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79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安士居士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10-6 20: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转自学佛网:http://www.xuefo.net/nr/article13/130044.html)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
[清]周安士居士述

《阴骘文广义》原序
  《易》言:“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书》言:“作善,降之百祥。”左氏言:“祸福无门,惟人所召。”故知福善祸淫,乃宇宙中必然之理。三教宗旨,无异同也〖犹言互不矛盾〗。儒者闻因果之说,出于释氏,遂以惠迪从逆,吉凶影响之事,尽归佛门。谓人死无复有后世,善恶不皆有报。而无忌惮者,遂乐得为小人矣。文昌帝君,现圣贤身而为说法,著《阴骘文》,以训士子。发端即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明乎人生必有后世,未尝断灭也。继之以“如我存心,天必锡〖锡,同赐〗福。”明乎善恶必有征应,纤毫不爽也。迨其篇终,直曰:“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尤见救世苦心,真诚切挚。非皆吾儒所当奉以周旋,罔敢陨越者乎?玉峰周子,纵观三教之书,折衷百家之论,为之句诠字释,缕析条分。而又推广其未尽之旨,发所未闻,扫尽迂腐之庸谈,大破管窥之陋说。滔滔十万余言,号为《阴骘文广义》。萧子颂僖读而快之,惜其剞劂〖剞(jī)劂(jué),雕板刻书〗未半,即捐赀领袖〖赀,同“资”。领袖,意为发起〗。又得顾子受祺、金子尧封、罗子允枚,协力襄赞,于是清河昆仲,踵而成之。工既竣,周子索序于余。余读讫叹曰:君可谓垂训以格人非,敝邑诸公可称捐赀以成人美,善与善遇,相得益彰。但愿见者闻者,身体力行,更相化导。罔俾元皇宝训〖罔俾,勿使。元皇,即文昌帝君〗,徒托空言。则相与有成者,又不独在二三君子矣,跂予望之〖跂(qǐ)望,形容盼望心切。跂,踮起脚尖。予,我〗。娄东唐孙华撰。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
  于是训于人曰: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救蚁中状元之选,埋蛇享宰相之荣。欲广福田,须凭心地。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利物利人,修善修福。正直代天行化,慈祥为国救民。忠主孝亲,敬兄信友。或奉真朝斗,或拜佛念经。报答四恩,广行三教。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矜孤恤寡,敬老怜贫。措衣食周道路之饥寒,施棺椁(guǒ)免尸骸之暴露。家富提携亲戚,岁饥赈济邻朋。斗称须要公平,不可轻出重入。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印造经文,创修寺院。舍药材以拯疾苦,施茶水以解渴烦。或买物而放生,或持斋而戒杀。举步常看虫蚁,禁火莫烧山林。点夜灯以照人行,造河船以济人渡。勿登山而网禽鸟,勿临水而毒鱼虾。勿宰耕牛,勿弃字纸。勿谋人之财产,勿妒人之技能。勿淫人之妻女,勿唆人之争讼。勿坏人之名利,勿破人之婚姻。勿因私仇,使人兄弟不和。勿因小利,使人父子不睦。勿倚权势而辱善良,勿恃富豪而欺穷困。善人则亲近之,助德行于身心。恶人则远避之,杜灾殃于眉睫。常须隐恶扬善,不可口是心非。剪碍道之荆榛,除当途之瓦石。修数百年崎岖之路,造千万人来往之桥。垂训以格人非,捐赀以成人美。作事须循天理,出言要顺人心。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近报则在自己,远报则在儿孙。百福骈(pián)臻,千祥云集,岂不从阴骘中得来者哉!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目次

