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60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佛学十四讲》讲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5-17 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我们今天所讲的原子、基本粒子,皆称为「法」,所以法是宇宙万有的总代名词。「总相」就是共同的现象,无论哪一法都不例外,都有共同的现象,这个相我们就称为总相。每一个法不相同,我们就称为别相,差别的现象。佛法讲「缘生性空」,性空就是总相,缘生就是别相。
  总相相当於现代哲学所探讨宇宙的本体,别相相当於哲学所讲的现象。本体是什麽样子?本体是空相,佛法讲空寂;但是这个空不是当作「无」讲,空不是什麽都没有。佛法里面讲空,空里头有;空不是无,空是有。那奇怪了,有怎麽能说空?说空是因为我们眼睛看不见,耳朵也听不见,我们没有办法接触到,但是真的存在。譬如电波,我们拿个无线电收音机,频道一对马上就有声音,电波充遍空间,我们看不到。电波在哪里?抓也抓不到,但它确实有。所以佛法讲空,它有,它不是无。《心经》里面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切法的总相是「万法皆空」,无有一法不空。从本体上讲,一切法都是空的,现代科学家也似乎体会到这个意思,但是没有佛法说得那麽样的精深博大。现代科学家承认,一切的物质都是基本粒子组合,组合的方程式不一样才有种种元素,有元素再加上不同的方程式,所以才有宇宙万有、森罗万象。追根究柢都是同一个物质—基本粒子;这个东西,科学家发现这是最小的物质,所有东西全是它组合的。它从哪里来的?它的究竟又如何?科学家不懂。佛法里说得更深,这个基本物质从哪里来的?从见分变现出来的,这就是精神跟物质是同一体。唯识里面讲「见相同源」,见分跟相分都是从自证分变现出来的,同一个本体;自证分就是自性,见分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精神世界,相分就是物质的世界。
  佛法讲物质,它是讲四大:地、水、火、风,四大就是说明物质有四种特性,所以它才能够变现万法,变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地大」,它是一个物质,虽然很小,它还是有体积,地是有体积的物体,所以地是代表它是一个物体。「火大」代表它有温度、能量,「水大」代表它有湿度;我们现在讲带阳电、带阴电,佛经讲火大、水大。「风大」,它是动的,不是静止的。最基本的物质有四种特性。
  这个世间所有一切物象没有不变的、没有不动的,一切物象都是在那里变化、变动。为什麽?因为它组成的基本粒子是个动相。从这上面来看,一切法是空相,万法皆空,这是讲分析空。科学家今天所观察出来是一种分析空,分析到最後都是一个基本粒子。佛法更深入去观察,基本粒子是从哪里来的?从法性里面无中而有。无中能有,有又能归於无,所以空有不二,空有是一不是二。换句话说,精神能够变物质,物质又可以化为精神。决不是今天所讲的质能互变的质与能,那是物质之能,不是真如本性之能、精神之能;精神之能可以能够变成质能,质能可以变为物质。这一层,科学家还没有发现,相信科学不断的进步,一定能够发现这个原理。所以从一切法的本体去观察,它是一个空相。
  如果真正了解一切法的空相,有什麽好处?好处太多,你的烦恼没有了,你的分别、执著没有了,心能够在境界里呈现出清净平等。佛的心是清净的、平等的,他从哪里得来的?他知法总相。怎麽会得清净?一切法里,他不执著、不分别,他晓得一切法原来是一样,没有两样。一切境界没有好丑,同是基本粒子造成的,造成的原料是一样,所以一切法无有一法不平等,平等心从这里起的;心平等,当然就清净。这是第一种智慧,这一种智慧,阿罗汉就得到了。佛法所追求的是「无上正等正觉」,一切智现前叫做「正觉」,真正觉悟,正确的觉悟。对於宇宙人生不迷,正确的认识,称之为正觉。
  这个正觉并不圆满,为什麽?只知道一切法的总相,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的、是空寂的,但是不知道现象怎麽来的。晓得皆是基本粒子组成,没错!基本粒子怎麽会组成这麽多东西?十法界依正庄严、森罗万象怎麽来的?这就讲现象,这个学问又高一层。能够正确明了宇宙万象的智慧,称为「道种智」。道种智:「种」就是种类;在宇宙之间,无论是动物、植物、矿物,种类无量无边。这麽多的种类怎麽来的?一般人想不出来,以为一定有个神在那里制造。神造万物,神就太忙了,一天到晚忙著制造,造了这些人後来又反对祂,这不是自己找麻烦吗?这些宗教家们找不到答案,就想出一个神来制造。神是从哪儿来的?是人心里变现出来的。上帝能造万物,什麽人造上帝?我们大家造了上帝。我们要是不承认祂是神、是上帝,祂也无可奈何。所以不是上帝制造的。「道」就是道理、程序。什麽道理,怎麽样一个过程,会演变到现在的森罗万象?这个学问就相当复杂,这种智慧就是道种智,这是菩萨的智慧。道种智现前就叫做「正等正觉」,比正觉要高一层,他不但知道宇宙的本体,还晓得一切现象发展的过程。知法总相就是理体上的认识,「知法别相」就是现象的认识。
