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1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共十四集1996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8-2-10 15: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因为你有宝你可以解决很多问题,在物质生活问题,乃至于精神生活的问题,你有宝一切都得解决,所以对宝非常重视,一个人一生拼命去期求,期求得财宝。但是佛告诉我们,世间的财宝只能解决我们生活上的某些问题,能解决的实在讲都是些小问题,并不是很重要的问题,重要的问题,财宝没有法子解决。譬如说烦恼是个重要问题,世间大富大贵之人,在过去帝王,现在做总统的、做部长的,发大财的企业、商业巨子们,他们一天到晚烦恼重重,这个没有办法解决。另外一个比这个还重要的,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再富有,寿命到了,还是一样都带不去。谚语里头常讲,「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业随身麻烦,这不能解决。

  还有比这个更严重的问题,是轮回的问题。这个问题有些人他不相信,不是不相信就没有,不相信就没有,问题就好解决;不相信还是有,不管你信不信,这是事实。现在在西方有不少学科学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实佛家所讲的轮回真有,他们得到证明。这是不相信佛法的人,不相信轮回学说的人,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这个问题不能解决。诸佛菩萨大慈大悲,就是因为世间人想解决这些问题而没有法子解决,这才感应他们示现在世间,教导我们、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他教给我们,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经典,这些是真正的宝物,能解决世间其它的学术、科学、宗教、财富、权位都不能解决的问题,佛法能帮助我们解决。所以佛法称之为宝,这个意思就在此地。这四十九会,就是四十九部大乘经,里面含藏无量法门都收集在其中,这是「积」的意思。积是积聚,积聚无量法门,在这四十九部经中,所以称之为宝积。

  「经」是三藏之一,佛所说的一切经,古大德把它分为三类,经藏、律藏、论藏,这三大类也就是说的三学,这是同修们必须要清楚的。世尊,或者说整个佛法,它教的是什么?讲的是什么?就是戒、定、慧三学,这三条就把所有一切佛法的内容都说尽了;经说的是定学,律说的是戒学,论说的是慧学。虽然这个说法,也不能执着,为什么?经里面也有戒学,也有论学;律里面也有经学,也有论学;论里面也有戒学,也有经学。为什么要把它分别说?分别说也是方便法,便于说法。怎么个分法?这部经里面,如果讲定的分量多、成分多,我们就把它编成经部。它里面有讲戒律,但是讲的分量少,用百分比来衡量,它在这部经上占多大的篇幅,我们把它分类。所以每部经可以说,或者是显说,或者是虽不显说,意思里面都包含,决定是戒定慧三学都圆满。所以经律论的分法,我们也要明了。

  「经」这个字的意思有很多种说法,《华严经》里面讲十个意思,《华严》是用十表法,十代表圆满。通常我们省略来说,一般讲席里面,我们只讲四个意思,贯、摄、常、法,有这四个意思,可以称之为经。「贯」是自始至终言语、文字都能够贯穿,现代人说它有组织、有条理、有层次,有条不紊,这好文章,这个贯字,好的言语、好的文章一定能够做到这个贯字。如果文字自始至终能够做到一贯,我们佛门里面一切经有科判,科判就是从第一个字,「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整个贯穿下来。要不是好的文章,不是好的言语,你用科判这个方法一看,那漏洞就百出。到某个地方中断了、没有了,哪些地方添枝添叶不必要的添得太多。贯之一字,少一个字它就断了,多一个字就累赘,做到不增不减。不但字不增不减,段落也是不增不减。

  这个标准除了佛经之外,世间的文学也有,诸位看古人的文章,中国的四书、五经,一般在学校读的国文,现在大概也很少选了,《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一千多年,古代的这些文学家他们的作品精选出来的,一共有三百多篇,那三百多篇每一篇都可以用科判的方法把它贯穿,真正是令人叹为观止,所以称为「古文观止」。文章真的做到不能少一段,不能加一段,不能少一个字,不能加一个字,称得上第一流的文章。所以,世间的文学作品有。

  「摄」之一字就难了,摄用现在的话来说,它有一股引力,叫你读了之后欲罢不能,读了还想读,看了还想看,这就是摄受的力量。这个力量有浅、有深,譬如普通文字,诸位看报纸、看杂志,你看一遍会不会再去看第二遍?很多人不会看第二遍,没有摄受的力量。好的文学作品,这个世界中国、外国著名的这些小说,你可能看一遍不过瘾,还可以看个两遍、三遍,看个五、六遍就不想再看,它的摄受力很浅。真正好的作品,我想你要是看个十遍就很难了,二十遍恐怕都没有了,找不到了。中国著名的小说,像《西游记》、《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你们哪位有看过二十遍的?二十遍的摄受力就没有了。大概这些名小说,看十遍的有,看十遍的确实有,二十遍的就没有了。像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看个一百遍、两百遍的都有,都很正常,由此可知,它的摄受力就强了。佛经的摄受力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念不厌,愈念愈有味道,为什么?遍遍都有悟处,它就有味了;如果每一遍没有悟处,它的摄受力就没有。佛经是遍遍都有悟处,到你自己入了境界,你才晓得,每一句每一个字都含无量义,那你是真正尝到法味。所以讲到「摄」这个字,佛的经典是真正到大圆满,永无止境,有这么大的摄受力。

