傳播開去,見到的人弄不清孰先孰后、是真是假,間或有流傳下來的抄本,人們發現不再應驗也就丟棄不再保存了。
從這個記載來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是偽造《推背圖》圖讖的元兇。這很有可能,因為讖書向來是被歷代封建帝王所禁的。唐代時,武則天曾嚴禁讖書,嚴酷到要滿門抄斬,不要說推算、制造讖緯,就是家中收藏讖緯,也會有滅族之禍,不知道是否因為當時《推背圖》已在民間流傳,威脅到她的統治呢?明、清兩代同樣亦禁讖謠,制造、傳播讖緯同樣是會惹來殺身之禍的,封建帝王在這一點上可謂真是"英雄所見略同"。為何要禁讖呢?因為太多人利用謠讖來發動起義了。從秦末陳勝、吳廣起義造的"大楚興、陳勝王",到元末農民起義時韓山童、劉福通編的"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動黃河天下反", 謠讖的作用對老百姓的影響力比起任何的思潮、主義都更大,皇帝能不禁嗎?有時候甚至是寧愿殺錯,不愿走漏。
因此,宋代偽造了多種《推背圖》,與真本并行傳播的可能性相當大。我們隨便翻翻某些版本的《推背圖》,就會發現其中有些圖讖實在是不知所云,而且粗制濫造,既不是針對任何政治事件的預言,也不象是后人偽造以取信于當時人的作品--說的根本不對,如何取信,唯一的解析就是胡說八道、用來混擾視聽的。如此則必定是以前曾大規模、有目的地制作,而制作的人也不需要有責任心,只是隨便弄些東西來充數而已。否則后世哪有這么多無聊的人專門造出一些幼稚可笑的圖讖來傳抄,而別人又愿意冒著"犯禁"的危險幫他流傳下去呢?現存《推背圖》版本中年代最早的是芝加哥大學所藏明鈔本,為宋本元鈔,這說明偽作在宋朝時就已經存在了,所以《桯史》中"藝祖禁讖書"的記載應該是真有其事。
那么現存的各版本《推背圖》中哪一個才是真本呢?有些人認為無一真本,各個版本都是不斷被后人刪改,將已知的歷史改成圖讖,以取信于當時的人。這種說法明顯站不住腳,因為:
1. 首先沒有證據顯示后人曾大規模地不斷刪改圖讖,《推背圖》中被認為應驗的可不止一象、兩象,在沒有利益驅動的情況下誰會叫子孫一代代地去修改這些圖讖以讓其實現呢?
2. 假如說有利益驅動,那么為什么都要把這些偽作安放在《推背圖》中,自己另外匿名寫一本不是更好,更沒有破綻嗎?制造讖緯一直是犯法的,為何要冒這個險呢?
3. 若說后人將已知的歷史改成圖讖取信于人,那為何還有那么多粗制濫造,不知所云的圖讖呢,這些難道也是偽造的"成果"嗎?
所以,《推背圖》是"后人刪改,集體創作"的說法不可信。實際的情況應該是既有真本也有偽本;偽本也未必全偽,其中可能夾雜了真的圖讖,或者參考了真本之后創作了類似含義的圖讖。那么只要真正的《推背圖》并未失傳,我們現在就有可能從各版本中找出"原著"來。
怎樣才算是真本呢?我想應該滿足兩個條件:
1. 圖文最完整,預測得最準確,圖、讖、頌結合得最好。
2. 在易理方面、設謎水平方面,乃至文辭方面的水平最高(如果有人堅決認為后人勝過前人,偽作的水準應該超越原著,那就真的沒什么可說的,只好請他去研究偽作了)。
在六種版本中,毫無疑問是以流行本(金圣嘆批注本)最完整,另外五種鈔本都僅有一幅圖、一首讖詩,不似流行本,[圖]、 [讖] 、[頌]俱全,而在預測的準確程度上無疑也以流行本最高。第34象之前是金圣嘆生前已經發生過的事情的預言,可以說是全中,若硬說其為事后篡改原文、自圓其說,那么從第34象開始預言的已經是金圣嘆身后之世了,金圣嘆自己也說:"證已往之事易,推未來之事難,然既證已往,似不得不推及將來", 所以他對第34象以后的點評也只能是猜測。也就是說從第34象之后的圖文至少在金圣嘆在世的明末清初時期就已經存在了,應無疑義。那么以我們現在的眼光再來看34象之后的預言,其準確性究竟有多高呢?--可以說對于發生過的重大歷史事件,它的預測仍然是全中。
至于在易理和文辭方面的水平,也是以流行本為最高。本人有清初潘氏八喜樓鈔本的文檔,另四個版本雖未完整看過,但也在地攤上和互聯網上見過一些,覺得全都比不上流行本。試舉一例:
潘氏八喜樓本 第十四象 讖曰:抱壁懷玉,與樂石傷,絀而不伸,道無良人。頌曰:且問和尚過河無,河南拱手待姑夫。待得姑夫至中土,妃嬪卿相作我奴。
金圣嘆批注本 第十四象 讖曰:李樹得根芽,石榴漫放花,枯木逢春只一瞬,讓他天下競榮華 頌曰:金木水火土已終,十三童子五王公。英明重見太平日,五十三參運不通。
諸位以為優劣如何呢?金批本講的是五代的事情:讖中"李樹得根芽"指李存勗百戰滅梁,建立后唐之事;"石榴漫放花"指石敬唐建立后晉之事。后兩句則點出了周世宗柴榮的名字("枯木"為柴)和他短暫的統治("只一瞬")。 頌詞以"金木水火土"之五行喻指當時的五個國家,"十三童子五王公"指五代有五國十三帝,"五十三參運不通"此句更是借《華嚴經》中"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故事點出五代共五十三年。關鍵的信息隱藏得非常巧妙,借用了陰陽五行的術語和佛經之中的故事,而且文辭優美瑯瑯上口,顯然作者的造詣非同一般。而反觀八喜樓本,讖和頌都不知所云,大概是想借用佛教中和尚背女子過河的公案做點文章,但卻弄得不倫不類,不僅沒有文辭優美之感,反而讓人覺得有"色情"之嫌。
這種例子比比皆是,顯見流行本的"藝術"水平相當高,我們不妨先來對其作一番鑒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