  第三种智慧,这是最圆满、最究竟。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究竟圆满的明了,没有一丝毫的迷惑,也没有一丝毫的差误,这样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一切就是前面所讲的一切智,种智就是道种智。我们讲本体跟现象是分开来说,其实本体跟现象是一桩事情。如果拿《心经》上的话来说,一切智就是「空」,道种智就是「色」,一切种智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原来是一不是二。假如诸位能够发现到一,你就入门;佛法的门称为不二法门,你就入不二法门。你晓得总别不二,这就入了佛门;如果总别是二,你就无法入门。这是说性相不二,性相一如,这是起用当中的正知正见,就是我们讲的佛知佛见,《法华经》里面所说的「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个智慧现前,这才叫做「无上正等正觉」,唯有佛圆满证得。
  三种智有密切的关系,是一而三、三而一。罗汉偏在一切智,菩萨偏在道种智,唯有佛才圆满。我们学佛最聪明的修学法,知见要圆不要偏;主观就偏,客观就圆。诸佛如来没有丝毫主观观念,他是圆融自在,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7#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1:39 | 只看该作者
可不能学祂,学祂就错误。一般宗教认为「天帝」是「造物主」。前天,有两位美国人提到上帝是造物主,问我看法如何?我说我同意,上帝这个造物主造天堂就像华盛顿造美国,像孙中山先生造中华民国,这个意思、这个看法就对了。如果你说这一切万物都是祂一个一个做出来的,那祂太无聊了,做出这个干什麽?做出之後又不听话,又要背叛祂,那祂就太颠倒了。所以造物主这个概念要搞清楚。真正造物,佛法讲是「心」,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就好像我们作梦,梦中境界是我们心造的。宇宙森罗万象、十法界依正庄严,是我们真如本性变现之物。天主教这些年来开放,现在他们讲上帝意思不一样了,他说上帝就是佛教讲的真如本性。这就是尽量吸收佛教的教义,改变他们的思想,充实他们的教义;因为科学越发达,它的教义有很多的困难。
  「神鬼司赏罚」:像我们讲十殿阎王,他是不是真管?也得有因缘。譬如刑警队管惩罚,你不犯罪,他不敢加给你刑罚,要犯罪他才能判你罪。由此可知,善恶还是自己做的,他在当中得其便,他有这个权势;你做善,他赏你;你造恶,他惩罚你;你善恶都不做,他对你一点办法都没有。「神」是鬼道里面的官吏而已,城隍是鬼道里的县市长,土地公就是鬼道里的乡镇长、邻里长,就是这一类的,管的是鬼,是鬼里面有福德、有地位的,他退休後跟普通的鬼没有两样。所以对鬼神决定不能迷信。「伪教」:像过去白莲教之类,不是正统的宗教,假借神仙这些名义驾乩扶鸾。这都是崇尚神权,一切听命於神。受这些鬼神摆布,这是愚痴。
  他尚神权,佛法与这个恰恰相反,「佛尚自权」。底下是简单说明,「万法心造,自转因果,唯我独尊」。释迦牟尼佛出生时所示现的相,「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有些外教的人看到这一段经文很不舒服,他说佛教未免太自尊自大,天上天下唯我独尊,那其余的人都瞧不起了?这是莫大的误会。这个「我」不是指我这个人身,这个我是指自性,指真如本性。这个我是讲真我不是假我,是指大我不是指小我,小我有什麽好尊贵的?这是一定要搞清楚。唯有真性独尊,因为真性能现万法。在唯识里面排在第一位,唯我独尊的是第八识,因为第八识以下都是第八识变的,第八识是能变,其余是所变,能变是尊;可是第八识比起真如本性,那又要差一截。真性才是真我,才是真正的独尊。
  己、忽略现实属他
  「忽略现实属他」:佛法是最讲现实,绝对不会忽略现实。底下有几个比喻。现实,一个是「所求」,一个是「所得」。所求的,举了个比喻,「刀头舐蜜」;蜂蜜是甜的,但是这个蜜是涂在刀刃上,你要是舌头去舐,甜味是尝到,可是舌头也去了一半。这是忽略现实。所得的,是「昧机畏果」,昧著良心得到以上所求的,可是心不安,怕果报。底下一个假设的比喻,「火烘牡丹」。牡丹花开得很美,称为富贵花,火烘牡丹,确实有这个事情。唐朝武则天时代,有一些人想讨好皇帝,把牡丹放到温室培养,牡丹开花大概是在三月间,如果正月初一就能看到牡丹花这是吉事;他们就用人工的方法培养,使它在正月开花。但是这个花只开一次,如果让它自然生长,年年都开花;人工的方法逼它提前开花,它只开一次,以後不会再开花。这是忽略现实。
  「始终真乐属佛」:「四正勤法」,是最讲求现实的;正是正当,勤是精进。已经有的恶,从今天起把它断掉;还没有起的恶念,决定不起;已经行的善,要让这个善增长;没有行的善,要赶快发心去修;这是四正勤。「知果畏因」:对於因缘果报的道理,认识得很清楚、很透彻,所以他造因非常谨慎。「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身心充满种种功德、法喜,这是真乐,这才是现实。怎麽可以说学佛的人忽略现实呢?