  第三个意思是「常」,常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谓的真理,永恒不变,这叫常,永远不会变的。你看学校里面的教科书,过了多少年要修订一次,为什么?不适用了。时代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在改变,所以它必须要修订。佛经则不然,三千年前佛对印度那些人说,他们得受用,三千年后对我们中国人说,还得受用,这就是它能够永恒的不变,超越时空。三千年前、三千年后还一样有用,不会改变,超越时间;它对印度人跟对中国人,或者对其他国家的人都有用,这是超越了空间。所以佛法是超越时空的真理,是超越时空的真实教诲,不是世间圣贤人能够做得到的,这称之为经。

  第四个字是「法」。法是方法,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7#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7:22 | 只看该作者
说明这桩事情。

  【弥勒。譬如有人。于大火聚投以薪木数数添之。如是添已。其焰转炽弥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个比喻好懂。譬如有人烧了一盆火,火烧得很旺盛,他不断的在添柴火,给它加燃料,这个火当然愈烧愈猛烈。这是喻,比的什么?请看下文。

  【弥勒。慧行菩萨亦复如是。】

  慧行菩萨就像这种情形一样。

  【以智慧火烧烦恼薪。数数添于烦恼薪木。如是添已。智慧之火转更增明无有尽灭。】

  这个比喻诸位想想看,要把它想清楚。智慧像火一样,烦恼是什么?烦恼是柴火、是燃料,进到智慧里面那就会烧尽,烦恼就尽了。烦恼怎么样?烦恼不就变成了火光吗?烦恼就变成菩提,烦恼就变成智慧。你要是没有烦恼,你哪里来的智慧?所以,大家烦恼多不要怕,一转过来就是智慧,没有烦恼就没有智慧,就是看你怎么转。会转的就是菩萨,不会转的,我们凡夫把我们自性里面智慧都变成烦恼,你说糟糕不糟糕?所以凡夫把智慧变成烦恼,菩萨能把烦恼变成智慧,烦恼跟智慧是一不是二,这才明了佛常常在经上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佛菩萨把生死变成涅盘,凡夫把自性里头大涅盘变成生死,你说冤不冤枉?所以,生死跟涅盘是一桩事情,烦恼跟菩提也是一桩事情,不是两桩事情。我们今天要学,则学菩萨怎么个转法。这个比喻非常好,意思很深。

  【弥勒。如是如是。慧行菩萨智慧之力。善巧方便难可了知。】

  怎么个『难可了知』法?下面经文要对我们细说。请看底下经文,这在卷下,二十一面。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底下这一大段,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舍什么法?应当修什么法?目的何在?弥勒菩萨说得很清楚,特别是对出家菩萨说的。初业菩萨既然已经出家,在中国,出家人无论是男众女众,都必须受三坛大戒;换句话说,都是出家菩萨的身分。可是既出家了,我们总是想断烦恼开智慧,经文在此地也是这个意思。『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智慧没有开,我们想开智慧,想开智慧,要舍哪些法?要修哪些法?这个重要,能够如理如法的修学,必定得到下面的效果,『未生慧力能令出生』。你智慧没有开,你会开智慧,已经得到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失,这正是我们梦寐所希求的。你要是真的想消灾灭罪,开智慧,这段经文就要用心的来听,认真的来学习。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第一桩事情教我们舍的,『当舍何法,当修何法』,先教给我们哪些东西要放下,舍就是放下,要舍弃。第一个就是『利养』,我们常跟名闻连起来讲,名闻利养。「名闻利养」这四个字一定要舍弃,决定沾惹不得。这四个字你只要沾上一个字,你的业障不但不能消除,天天在增长,你的智慧没有开发的指望,为什么?被业障盖覆住。所以要想开智慧,第一个,名闻利养要舍掉,不能干这个事情。下面还有几桩事情都是要舍的。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着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是故应舍利养。】

  所有过失里头,把利养特别看重,为什么?所有这些都与利养有关系,利养去掉,下面这些过失不难离开。所以一切过失,利养是个根。灭罪要从根本上拔除,在烦恼里面就是贪,在事相上就是利养。外,把事相的根拔掉,里面把贪瞋痴消掉,你的业障就彻底消除。这以下讲了几桩,『愦闹』就是现在所讲热闹,喜欢热闹这是毛病,你的心怎么能清净?所以热闹的场所要避开。『世俗言话』,世俗言话里面包括的范围非常之多、非常之广;换句话说,不是佛法都是世俗的言话。世俗言话里面有正论、有邪说,哪些是正论?像我们中国儒家、道家的典籍,古圣先贤的文章,这是正论。虽是正论,你要晓得那是世法,不能出离三界。为什么?里面有情识在里头,好的文章都有丰富的感情,这是生死轮回的业因。还有,除了这些正论之外,譬如世界各大宗教家,宗教家也是世俗言话,为什么?他能够帮助人生天,叫你断恶修善,目标是在生天。多数的宗教大概都是生忉利天,印度有些高级宗教他们修禅定,可以能达到梵天、色界天,甚至于到无色界天,还是世俗言话。其余就可以类推,不必细说。