  庚、不合科学属他
  「不合科学属他」,这里提出几个问题。「人生何为」:我们到这个世间来干什麽的?答不上来,这是迷惑。「宇宙何关」:宇宙、社会、一切人事,与我们有什麽关系?有人说没有关系,说有关也是说得不恳切,这就是「颠倒」,不得事实。「佛学为何」:佛学是什麽?他「未见」,不明了佛学是什麽。每一个问题有正确的答案,这是科学。「统系属佛」:统系就是科学的精神,佛法是有系统的学术。底下也正是解答这三个问题。
  「人生酬业」:这个答案非常正确。你来到这个世间干什麽?你过去世造业,这个时候来酬偿业报。佛经里说,子女跟父母是四种因缘—报恩、报怨、讨债、还债,没有这四种因缘不会来。人与人之间也是这四桩事情,看到那个人不顺眼,那是报怨;看到那个人很喜欢,这是报恩。这里头也有讨债、还债的,都有这些关系,比较少;父母兄弟一家人,债务就比较多一点,麻烦一点。所以,人生就是为了这事情来的。这是认识人生。
  「真妄觉迷」:这是讲认识宇宙。真的是本性,妄的是现象。你要是觉悟,就是真的不变随缘,这就是佛,他不变,能一切随缘,自在!这是觉悟到真的,我们讲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虽然觉,妄没断;菩萨称为「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他情没断。菩萨随缘不变,菩萨在随缘当中学不变,随缘当中学如如不动、不取於相。所以佛、菩萨是觉,凡夫跟罗汉是迷。阿罗汉对於妄相不迷,他真性迷,所以阿罗汉没见性;他的态度是不变不随缘,阿罗汉住在第九定中,大定当中,他不随缘、不度众生。凡夫真妄皆迷,随缘随著变。我用不变随缘这四句来解释真妄觉迷,诸位要细细体会。
  佛学为何?「万法归一」,这是真理所归。这个一不是数字。迷人看到这个一,还要问一下「一归何处」?觉悟的人看到这个一,什麽都没有,立即销融,就会归自性;一就是自性,就是「不可思、不可议」,不可用心思惟想像。如果你还有一个「一」的概念,没有见性,因为那个一就是障碍,这个念头就是无明、就是障碍。
  许许多多的误会必须排除,尤其在现前这个世间,奇奇怪怪的说法太多,我们要小心要谨慎。学佛最好是亲近一个善知识,不要找太多,
6#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1:16 | 只看该作者
对於任何一法都要从体相用三方面观察。三方面观察到了,才真正觉悟—万法皆空、万法无常、缘生无性,佛法里面常常讲的这三句,你就真正明白,真正开悟了。悟入就是智慧,智慧能断烦恼、能破无明,就能帮助你离苦得乐。
  丙、生起三由
  体相用里面,特别从相上下手,研究差别的现象怎麽来的?「生起三由」:现象的发生有三个条件,这三个条件就是「因、缘、果」。这一段就是体相用三分里面「相」的注解,就是对於相的深入观察;它有因、有缘、有结果,结果就是这个相(幻相)形成。
  佛法里面平常讲因果,把当中「缘」省略了。因如果没有缘,不会结果,一定要有缘才会结果。佛法的修证,或者再讲浅一点,改造命运,可能吗?可能。有什麽理论依据?就是依据缘。因已经造了,没有法子,不能改,可是因要是没有缘不能结果,如果你能把缘控制住,就能控制结果。我过去造恶因,晓得恶因一定会感恶果,但是没有缘,它不会结果。我把缘控制,不让它有缘,虽有恶因,它不会结果。我造善因,想得善果,我把善因再加上善缘,善的果报一定现前。佛法讲改造命运,理论依据就在缘上。所以佛法不讲因生法,讲缘生法,特别强调缘。
  「因」,是「动机」、是「造作」,这两种都是亲因缘。在佛学术语里面讲,这个因是种子(唯识论上称动机为种子)、是现行。种子就是习气,我们每一个人阿赖耶识里面,都含藏有十法界的习气,佛、菩萨、声闻、缘觉、天、人、修罗、饿鬼、地狱、畜生都有。十法界的种子统统具足,种子具足就是因具足,十法界无论哪一界的果报都有可能,你要到哪一道就看缘。人能不能成佛?当然能成佛。为什麽能成佛?因为你有佛的种子,你有成佛的因。你现在为什麽不能成佛?你没有成佛的缘,你缺少助缘,所以你不能成就,道理在此地。
  「造作」就是现行,就是我们现前一切造作,这个造作又在阿赖耶识里落下种子,所以现行也是亲因缘。因,有过去跟现在;动机是讲过去的因,造作是现在的因。现行,一现九隐。我们不是十法界的种子都有吗?现在我们得的是人身,在十法界里面我们是人法界这一个种子现行,其他九法界的种子在,并没有消失,但是它不起作用。一个法界现,九个法界隐;九个法界不现,只现这一个法界。这种情形就叫做业报身,业报。如果能把业报转变成智慧,那就得大自在。怎麽自在法?就可以同时在十法界都现身,像那些佛与大菩萨无时无处不现身,我们讲分身,得自在了。可惜我们现在没能做到,真正能做到,那就像我们念《华严经》、念《梵网经》:「千百亿化身」,这多自在!就不会感觉到很苦,分身无术。「因」是亲因缘,是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缘」,就是讲机会。缘里面包括有三种。第一种是「所缘缘」:就是所缘之缘,所缘就是我们所希望的。我们今天念佛,希望成佛,希望成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我们所缘的。我们现在为什麽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你现在所缘的不只这一样,好多好多,还有名闻利养、五欲六尘都是你所缘的。比较起来,恐怕名闻利养所缘的心还特别强,求无上菩提的心只用个一分、两分而已,不甚强烈,心里是希望,现在不得到还不要紧,还不想急著得到,所以菩提这个所缘缘的缘力量薄弱。但是你对於烦恼的所缘缘很浓厚,缘贪瞋痴慢,这个力量太强了。无上菩提跟贪瞋痴慢,你阿赖耶识的种子都具足,但是你现在想要无上菩提的心念不强,在时间上来讲很短暂。现在在讲堂里面心里想,我要求无上菩提,下了课马上就求贪瞋痴慢去了,这不行。一天二十四小时,想到无上菩提只有几分钟,想到贪瞋痴慢几十个钟点,那怎麽行?当然贪瞋痴慢作主,因为它的时间太长,力量太强大了。