  世间的典籍我们也要舍离,因为我们在世间寿命很短,佛法已经浩如烟海,我们已经没有时间、没有足够的精力去涉猎,哪里还能够把时间浪费在世俗这些典籍当中?这是我们必须要觉悟的,一定要明白的。我们这一生好不容易遇到佛法,如果这一生不能够往生净土,你说冤枉不冤枉?所以这些东西不能不舍。不但这些要舍,甚至于连佛法也要舍,佛法舍了我们靠什么?佛法不是叫你完全舍掉。佛法在中国大乘有八大宗,小乘有两大宗,我们专修净土宗,其余大小乘九宗我们都要舍掉。这个舍是说这个,不是说连净土也舍掉,那你还修什么?正如同我们在学校念书一样,念大学,我们念哪个科系,这个科系我们抓得牢牢的,其它科系不要去涉及,不必去过问,这就对了。你四年下来才能毕得了业,学位才可以拿到。专依净土典籍一门深入,这就对了。

  下面,『耽着睡眠』,这是很多人的毛病,贪睡。睡眠有什么不好?睡眠把时间浪费掉了,睡多了头脑就昏沉,愈睡愈胡涂,这个要知道。睡眠是必须要的,实在讲睡眠比饮食还重要,你一餐饭、两餐饭不吃,还没有什么问题,如果睡不好的话,你精神就没有了,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所以睡眠要好,睡眠的时间要短,不要长,要养成习惯。这个东西实在讲,贪睡是习气!把念头转过来,转过来就不会有这个毛病。所以念头要转过来,不能贪睡。佛在经上把这个列入一个大毛病,这不是小障碍,这是大障碍。

  底下『广营众务』更不得了,这个事情麻烦大了。务是事务,众是众多,营是经营,
6#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7:06 | 只看该作者
他所说的字字句句,都是令一切众生得最大的利益,如果说叫众生不得利益的,佛决定不说。什么叫利益?一切经里面说得很清楚,假如说现前得利益,来世不得利益,后世不得利益,佛说这不是真正的利益。我们必须要知道,生命是永恒的,这是稍稍涉入佛法的人都能够理解的。而身命是短暂的,身体在这个世间是很短暂的,生命是永恒的,这就是说明有三世。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众生,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未来世,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假如说在这一生当中能得利益,来生不得利益;来生的时间长,在六道里无论哪一道,生命都比人道来得长久,这是佛在一切经里面说得很多,说得很详细。我们觉悟的人、明白的人,眼光要看的深远,来生不能不考虑。假如来生得利益,后生也得利益,这就是讲生生世世都得利益,这才叫真的利益,究竟圆满的利益。大乘经论都是以这个目标来宣讲的。由此可知,佛不仅仅是教我们现前得利益,我们一定要晓得佛在经上讲的利益的定义。第二:

  【与法相应。非不与法相应。】

  法是什么?是佛陀所讲的一切教法,佛的教诲。佛的教诲是依什么说的?一切大乘经上告诉我们,佛依实相而说,实相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换句话说,诸佛菩萨所宣说的,一定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这就与法相应。所说都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是我们生活的环境,人生就是本人。与此相背的,诸佛菩萨决定不说,这个我们要知道。第三:

  【烦恼灭尽相应。非与烦恼增长相应。】

  诸佛菩萨所说的一切法,决定是帮助我们断烦恼,烦恼轻,智慧就长。烦恼跟智慧恰恰是对立的,就如同明暗一样,黑暗去了,光明就来,有了光明,黑暗就没有了,佛所说的一切法是光明的。所以你学佛如果学的烦恼还天天增长,你就应当要反省,你学的不是佛法,你所听的不是佛经。如果是佛所说的经,佛菩萨所讲的法,决定是帮助你减少烦恼。学佛的人他的效果必然是烦恼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我们只说到这个地方,能够一月比一月少就很不错了。如果能够一个礼拜比一个礼拜少,你不是凡人,你不是普通人。决定是烦恼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增长,一月比一月增长。智慧是什么?对于自己、对于境界,一切人一切环境当中,你看得很清楚很明白,而不会被迷惑,清清楚楚。

  生活当中就是定慧等学。你们今天同学,净宗学会带着你们到新加坡大概几个旅游的地方去参观,你们是不是在修定慧?定慧在哪里学?生活当中学。你们看看新加坡这个都市,看到许多繁华的市场,你到那个地方去,如果看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是慧;能在这个境界里如如不动,那就是定。定跟慧是同时有的,绝对不会说我有慧没有定,那个慧是邪慧,不是正慧。有定,定中生的智慧,那是真智慧,样样清楚,如如不动。在这个境界里绝对不会起心动念,没有妄想执着,心永远是清净的,你才能看到这个世界千变万化。从静观里面,你就了解这个时代的众生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在做什么、他们在说什么,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你才有能力去度化众生,讲经说法才能够契机契理。理就是与法相应,机就是灭烦恼,与利益相应,与灭尽烦恼相应,这就契机。第四:

  【涅盘功德相应。】

  『涅盘功德』是从果报上说的。涅盘是什么意思?不生不灭,绝对是与不生不灭的功德相应。功是你修学的功夫,德就是你得到的果报,果报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什么时候得到?给诸位说,现前得到,这个句句都是真实话,这个不是假的,现前得到不生不灭,不是说死了以后才得到,那不是佛说的。涅盘是没有生死,没有生死就是了生死,是现前所证得的。

  佛的四无碍辩才一定与这四桩事情相应,如果是这种说法,你就晓得这是诸佛菩萨的正说,与这四个相应。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弥勒。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说法者。应当安住如是辩才。】

  佛叫着弥勒菩萨说,实在就是嘱咐我们。『比丘比丘尼』是出家的二众,『优婆塞优婆夷』是在家的二众,四众弟子都有责任弘法利生。所以弘法利生并不是出家人的专利,出家人实在讲他是应当要做的。好比学校,出家人是专职的教员,他是专职教员他当然天天要教书,天天要上课。在家居士是兼任的教员,他可以来上课,他也可以不来上课,他不是专任的,他是兼任的。所以,四众弟子都有这个责任。你要代佛说法,你要自利利他,佛说了,『应当安住如是辩才』,你要把这四句话牢牢的记住。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给一切众生做榜样,要给一切众生做好样子,这就是利益众生,这就与利益相应。真正做个好样子,必定是跟如来的教诲相应,佛教我们应当要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譬佛教给我们三福、六和、六度、十愿,我们一定要依教奉行,这是与法相应。法一定与理相应,这是深一层的说,法一定与理相应,如果法与理不相应,那个法不是正法。依教修行的人,一定是烦恼轻,智慧长;依教修行的人,必然是趣向大涅盘功德相应。这是无论在家出家的弟子,要为一切众生说法,一定要与这个相应。再看底下经文。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有信顺心。当于是人而生佛想。作教师想。亦于是人听受其法。】

  这是佛教导我们,听这些佛子说法应当具有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功德利益。哪些人喜欢听佛法,能够接受佛法?必定是『善男子善女人』。佛经典里面,善男子善女人说得很多,但是善的意思不相同,等级不一样。一般可以说大分有五个等级,就是五乘佛法。从最下面最低的等级,人乘佛法、天乘佛法、声闻、缘觉、菩萨。此地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我们得的是人身,当然是为一切人来讲经说法,总不会去为畜生讲经说法,为人讲经说法。人要喜欢听,肯接受,这个人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为什么?如果过去生中他没有善根福德,今天因缘虽然聚会,他也不会来听。我们今天在这讲经,新加坡有两、三百万人口,他为什么不来?可见得要到这个地方坐下来听两个钟点,
5#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6:57 | 只看该作者
这个话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讲的闻一知十,闻一知十就是这个意思,闻一,少闻;知十,多解。在佛门当中也有所谓一闻千悟,都是这个意思。这种能力从哪里来的?从清净心来的,《金刚经》上说得很好,「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般若就现前,所以清净心最重要。我们要得清净心,就不能不一门深入,一定要懂得如教修学,才能得清净心。所以,古大德的教学,可以说从阿难尊者一直传下来。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的批注里面说,解释「佛不说法」,这里面有一条的意思值得我们重视。佛之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古佛所说的,就如同中国孔老夫子,他求学的态度一样,夫子自己说他是「述而不作」。孔夫子有没有创作?他没有,我所说的都是古圣先贤所讲的,述而不作。一切诸佛为众生说法也是述而不作,都是古佛所说的,并没有新意思,这个道理很深,不但深而且广。

  我们今天学道为什么不能成功?我们有个创意,有这个念头,「我讲的要跟别人不一样」。可不可能?可能,邪知邪见,这叫胡说八道,跟别人不一样。诸佛如来都没有创意,我们心里天天要搞创意,创意是什么?创意是魔的心,不是佛心。魔心是动的,天天在动,天天在想花样,就是妄想分别执着,他搞这个东西;佛心清净,没有创意。我们要想学佛,哪一天把创意这个念头打掉,我们菩提道上许许多多的障碍都没有了,而自性里面无量的智慧德能,就像泉水一样往外面涌。那我们问,这是不是创意?这不是,一切诸佛如来都是这样,怎么说都是古佛所讲过的。你要问什么原因?一切诸佛自性圆满的开显,你到圆满开显也跟他一样,你不会比他多一点,佛佛道同,哪有创意!所以学佛,不但学佛,在从前读书、学艺跟一个老师,都要对老师的教诲绝对服从,你才能成功。而老师所传,方法巧妙极了,最巧妙的方法就是最笨拙的方法,这个道理现在也很少人懂。最笨拙是最巧妙、最有效果的方法,为什么?能教你得清净心,能把你的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让你自性本具智慧现前。今天有几个人能够懂得这个意思?有几个人能够认清这个事实真相?得来不容易。诸位真正明了之后,你才晓得世出世间一切义理的确是一闻千悟,你要如法的修学。

  根性的厚薄,从哪个地方看?就看你是不是彻底放下。果然彻底放下,妄想分别执着放下,一切成见放下,你就是上根。你能够放下个十之七、八,还要保留二、三,你是中根。你说我放一半,还保留一半,你是下根。上、中、下根就从这里看,准没错!而成就的快慢、成就的大小,也与这个成正比例。再看底下这一句。

  【辩才智慧皆悉具足。】

  这一句好懂。

  【彼诸菩萨于是法中。精勤修习得陀罗尼无碍辩才。】

  这些菩萨就是佛前面讲的二十菩萨,在我们现在这个时候又来了。这二十位菩萨『于是法中』,这个法是在佛法之中,也在现前世法之中,就在这一个大时代当中,他能够『精勤修习得陀罗尼』。「陀罗尼」是梵语,古时候翻作总持,要用现代话来讲就是总纲领。他在一切法当中,他抓到了总纲领、总原则,他应用就自在,自自然然就活泼自在,得『无碍辩才』。