  所缘缘非常的重要,就是你有了期望。有期望,还得要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无间缘」;无间缘是你这个期望不能间断。我们对於无上菩提常常间断,所以不能成就;不是不想成佛,成佛这个念头常常会被打断。就拿念佛来说,不是不想念佛,佛号常常间断,不能够二六时中相续不断,没有这个条件,纵然想念佛也是空的。可是你的贪瞋痴慢是从来不间断,所以你想想,後来有什麽果报?这是成败关键的所在。
  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都是自己本身具备的,外面的条件就是「增上缘」。诸佛菩萨帮助我们,是属於增上缘。亲因缘是每个人具足的。所缘缘跟无间缘如果自己不具足,佛菩萨帮不上忙;你自己真正具足这两个条件,佛菩萨就帮上忙。我们现在,佛法里头这两种缘有,但是不足;烦恼习气,这两种缘很具足。外面境界,你六根一接触就起贪心,就起瞋恚心,因为因缘具足。外面境界帮助你贪、帮助你愚痴、帮助你瞋恚、帮助你造业,这是增上缘,都帮上忙。佛菩萨帮不上忙,因为你所缘缘跟无间缘力量不足,太薄弱。
  因加上缘,後面就有「果报」,果报是「结成、起相」。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法可以归纳为色、心两大类。心法(包括一切心理现象),一定要具足四种缘才会起相,那就是亲因缘(因)、所缘缘、无间缘、增上缘。如果是色法,就是讲物质,植物与矿物,不需要所缘缘跟无间缘,它只要两种:一个是亲因缘,一个是增上缘,它就结果。
  下面是以植物来作比喻。植物只有两种缘,不具足四缘。「如种下地」:种是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以瓜来说,瓜子是它的亲因缘,这是长成瓜最重要的一个条件。瓜子能不能结成瓜?它必须得到缘,如果得不到缘,不会结成瓜。我们把瓜子装在玻璃瓶里,装上一百年它也不会长成瓜,那就是缘不具足,虽有种子而没有缘。它的增上缘「如日水肥」,要土壤、肥料、水分、阳光,这些条件具足,它一定能长得很好,才能成熟,才能结果。「常暂不同」:种子成长时间长短不一样。瓜,三、四个月就长成,就结果,桃李树要三年才能结果,这就是时间有长短不一样。增上缘有「强弱之判」,土壤有种种不相同,质地不一样,阳光充不充足,水分够不够,对於它的生长有密切关系,
5#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1:05 | 只看该作者
得到它的真相。
  第一是讲「体」。体里面有性体、有质体;性体是真的,不生不灭,质体是有生有灭。性体是空寂的,那就是总相,万法皆空;这里面没有生灭相,而且是常恒的,所以没有断灭相。不但没有断灭相,也没有相续相,如果有相续相,相续就是生灭,就不是真常,真常里面没有相续相,这是讲本性。本性,佛经上常常讲「法尔如是」,法尔就是自然的意思,自然而然,本来就是这样,这是什麽都加不上;如果你在这个地方起了一念疑情,这一念疑情就叫做无明。所以这个境界,佛经里面常讲「不可思议」,思是思惟想像,议是言说议论,不能够思议,一思就是无明,一议就是戏论,戏论就是开玩笑。这是讲到纯真无妄,是体空,是真空。
  性体「空而无质」,质是物质,它没有质。此地举了两个比喻:如花之香、如镜之光。比喻只能比个彷佛,没有法子比到恰好,没有东西能比喻真如本性,没法子比的。这两个比喻说出空的意思,但是空不是无,空是有。「如花之香」:香是六尘之一,香怎麽能比?实在是不能比,但是无可奈何,拿这个来做比喻。香是一种气味,可以远闻。花有香气,我们很远的地方就闻到花香,但是花并没有来,香的气味你闻到了,你看不到,你也捉不到它,确实有花香。这比喻空的意思。「如镜之光」:镜有光明,有光明它才能照。镜子是一个物体,有形相,它能照;「光」是没有迹象,再远的距离它也能照,都照在里面。这是实在不得已,用这两个比喻。我们在讲席中,常常用电波来做比喻,更容易体会。电波遍满空间,我们眼不能见,耳不能听,手也摸不到它,心里头也无法想像,它确实存在,无处而不在。可见得「空」是有,空不是无。
  但是我们无论用什麽方法来说明,质的空不能变成有。性空,它能变成物质,这个太妙了!其实我们现代的科学家也相当聪明,发现质可以变成能量,能可以变成质,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那是「体」里头第二个意思,就是「质」,质体,质与能可以互相转变。我们以《心经》的话来说,质就是色相,能量是空寂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很容易能体会得到。可是质与能是一桩事情,这个质能从哪里来的?质能的本体是什麽?再往上追究一层,质能的本体就是性能,就是本性,科学家到现在还没发现这个问题。性能是活的;质能不是活的,所以它是物质。唯识里面讲,质能属於相分,性能属於见分,见相同源,前面也说过,见分与相分是相当不容易辨别的。性体是形而上,质体是形而下。