  【于四众中宣说正法。】

  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所以为一切众生,四众弟子当中宣说正法。

  【以佛威德加被力故。于佛所说。修多罗。祇夜。受记。伽陀。优陀那。尼陀那。阿波陀那。伊帝越多伽。阇多伽。毘佛略。阿浮陀达摩。优波提舍。】

  下面就是讲的十二部经。因为他自己有善根、有福德,又能够勇猛精进,悲愿利益一切众生,就得佛威神的加持。不但讲的人得佛威神加持,听的人也得佛威神加持,所以能说、能听,成就这个佳会。佛所说的这十二部经,就是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把它分类,不外乎这十二类,所以十二类就代表整个的佛法,此地都是用梵文音译的。『修多罗』就是经典,梵文称修多罗,我们一般讲长行,像此地经文的文字就是属于长行,属于修多罗这一类的。『祇夜』翻作中国的意思叫颂,偈颂,是诗歌的体裁,祇夜是属于重颂,前面佛说过,然后再用偈颂再说一遍,像前面我们曾经读过几首颂,都是属于祇夜,属于重颂。第三『受记』,受记这是完全是中文翻译的,这个不是梵文,受记用现代话来说,是佛的预言,告诉你,你将来在什么时代、哪一劫你会得道成佛,佛的名号叫什么,佛可以预先告诉你,属于这一类的就是受记。这样的文字在经文当中也很多。下面一个『伽陀』,伽陀也是偈颂,叫孤起颂,这种偈颂是前面长行文里头没有说到的。前面长行文说的是属于重颂,就是祇夜,这是前面所没有的,很多是补充前面所说的不足,佛往往用偈颂来作补充,这是属于伽陀。

  『优陀那』翻作自说,像《阿弥陀经》没有人问,佛是自己说出来的,这个就叫优陀那,无问自说。『尼陀那』翻作因缘。『阿波陀那』是比喻,这个好懂,比喻。『伊帝越多伽』是本事,是说佛在菩萨当中,过去没有成佛之前做菩萨的时候,生生世世修行这些事情,叫本事。『阇多伽』翻作本生,本生、本事这个经里面都不少。『毘佛略』翻作方广,大乘经里面属于方广的数量也很多。『阿浮陀达摩』翻作未曾有,这个都好懂。『优波提舍』翻作论议,一般翻作论,譬如我们净土宗的《往生论》,就叫作优波提舍。这总共十二种,叫做十二分教,在《大智度论》三十三卷里面,将这十二种解释得很清楚,解释得很多,诸位如果要多知道一些,可以参考。

  【皆得辩才无碍自在。】

  这就是说这些菩萨们,他们对于佛所说的一切经,十二分教,他们都有能力辩才无碍。请看下文。

  【弥勒。彼诸二十善巧菩萨。从于和尚阿阇梨所。得闻无量百千契经。皆能受持。当说是言。我此法门。从某和尚阿阇梨所。亲自听受无有疑惑。】

  这两行经文很重要,就是讲师承。他们是再来人,再来人的老师未必是再来人,就是谚语里常说的,状元的老师未必是状元,
4#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6:08 | 只看该作者
来参与这个法会的就是本经所讲的善男子善女人。你看这个经文于我们何等的亲切!我们要想『护持此愿』,看了菩萨发愿,我们要效法,我们一定要跟他发同样的大愿。人家这个愿愿愿都是「我从今日尽未来际」,这才叫菩萨的大愿,不是一生。通常我们看到律藏里面,很多都是「尽形寿」,尽形寿是一生,那是小乘人发的愿。这是菩萨,菩萨的愿是生生世世,不是只这一生。要护持这个愿,怎么样『圆满不退转』?这是个很严肃的问题,是我们迫切希望知道的,弥勒菩萨代我们请法、代我们发问。我们看世尊怎么答复。

  【佛告弥勒菩萨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等。行菩萨道护持此愿。宁舍身命终不缺减令其退转。】

  佛这段开示重要。由此可知,佛对我们的加持,佛对我们的保佑,就是宝贵的开示、宝贵的教训,不是什么灵异来加持、来保佑,不是这个事情。你看佛在此地讲得很清楚,你要想圆满不退转,应该怎么做?你要『行菩萨道』,我刚才说过了,发菩提心,修六度行,这就行菩萨道。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处事待人接物之中,掌握着菩萨行的六大纲领,就是六度,六波罗蜜。『护持此愿』,你就真的护你前面所讲的十三大愿。『宁舍身命』,身命是无常的,这是佛在大小乘经里面都告诉我们,一定要认清事实的真相。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相,我们知道在十法界舍身受身,就像换衣服一样自在。我们年岁老了,老了就好比衣服穿旧了、穿破了,赶快换一件新的,你看看多欢喜;我们舍这个身,再受一个身,就是换衣服。如果你能够修善,种善因得善果,善因善果就是这个衣服愈换愈漂亮,愈换愈庄严;如果造恶因得恶果,那好比换衣服愈换愈差,愈换就愈不好,就这么个道理。所以,舍身受身无不自在,不会被生死而忧虑,而感到恐怖,没有,《般若经》上讲远离恐怖颠倒。所以宁舍身命,我的菩萨行、我的菩提愿绝不缺减,『缺』是不圆满,『减』就是没有能够做完全,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菩萨道不退转。

  经文到这个地方,这是第四大段讲完了。下面是第五大段,在这段里面,弥勒菩萨问末世的菩萨,针对我们现在来讲,现在出家、在家的这些学佛的菩萨们,要成就几种法才能够安稳得度。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