  「析之本无」,质体也是空的,你要是把它分析分析,它就不存在了。性是当体即空,「万法皆空」,这是从性体上说的。又说「缘生无性」,缘生无性的性,不是此地性体之性,而是质体,缘生无性就是说缘生性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这是《中观论》上所讲。因缘生法,这一法是许许多多条件集合,离开这些条件,这个物体就不存在;所以它是许许多多条件凑合而现的假相,是暂有的现象,不是永存的相,只是暂时有的相。
  我们在质体上下手。佛经里面常说质体「双持性相,轨生物解」,双就是讲性与相,持是保持,它能够将性相集合在一起,就是见分跟相分集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有情分上,像我们这个人身,身是质体,这个肉身是物质,许许多多细胞组织成的;今天研究电子,里面有软体、有硬体,我们这个人身就是软体、硬体组合的,就是这麽回事情!这里面有相、有性,我们的精神就是性体,六根的根性就是性体,我们这个色身就是质体,可见得的确双持性相。这个组织是有条不紊,虽然复杂,它有条理。因为它有条理、有规则,所以就能够理解。不但我们人可以理解,诸天也能理解,甚至於饿鬼、畜生也能理解,九法界有情的众生都能够理解它。佛经里面的本体有两种:一种是性体,一种是质体,我们要把它认识清楚。
  质体是分析空,一分析它本来没有,本来没有,现在它有了,虽有还是没有,有跟无是一不是二。譬如我们看一栋房子,这个房子是砖造的,迷人一看,喔!这是栋房子。他的看法有没有错?也不能算错。建筑师到那里去看,他没有看到房子,他只看到这个地方多少砖、多少瓦、多少钢筋、多少水泥。他有没有看错?也没看错。他的看法比我们一般人就看得深入,我们一般人只能看到外表,他将屋子里头都看透了,他看到砖头、瓦块、钢筋、水泥是真的,房子是假的。懂不懂这个意思?这是排列组合的。拆开来还是那麽多砖头,还是那麽多瓦块,可见得房子这个相是假的,假有。再看砖头、瓦块也不是真的,是许多分子、原子、电子组合的。看到最後,一切万法无非是一些原子、电子、基本粒子而已,除这些东西,什麽都没有,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所以不是说把房子拆掉之後,你才晓得,喔!没有了,建筑起来的时候一看就没有,当体即空,这个观察才能观察到它的真实相。
  观察到真实相的好处太多,不会在妄相里面起分别、执著;换句话说,不会在妄相里面去造业、去打妄想,你的心就清净。晓得一切法是平等相,一切法俱不可得,你的心清净。清净心就生智慧,智慧心见一切境界相就叫做「观照」。我们现在见色闻声不是观照,因为我们里头有分别、有执著;离开了分别、执著,见闻觉知皆是观照。所以观照的心,是用真心;失去观照的心,是用意识心,就是分别执著心。「观」是观察,根尘相接触称为观;「照」是明了,一接触就明了,没有通过思惟,不用心意识。
  底下是比喻:「丝非布质,布非衣质。」说明分析空。「丝非布质」:质就是我们讲的质料、体质。丝可以织布。这块布什麽质料?丝织品,可以这麽说法。如果说布的质料就是丝织品,能不能讲得通?讲不通,还有棉、麻、尼龙,很多种质料都可以做布。这个意思就是古人所讲的「白马非马」,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说白马是马,黑马就不是马了。「布非衣质」:我们这个衣服什麽质料?布的,布衣。如果说衣的质料就是布,这也讲不通,
4#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1:01 | 只看该作者
成就自己的福慧双修。

◎第二讲 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
  第一讲介绍佛教定义,认识佛教。第二讲要讨论研究的方法,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佛法有性、相两宗,也就是总相与别相,也称为空、有两门,这两门都可以下手;但是空门下手,不是一般人能够办得到。古今的学者告诉我们,性宗入门必定要具足上根利智,就是最聪明的人;这个聪明不指世间的聪明智慧,因为世间的聪明智慧是障碍。真正所指的是心地清净、具足诚敬之人,这是学佛的上根,这样的人才可以从空宗下手。如果是喜欢研究、喜欢动脑筋的人,不宜从空宗下手,因为空宗不需要动念头,不起心、不动念,你喜欢起心动念当然就不相应。也有办法,就是从有宗入门,有宗就是别相,从别相入门。佛法博大精深,总持法门就是性相两宗而己。李老师在此地,给我们提出一个入门的途径,就是从有门。「研究佛学须先略知别相」,这是从别相下手。修学实在说态度重於方法,这是我们应当要注意的。态度就是诚敬,印光大师说:「一分诚敬就有一分收获,十分诚敬一定有十分的收获。」可见得诚敬是入佛门的关键。有诚敬的态度,再加上良好的方法,我相信我们修学佛法不会有太大的障碍。
  甲、佛学难解
  「佛学难解」,这是事实。为什麽难解?先从它本身的内容去观察,它的内容是整个宇宙人生,宇宙人生本来就复杂,所以说「复杂宇宙,复杂人生」。复杂的宇宙人生简直是无有穷尽,以有尽的言说(言说有限度、有范围),要去探讨无尽的事理,实在是太难。所以底下讲:「复杂即难说,难说自难解。」因为它太复杂,所以要将这些复杂事情说明白,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说都说不明白,你怎麽会听懂?虽有困难,这个事情还是要解决。「说听有方便」,这就是要求善巧方便,善巧方便就是最好的教学法。用最好的、很巧妙的方便法,教我们初学从「信」、「解」入门。「信」要「依总相」,「解」要「从别相」。我们现前每一位同学,都可以从这个地方入门。
  为什麽说「信依总相」?总相非常的难解,我们要信它。凭什麽信它?凭圣言量信它。这是佛说的,佛以他的人格来作保证,他不会欺骗我们,这个事情是事实,只有他知道,我们现在境界还不到。譬如说,佛跟我们讲「万法皆空,万法皆如」,我们听了之後,的确没有法子体会得到。佛给我们讲「不生不灭」,我们眼看一切现象都是生灭法,怎麽会不生不灭?这种甚深之理与真实的事相,有待我们逐渐提高自己的境界,到时候自然就明了;可是还要靠自己在解行上去努力。
  古德给我们提示,学佛有四个层次,那就是信、解、行、证,分成这四个阶段。首先要建立信心,因为信心不建立就会怀疑,你就不肯去研究,或者研究就会懈怠放逸、不认真。无论做什麽事情,如果对这个事情有怀疑,没有坚定的信心,这个事情就注定要失败,不会成功。无论大事小事,这个事情要做得很圆满、很成功,必定是具足充分的信心。佛在《华严》上说,「信为道元功德母」,信是大道的根源,是一切功德之母,无量无边的功德从信心而生的。信能生功德,好比是功德的母亲一样,它能生。这个比喻,比喻得非常好。
  信心的建立,不是一桩容易的事情。我们现前所说的信佛,信仰三宝,都是属於迷信。信是信了,三宝、佛法究竟是什麽?还不晓得。不晓得就是迷!但是你能够信它,这个不容易。所以这种迷信是有条件的,不是没有条件的,有哪些条件?第一个我们相信佛是具有很大智慧的人,具足很高的德行,他不骗我们,他能够教我们,我们将来也能跟他一样的成就,我们相信这个,这就是有条件的迷信,不是无条件的。其次,佛教传到中国也有一千多年,这一千多年当中有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依照这个方法来修学都有成就,这些人都是我们的见证。我们看到这麽多人修行,这麽多人成就,信心是由这些条件促成的,我们对他有信心。这个信的确是迷信的,有条件的迷信。
  有条件的迷信,也可以称为强信;勉强的相信,不能称为正信。什麽叫正信?这个信仰的产生,不是依赖於释迦牟尼佛的人格,也不是历代这些高僧大德的成就,是对它的理论产生了信仰,明白这个道理,这个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这种信才叫做正信。正信从理解产生,对於佛法有研究,确实明白它的道理,这个信心生起来,这是正信。这还不是真信,真正的相信是什麽?这个事情见到了,明心见性,我也见了性;见了性,这是真信,不是假的。解悟,正信现前;证悟,真信现前。信心从我们现在开始是强信,一直到成佛,真信才圆满。我们学佛无非就是修信心而已,建立真正的自信心。
  求解非常重要,求解有两个途径:一个是读诵;一个是听讲。这里面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关键,我们一定要牢牢的记住,那就是要有一个好老师来指导,这是我们成败关键所在。古今中外不管是佛法、世间法,他之所以有成就,一定有个高明的老师指导他。佛在《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一开端就说明一定要接受明师教诫。这个「明」不是有名气的名,名气大了,知名度高,也未见得有真正的学问;这个「明」是光明的明,就是一定要有一个明心见性的老师。这个老师是过来人,唯有过来人指导,我们才不会错;路他走过,而且他走通了,他走到了,可见得他没有迷路,他指我们这路子,决定不会错。如果你找到一个老师,他自己走这个路没走到,自己迷了路,你再找他,他指你的路子,也是一条迷途。所以一定要找高明的善知识去亲近他,这就是所谓的师承,这一点非常重要。
  乙、诸法三分
  这一段提示我们研究的方法。「诸法三分」:诸法是指宇宙人生一切法(世出世间一切法)。这是教我们在一切法里面观察,要面面俱到,不能只看一面,看一面就会发生误会,如果面面都看到就圆融。「三分」:大到整个宇宙,小至一微尘,都有这三个部分,那就是体、相、用。它的本体、它的相状,以及它的作用,这三桩事情是一而三,三而一;三方面都能正确的理解,才将这个法看透,
3#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0:47 | 只看该作者
他一定要你去向他请教,他不主动教你。菩萨就不一样,菩萨作众生不请之友,众生不请他,他上门来教你;自行又能兼之以化他,则是大乘的菩萨。自行化他圆满,那就是佛。
  乙、二障略举
  这一段是讲觉悟的内容,也就是整个佛法的内容。佛法的内容就是现在哲学里所讲的两个大范围:一个是人生观,一个是宇宙观。佛法不是哲学;哲学里面所研究,它有对象,它是相对的,有能、有所;佛法里面没有能所,是自己研究自己,所以它不是哲学,不是研究别人,是研究自己。佛法里面讲的人生观,只讲自己,不讲别人。宇宙观就是环境,有人事环境、物质环境,别人是我们自己宇宙观里的人事环境。
  「人生观」:佛法里讲人生只是讲我们本身,本身以外是环境,属於宇宙。这就是觉用里面第一项所讲的觉察,我们要觉察「本身烦恼」。说到烦恼,这里头有因有果,过去、未来我们不说,只讲现前容易觉察、容易理解的。「当前所受」:所受的是果报,就是我们现前在生活里面种种的感受,这是我们应当要觉察到。感受的、所受的也是太多,此地只略举三条:第一个是「众苦」,我们现在所感受的是苦,身也苦、心也苦,这是果报。第二个是「不自由」,我们想想是不是不自由?第三个是「不平等」。这三条是非常明显,显而易见。底下讲,这是应觉之一,学佛一定要时时提醒这个觉心,不能让它昏迷。庄子说:「智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这跟佛法里面所说的观照,功夫是相同的,这就是觉的意思。我们要觉悟,我们现前的果报为什麽这麽苦?有这个苦果,当然有造成苦果的因素,我们进一步要去找,有果必有因。