  前面一段结束了,弥勒菩萨又代我们提问题。

  【世尊,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成就几法,安隐无恼而得解脱。】

  这是替我们问的。『于后末世』,就是指世尊的末法时期。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分三个时期,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现在无论是以中国的记载,或者是外国人的推算,都是末法时期了。外国人的推算已经二千五百多年,中国人的记载那更久远了,今年是三千零二十二年,这是中国人的记载。不管怎么样记载,总而言之,确定是末法时期。『五百岁中』这是讲末法最初的五百年,换句话说,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法欲灭时』,佛法欲灭还没有灭,佛的法运往后还有九千年,佛法灭得没那么快。但是在这九千年当中,佛法兴衰起落这是必然的现象,有低潮、有高潮的时候。起落原因不在佛法,原因在众生,众生心善,佛法就兴,兴旺一段时期,众生要造恶,佛法就衰了。可见得释迦牟尼佛的法运,哪有什么正法、像法、末法?正法、像法、末法是人心,佛是平等法,看大家需不需要。

  在我们现前这个时代,要成就几种法,成就就是要做到,要真正做到,你在这一生当中『安稳』,这是我们所求的,你这一生当中能够平安度过。无论在家出家,在家出家修行都要求个平安度过,这是非常难得,这是真实的福报。『无恼』就是少烦少恼,你烦恼少,烦恼少当然你的心就清净,你智能必定就增长,这是一定道理。『而得解脱』,这句话就太难得了。解脱,脱是脱六道轮回,你行菩萨道才真的算有成就。如果你这一生修得再好,你来生还搞六道轮回,你不能算成就,你没有成就。成就最低的限度要超越六道轮回,脱是脱六道轮回。解是什么?解烦恼,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把它解除。这个地方最低限度,你也得把见思烦恼解掉,脱离六道生死轮回,这算是成就了。小成就,已经是非常稀有而难得。大的成就,再往上提升,尘沙烦恼解除,无明烦恼也破个几分,那就恭善你,你脱离了十法界。脱离十法界,你所证得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佛法讲的大成就。证得一真法界就是《华严经》上所讲的法身大士,那不是普通的菩萨,那是大菩萨,不是普通菩萨。因为他们还有无明没有彻底断尽,无明愈往上面去愈微细,最后将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也破除,你就成了究竟圆满的果报。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讲的成佛,这是成圆教究竟的佛果;换句话说,成就究竟圆满的智慧,这是佛法修学最高的目标。

  这个地方是从最基本的地方来说起,我们要成就几法,就是要认真做到几法。弥勒菩萨这个问问得太好了,真的是帮我们大忙,否则的话,我们这一生学佛,虽然说的是学佛,要问你佛是什么?几个人能答得清楚。你说修行,什么叫修行?又有几个人能讲得清楚,到底你在学什么?甚至于还有很多皈依了、受戒了,仔细去一盘问,都是受的胡涂戒。迷迷糊糊皈依,胡里胡涂受戒,他怎么能成就?佛法里面讲的这样殊胜的功德利益你当然得不到,你完全搞错了,把佛菩萨当做神明看待,这冤枉不冤枉,这已经搞错了。这个题外话,我们就不谈了。我们再看底下第六段,世尊答复二种四法,教我们必须要做到,不做到不行。请看经文。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若有菩萨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当成就四法。】

  你一定要做到这四法,『成就』就是做到的意思,彻底做到,你这一生自然能得安稳,而得解脱。

  【何等为四。】

  下面跟我们说出来。第一句:

  【所谓于诸众生不求其过。】

  第二:

  【见诸菩萨有所违犯终不举露。】

  佛把这个两条摆在第一,我们冷静去想想,仔细去思惟,
3#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5:46 | 只看该作者
身体是境界。我们要想相貌好、身体好,身体都属于境界,只要修清净心,修真诚心、平等心、慈悲心,你的身体相貌一定可以追随菩萨。佛追不上,应该跟菩萨差不多。为什么?菩萨心现的当然是菩萨相。这个方法改变体质,改变我们的容貌非常有效。你们要问我,大概要多久的时间能够转变?我可以告诉你,快则六个月,慢则三年,一定可以改过来,你要真修,你要不是真修那不行。依什么修?依这部经修就行,就非常有效果。这个经上所说的这些毛病,你统统把它改过来,依教奉行,改过自新。所以真修行的人,不要看别的,看他的容貌、看他的体质、看他的举止、言谈就知道了。功夫都表现在外面,丝毫都不能够隐瞒。希望诸位同修好好的认真努力。

  诸佛菩萨是我们最好的榜样,我们追随的老师,也是我们活的样子。我过去亲近李炳南老居士,李老居士是印光大师的学生,所以我这个法脉还是从灵岩山传下来的,一脉相承。我亲近李老师,李老师像我这个年龄,差不多七十一、二岁的样子,我跟他的时候。七十岁的人,看起来大概只有四十岁,我们不能不服。不但容貌是四十岁,体力也是四十岁。一道跟年轻人爬山,跟那些大专学生,办大专讲座,跟大专学生爬山。我跟李老师带着学生,我们走在最前面,第一个爬到山顶,学生还在后面。等了好半天,一个才喘吁吁的上来,「不行不行,你们这些年轻人差远了」,这个叫人不能不服气。