  「当前所造」,这就是因。此地也是略举三条,是针对前面三种苦果而说的。第一个是「苦因」。你现在所造的都是苦因,既然造因,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苦因是迷惑造业。我们现在对於自己迷惑,不认识自己,对环境也迷惑,迷惑之後就妄动,妄动就是造业。造作的时候称为事,结果称之为业;像你们在学校念书,把所有的学分学完,毕业了,就叫做业。六道轮回这些因果报应,业力在主宰,业力在推动,这业力是自己制造的,自作自受,你能怪谁?正因为是自作自受的,所以自己可以改变。我自己造的,别人不能帮我改;所以佛菩萨没办法替你改。业是我们自己造的,果报还是自己受,这才是一个正理。所以你造苦因就得苦果。
  第二是「缚具」。你有许多束缚的工具,你就不自由。缚具是什麽?浅而言之,烦恼、牵挂。你心里有很多牵挂就不自由,没有牵挂得大自在,一个人要学无牵无挂。某人福报很大,福报就是缚具,有福报就不自由,没有福报、没有牵挂就自由。
  我出家受戒的时候,道场里有一位法师给我们讲一个故事,他是江苏人,他说他们寺庙附近有一个人家很有钱,他的父亲在外面要饭;大概最初家境也不很好,父亲常常在外面要饭。以後儿子发了财,总觉得父亲在外面要饭,自己很没有面子,想尽方法把老头子找回来,供给他衣食,养尊处优。他过不惯,住了几天,又偷偷的跑出去要饭。人家问他为什麽?我这个自由自在。被儿子关在笼子养,不自在;回到家里,总觉得人家伺候著,不自在。他说:我一天到晚,走到哪里玩到哪里,肚子饿了,向人家讨点饭吃,晚上睡觉,走到哪里睡到哪里,好自在。这真想得开,真是看得破、放得下,自在!所以要晓得,有家,家就是缚具,你有了家就有牵挂,就不自由。我学佛从来没有动一个念头,将来要搞一个道场。为什麽?那就是一个缚具,有了道场就不自由,就有牵挂、有约束。像虚云老和尚,他老人家一生到处建庙,到处修庙,建好了马上请一个人作住持;他移交了,他得大自在,所有道场始终没有变成缚具。
  第三是「分别业」。有分别心就不平等,如果你在一切法里都没有分别,万法平等。分别就是两种执著—我执、法执,偏见偏爱,造成不平等。
  凡事都有因果,果报要觉悟,修因更要觉悟。如果我们不造因,当然就没有果报;造了业因,後来必定感果。经上常说:「众生畏果,菩萨畏因。」众生造作的时候,糊里糊涂不知道,果报现前时害怕。菩萨不怕果报现前,晓得没法子,只好逆来顺受。菩萨怕造恶因,所以菩萨绝不造恶业,这就是觉悟的人。人生观这一小段,是对於本身的觉察,也就是人生的觉察。
  「宇宙观」,对环境的觉悟。「环境所知」:这是讲所知障,前面是烦恼障;所知障是对环境说的。环境,我们一般叫宇宙观;观就是觉悟,宇指空间,宙指时间,整个时空里面所包括的一切现象。分为两大类:「森罗万象」是讲物质环境;「人情事理」是讲人事环境。
  在物质环境里面,略举三条。第一是「恶难遣」。恶劣的环境,不好的环境,我们总想离开它,能不能离得开?不容易。为什麽?这里头有因果。有福的人,不管到哪个地方,福报都是现成的;造作罪业的人,不管到哪个环境都要受罪。这个事情总脱不了因果的定律,我们一定要明了。环境恶劣,真正觉悟的人知道是自作自受,他逆来顺受,不求离开,在这里面断恶修善、改造业因。因改了,果报自然就转变,这才是正理,才是一个真正改造命运的途径。
  第二是「好难求」。谁都要好,可是好毕竟是不容易求得的。佛门里常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求,要懂得理论方法,如理如法的求才能够得到,才能够有求必应;如果不懂得理论方法,盲修瞎练求不到。佛法绝不迷信;世间有不少发财的人,天天拜神,认为他是拜神而发财的,神保佑他,赐给他财富,所以他要去报答神明,这是迷信。实在说,他命里头该那个时候发财,他在那时候拜神凑巧碰上;这个神也很走运,所以他常常去供养祂。这是碰巧碰上,不是神给他的;如果是神给他的,每一个人去拜神,神应该都给他。譬如你命里没有财,到神那里去拜一拜,告诉神:他发了一千万的财,只供养你一百万,我发一千万,供养你三百万;那这个神应该马上就把财给你,
2#
 楼主| 发表于 2017-5-17 20:42 | 只看该作者
阿罗汉有他的主观观念,菩萨也有一些主观观念,所以他不圆。这是说明我们如果想学聪明,就要学客观,不要有主观观念存在,才能够成就圆满的智慧。
  这三种智,从什麽地方得到?从一心当中得到。行门里面,直截了当求无上正等正觉的,就是《弥陀经》使用的方法—一心不乱。在中国,无论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念佛,包括禅宗;禅宗的课诵本晚上都念《弥陀经》,都念阿弥陀佛。《华严经》里修行的方法有两千多种,可以说是相当之多,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念佛法门。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自始至终就是修念佛法门;而普贤菩萨导归极乐,显示出无论哪个法门,可以成就正觉,可以成就正等正觉,但是不能成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要成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要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代表一心不乱,唯有一心不乱才能达到一切种智。所以念佛法门是修学一切种智的方法、手段,实实在在不可思议。