  一般说这是修行的感应,其实不是的,有它的道理在。如理如法的修学,这是自然的,境随心转。所以学佛人确实,我们在讲席当中讲得太多了,青春永驻,办得到,不是办不到,真办得到。你要真相信、真肯干,百病不生,怎么可能生病?病从哪里来的?病从妄想分别执着来的,所有的疾病病根都是这个。你心不清净,天天打妄想,于是什么病都生出来,你有怪的念头,就得怪病,这是一定的道理。你的心很清净,天天念佛、天天念菩萨,佛菩萨哪有生病的?没有嘛!即使有病,一个真正念佛人,常常持菩萨名号的人,病都会自己好了,不需要用药物。这里面是有理论依据的,不是随便说的,依照这个理论去做,这个事实就现前。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才知道学佛是真实的,一切法中没有一法能比得上学佛的殊胜。世出世间任何的利益,都比不上学佛得的利益这么样的究竟圆满。我们看这一节果报,深深的思惟,细心体会,能够稍稍明了这里面的事与理。除了自己身体有这些缺陷之外,外面人家见到你不生欢喜心。

  【诽谤轻贱戏弄欺嫌。】

  『欺』是欺负你,『嫌』是嫌弃、讨厌你,这也是余报。确实我们人的一生,「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谁定的?自己造作业因定的。问题又来了,既然是定了,我们能不能改?能改。所以佛法不是宿命论,佛法承认人有命运,但是命运可以改变。你要真的好好的依照佛法的教诲去修,很快能够把它改正过来。

  【常生边地贫穷下劣。丧失财宝资生艰难。不为众人尊重敬爱。】

  这几句是说他的生活环境,他的生活环境,那就相当之苦。『常生边地』,边地是指文化水平落后的地区,也就是说他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很苦恼了。『贫穷下劣』是指他的生活困苦,物质条件缺乏。底下讲『丧失财宝』,得不到财宝,『资生艰难』,生活非常困苦,物质生活。底下两句是讲他的精神生活,『不为众人尊重敬爱』,这些大众人讨厌他、欺负他、毁谤他、戏弄他,这是精神生活的痛苦。都是过去生中造作恶业的余报。所以业因非常复杂,都展现在果报上。我们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事实真相了,我自己一生所遭遇的,你就能够忍受,不怨天不尤人。假如自己果报还不错,想到是过去生中造了一点善因,希望善因继续增长,希望恶的因从此永断,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菩提道中,就能够一帆风顺,少障碍、少烦恼。假如我们在这一生当中境遇不如意,逆缘逆境很多,我们也不必烦恼,也不要怨天尤人。如果生烦恼、怨天尤人,我们就增长罪业,前途比现在更要差,这不是我们愿意见到的,不是我们愿意去承受的。应当改过自新,应当反省检点、断恶修善,这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修学的环境,这是一条正道,如理如法。

  学佛的好处就在此地。佛让我们明了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的道理,而后知道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去做,应该怎样去修、怎样去学。这是佛法的殊胜之处,这是佛法高明之处,其它地方学不到,世间的学术我们学不到,其它一切宗教里头也学不到,我们有缘遇到,这也是过去生中所种的善根。这一生遇到无比殊胜的法门,要知道珍惜,要认真的学习,在这个里面开智能。果然如理如法的修行,我们的生活环境、修学环境必定是一年比一年好转,一月比一月好转,学佛的成绩、学佛的效果就见到了,学佛的功德利益我们就享受到了。这是真正如理如法修行必然得到的一个结果。我们再看下面经文。

  【于后末世五百岁中法欲灭时。还于边地下劣家生。匮乏饥冻为人诽谤。忘失正念不修善法。设欲修行。多诸留难。虽暂发起智慧光明。以业障故。寻复还没。】

  这个罪业的余报,实在讲时间太长了,不亚于前面所讲的地狱罪报一千八百万年,这个余报比那个时间还要显得长远,实在可畏可怖。这是佛一讲到末法时期,讲到现在了,你看从俱留孙佛一直到释迦牟尼佛,余报还未尽。『后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末法时期第五个五百年,五五百年,这个说法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法欲灭时』,这个时代是斗争坚固的时代,我们看到社会上动乱的现象,再以佛经对照一下,释迦牟尼佛说的一点都没错。可见得他在三千年前看今天时局,已经看得非常清楚、非常明了。这些人还是生于边地下劣人家,这就是说他的余报还没尽,依旧受生活的困苦,还是受到别人的毁谤,正念不能提起来,善法很难修学,修善他有障碍。所以,『设欲修行多诸留难』,障缘很多。『虽暂发起智慧光明』,过去生中毕竟是个修行人,阿赖耶识里面含藏着有善的种子,
2#
 楼主| 发表于 2018-2-10 15:39 | 只看该作者
他退一面坐。这六十位菩萨还跪在那里流眼泪。下面世尊就开示了。

  【尔时佛告诸菩萨言。善男子。】

  佛经上称善男子,那个善是有标准的,不是随便称的。这些人的过失很多还称善男子,他善在哪里?就是善在他见佛会流眼泪,他能生悲感,能有忏悔的心,知道自己的过失,这就善!这样的人就能回头,就能够改过,就能有成就。最怕的是自己有过失不知道有过失,佛菩萨来指点我们,其实读这个经就是佛菩萨来指点我们,我们读了、听了还不肯承认。不肯承认自己的过失,那就不是善男子,那就不善;能承认就是善男子。这佛称他们。