  「觉者」,这是讲智慧的作用。智是体,觉是用。有体就有用,如果没有作用,这个体要是得来也没有意义、没有价值。这个作用就是佛法里面讲的解脱;如果用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来说,佛(佛性)就是法身,智者就是般若,觉者就是解脱;解脱就是得大自在。作用又分两方面:一个是对於本身,一个是对於环境;对本身的是「觉察」,对环境的是「觉悟」。这里有两个专有名词,第一个是「烦恼障」,第二个是「所知障」。烦恼本身就是障碍。所知本身不是障碍,所知是我们应该要知道的,但是所知现在变成不知,这里面必定有一种障碍,障碍所知,我们称它为所知障。这两个名词的含义一定要清楚。
  「烦恼障」:烦恼障就是见思烦恼的总称。「见」是见解,「思」是思想,见解跟思想错误,会带来许许多多的烦恼。见思烦恼里,以「我见」为第一。《唯识论》说了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以及等流与随烦恼,数目繁多。《百法明门论》把它归纳为二十六个,六个根本烦恼,二十个随烦恼。可是诸位要记住,这是归纳为大类,每一类里面包含的头数是说不清楚的,烦恼无量无边。
  我们要想断烦恼,这烦恼像树一样,无量无边是枝叶,能够找到它的根本,从根本上断就容易。烦恼障的根本是「我执」。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烦恼就没处落脚。烦恼障的根源是我执,所知障的根源是法执,这两种执著要是破了,这两种障碍就没有了,这才能明心见性,成佛作祖。种种烦恼,它能够扰乱我们的身心,能够障碍涅盘。涅盘是梵语,通常翻作圆寂;圆是功德圆满,寂是清净寂灭。我们的真如本性(佛性、自性、清净心),确确实实是圆满功德、是清净寂灭,就像六祖所说的「本来清净,本来具足」。现在我们的心不清净,不清净是因为你有烦恼;你有烦恼才不清净,有烦恼才不自在,有烦恼才有无量无边的苦报。所以学佛,首先就要断烦恼。
  学佛最低的限度要能够改造命运,要能够转业,这是最起码的;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我们就白学。像袁了凡,确确实实把自己的命运改过来。在台湾,许多学佛的人,後半生的命运都是自己学佛当中改造的。李炳南老师今年九十六岁,他说他的寿命没有这麽长,顶多也不过六十九岁而已,今年九十六岁,自己修得来的。我在没有学佛之前,有很多人给我看相算命,说我过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五十九岁(注:民国七十五年),也是修得来的。这就是学佛最起码的好处,我们已经得到了。如果连这一点都不能转,学佛就没有效果,没有成绩可言。
  转业从哪里转?就是转这两种障碍。这两种障碍都要靠智慧—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智慧能破障。这两种障,障智慧,障碍我们的清净心,障碍我们圆满的功德,障碍的结果就变现出六道轮回。六道轮回是谁造的?烦恼障造的,烦恼障要是打破,六道轮回就没有了。阿罗汉用禅定的功夫成就第九定;六道里面有四禅八定,没有第九定,第九定超越六道;第九定将我执破了,烦恼障断了,就没有六道轮回,所以阿罗汉没有六道轮回。这就说明六道轮回是自己造作的,自作自受,决定不可以怨天尤人。到後面第五讲讲到十二因缘,再告诉诸位轮回是怎麽一桩事情。烦恼能够发动业力,使你在轮回里面生生不息,在这里面轮转。烦恼的性质是束缚,使你不自在,束缚这一些有情的众生。这个束缚是无形的,譬如你烦恼了,心里牵肠挂肚的事情很多,就不自在。只要有烦恼,你就没有办法离开轮回生死。烦恼障涅盘、障生空(人我空)。
  「所知障」:所知障是以法执为根本。世出世间一切法,你对它起执著,这也是麻烦事情。它的头数有多少?跟烦恼障一样,无量无边。所知障把我们本来所知的境界变成无知。佛在《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们的智慧跟佛一样大,佛是无所不知,我们原本也是无所不知,现在我们是将本能失掉,无所不知变成一无所知,学都学不会,糟糕不糟糕!为什麽会失掉?这当中有一个障碍,这个障碍就是「法执」,对一切法起分别、执著,所以就变成障碍,把我们的一切智丧失掉。
  也许我们听了会怀疑,凡是知识一定要学习才会知道,那不学就会知道吗?真正的智慧不要学。佛经里常说「无师智」,师就是学习,不要学习;「自然智」,也不需要修学,自然就知道。这个话说起来你不相信,不是你常识能想像得到,你在一生当中也没见过这样的人,你当然不相信!可是这事情是真实的。《六祖坛经》记载,六祖大师没念过书,不认识字,也没有到外面参学过。他善根深厚,卖柴的时候,听人家念《金刚经》,听了几句就开悟。我们读了几百遍、几千遍都不开悟,他是人,我也是人,为什麽他能,我不能?他听经的时候没有我执、没有法执,所以一听就开悟。我们今天听经、读诵,有我执、有法执,统统是障碍,障碍很严重,当然开悟不了。所以要晓得,佛法是破执著的。如果一切不执著,一听就开悟,一看就开悟,悟了以後的境界就变成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多少人向六祖请教,问经典里面道理,六祖说:「我不认识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8:02 , Processed in 0.1250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