  【汝等应起。勿复悲号生大热恼。】

  佛也安慰他们,你们起来起来,不必难过,也不必伤心,你们起来。

  【汝于往昔造作恶业。】

  你们今天业障为什么会深重?习气为什么那么深?佛说出他们过去生中的业因,感得现前的果报。你们在过去生中曾经造作恶业。恶业当然很多,佛在这个地方只举出一条,这条当然是很严重的一条,很不应该犯的一条,他们在过去生中犯了。

  【于诸众生以畅悦心。瞋骂毁辱障恼损害。】

  八桩事情,做这个事情,你心里做得很痛快,做得很舒服,骂人骂得很痛快,骂得很得意。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这个毛病?看到人家做错事情,尤其是看到对不起自己,会不会有这些举动?如果有,我们跟他们没两样。

  【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

  随自己的邪知邪见,不知道业因果报的理论与事实的真相。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往往生不善心,造不善业,以为没有果报,那就错了。诸位要晓得,佛菩萨绝对不会欺骗一个人,佛教导一切众生、教导弟子,最低的限度要受持五戒,五戒里面就有不妄语。佛教人不妄语,哪有自己妄语的道理?决定不可能。《金刚经》上佛说得更好,「如来是真语者」,真就是不假;「实语者」,实则不虚;「如语者」,如是说得恰如其分,佛不在事实上加一点,也不在这事实上隐瞒一点,不增不减,所说的跟事实完全一样,这叫如语。「不诳语、不异语」,不诳语是决不欺骗人,不异语是没有两个说法,一切诸佛如来都是一个说法,为什么?说的都是事实真相,哪有两种说法的!所以我们对佛的言语,经文上字字句句深信不疑,我们就有福报。千万不要误听人言,「这些佛经靠不住,尤其是翻译的,恐怕翻译有出入」,让我们对于经教产生疑惑之心,这对自己造成重大的伤害,上了别人的当。你看自古至今凡是有成就的人,你细心去观察他,老实人,老实到什么程度?一点都不怀疑,他能成就,他的成就不可思议。

  特别是净宗,净宗号称难信之法,能够相信一句阿弥陀佛解决问题,太不容易了。我自己学佛,三十年才相信这个法门,得来很不容易。我的老师当年教导我,我是不能不信,对老师是很有信心,但不是真信。怎么不真信?当然对于净土没有怀疑,还是不服,还是要去研究大经大论,总觉得会有比净宗更好的、更殊胜的。年轻人向往《华严》、《法华》的很多,我在年轻时候也是非常仰慕这两部大经。尔后有机缘,我讲《华严经》讲了十七年,我相信念佛法门了。在《华严经》讲到末后,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我突然醒悟过来。善财的老师是文殊菩萨,文殊修什么法门?在《华严经》上你看看,文殊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普贤菩萨也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很明显。善财是文殊的得意门生入室弟子,你要问善财修什么法门?准是修念佛法门。再仔细看经文,有相应之处,他出去参访,第一位参访的善知识德云比丘,教他念佛法门,最后一位善知识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彻始彻终一个法门。当中的参学是无量法门,无量法门都参学都通达,但是自己所修的一门深入,没有受任何影响。我们这才醒悟过来、明白过来。

  那个时候我就知道了,普贤菩萨是我们净宗初祖,世尊在示现成道,华严会上提倡这个法门,以十大愿王劝导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同生净土,这是两位大菩萨他们的大德大能。我是从这个地方得到了启示,才体会到这个法门不可思议,这个法门是一切诸佛如来度众生成佛道的第一法门。这才回过头来,《华严经》不讲了,讲《无量寿经》。以后碰到夏莲居夏老的《净修捷要》,这是我到北京去访问,黄念祖老居士送给我的。我一看了不起,他老人家在这个小册子里面写的是「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往年《楞严经》我讲了好多遍,至少有五、六遍,我没有看出这一点。他老人家一提醒,我想想,对!大势至菩萨是净土宗法界初祖,尽虚空遍法界提倡这个法门,没错,大势至菩萨是第一个人。娑婆世界是普贤菩萨是初祖,在我们中国,则慧远大师是初祖。所以今天讲到净宗初祖,我们得想想哪一位初祖?法界初祖、娑婆初祖、中国初祖,我们要把它辨别清楚,才能够体会到法门的无比殊胜。这也是佛学的常识,我们应当要明了,要把疑惑断除,才能够接受第一殊胜的法门,不再为业障所障。

  这是这些人「随自分别,不能了知业报差别」,这个障碍是很大的。

  【是故汝等。今为业障之所缠覆。于诸善法不能修行。】

  这是佛略说,简略的告诉他,过去世造作种种的恶业,障碍了智慧,障碍了道业,障碍了修学一切善法。

  【时诸菩萨闻是语已从地而起。】

  听了佛的开示之后,这个时候才起来。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善哉世尊。愿为我等说此业障。我等知罪当自调伏。我从今日更不敢作。】

  这是求法的正确态度,这样的心态求法,佛菩萨必定慈悲教诲。这一段文很容易懂,不必细说,要紧的是他知过,『我等知罪当自调伏』。如果对于这些恶业、恶作果然了解,自然就改过自新,「调伏」就是改过自新。《无量寿经》上讲的「洒心易行」,这是调伏的意思。底下讲得具体,『我从今日更不敢作』,这是真正的忏悔,忏悔实在就是后不再造,儒家所讲的不二过,就是这个意思。过失只有一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8:00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