  上卷(自首句至“上格苍穹”皆帝君实事,出《文昌化书》)
  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天赐兴儒 补衮和衷 惇睦亲族 初闻佛理 情动入胎 不愧孝友 殛罚淫神 降嗣赤帝 邛池化龙 遇佛得度 幽明交理 流矢集体 隶掌桂籍 当来证果 附问答五则)
  未尝虐民酷吏(酷虐改行)
  救人之难(奇冤立判 除暴佑良)
  济人之急(贫富富贫)
  悯人之孤(慰友重泉)
  容人之过(举不避仇)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清河善政 雪山大仙)
  人能如我存心(心不在内 心不在外 心不在中间 心非有在有不在 心含太虚)
  天必锡汝以福(欲界六天 色界十八天 无色界四天 附问答二则)
  于是训于人曰(人种从光音天来 人禀四大而生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人有十时 人面如地形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人须知十二因缘法 人寿有古延今促之异 人身有古大今小之殊 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人死有六验)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慎刑诸图 决狱平恕 辨雪冤狱 三子皆贵 不逮妇女 执法无后)
  窦氏济人,高折五枝之桂(鬻田济人 免死得元 蠲租得第 逆旨害民)
  救蚁中状元之选(救蚁延龄 蚁王报德)
  埋蛇享宰相之荣(方便行杀 毙蛇抵命)
  欲广福田,须凭心地(三福田图 八福田图 世间七事不齐图 十恶所感正报余报图 二十七种业报图 有果无用 有用无果 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逸而得富 贫而能施 富而不施 施多福少 施少福多 同忧异果 异寿同果 为恶善终 为善恶终 身乐心不乐 心乐身不乐 大施小福 小施大福 吾遇顺境正当修福 吾遇逆境亦能植福 他人作善我能受福 他人作恶我亦受福 五里铜盆 一月布施 指上植福 身小声宏 十粒除贫)
  行时时之方便,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42 | 只看该作者
而跖偏寿矣。君子枉自为君子,小人乐得为小人,何以成其为造物?唯有前世后世以为销算,而后善有所劝,恶有所惩。上帝不受混帐之名,孔子可免无稽之谤。大矣哉!一十七世之说也。
  虚无寂灭之学,非吾儒所痛恨乎?既已恨之,不可身自蹈之。今之述佛理以劝世者,必曰:“作善得福,作恶得祸;明有因果,幽有鬼神;已往者是前生,未来者为后世。”步步据实。试问“虚无”二字,如何可加?而谤佛者,则以地狱天堂为荒诞,前世后世为渺茫,谓此身来无消息,去无踪影。静言思之,恰中虚无二字之病。学佛者之言曰:“肉躯虽有败坏,真性原无生死。”而谤佛者辄云无有前生,无复后世。夫曰舍一身复受一身,则是虽寂而不寂,虽灭而不灭也。若其舍一身不复受一身,则是一寂而长寂,一灭而永灭矣。平心自揣,试问“寂灭”二字,毕竟谁当受之?嗟乎!身若侏儒,而反讥防风氏〖防风氏,大禹时代的巨人〗为短小,亦已过矣。
  以刀杀人,不过斩人肉躯。若言无有后世,直是断人慧命。斩肉躯者,害止一生。断慧命者,杀及世世。故知劝人改恶修善,犹是第二层工夫。先须辨明既有今世,必有来生,方是根本切要语。
  无后世之语,出之凶恶小人,人皆轻而忽之,譬诸投鸩毒于臭食之中,啖者自少,故其为害浅。若出之正人君子,人必尊而信之,譬若置砒霜于膏粱之内,食者必多,故其为害深。苟能侃侃凿凿,唯以救世为心,不作以顺为正之妾妇,则其阴功大矣。
  吾辈一为书生,即有书生习气。闻三世轮回,无论不信,即信,亦不肯出诸口。今悟一十七世之说,出自帝君宝训,可明目张胆告人矣。何则?向惟不知有后世,所以屈指将来,光阴无几。今悟肉躯虽死,真性不亡,可知当身寿算,原来地久天长。是能易短命为长年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知有前生,故见天帝天仙,帝王卿相,不觉自顾渺小。今知六道轮回,互为高下,则夫豪贵之途,宿生何者不历?是能等贫贱于富贵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昧于宿因,故每逢失意,不免怨尤。今悟荣枯得失,皆宿业所招,则虽横逆相加,亦可安然忍受。是能消忿怒为和平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达祸福,所以无恶不为。今知行善始足庇身,损人适以害己,则暗室屋漏之中,自存战兢惕厉之想。是能化贪残为良善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向惟不信因果,故见善人得祸,恶人得福,便谓天道难凭。今能参观前世后世,则知福善祸淫,本是毫发无爽。是能转愚痴为智慧者,此一十七世之说也。识得此言真意味,何劳读尽五车书。
  下附征事(二十二则,俱出《文昌化书》)

  天赐兴儒
  帝君曰:予方游人间,至会稽山阴。见一隐者(即圣父),年五十许,焚香叩天祈嗣。时仲春丙夜,天文焕烂,张宿昭然在上,而隐者适姓张,予于是生焉。然予乡剪发文身,习为夷俗。予既成童,心甚不乐。乃寻冠履,自习礼文(儒服儒冠,自此而始)。内外莫不以予为异。及其久也,从予者十有七八。一日有耆(qí)旧谒予父,口诵唐虞大训数篇(即成王《顾命》所陈者),曰:“中国有使人传此。”予好之,就彼习焉,随口记授无遗。于是愿学者,从而习之,皆以予为师焉。
[按]孔子之生也,以圣母祷之于尼山。帝君之生也,以圣父祈之于苍昊。诞生皆不凡矣。然孔子振木铎于周之衰,而显示微言于万世。帝君扬文教于周之盛,而阴操黜陟〖黜(chù)陟(zhì),科举功名的罢免与提升〗于千秋。岂非为道不同,同归于治者哉!

  补衮(gǔn)和衷
  帝君曰:予在周成王时,姓张,名善勋。成王置予于言路。时虽盛明,而忧君忧国,未尝少懈。方王少时,听政于周公,后常怀不平。予恐左右得乘间也,每以君臣始终、祸福几微为戒。而谏草屡焚,人无见者。故公之东征,虽四国流言,召公不悦,而卒能保全者,予亦少有力焉。
  [按]张氏本黄帝后裔。帝君降生,在周武王乙巳岁。其后示现,每多姓张。世传二月初三日为圣诞者,止据帝君生于晋武帝太康八年之一世也。若论帝君多生以来,则自元旦以至除夕,何日而非圣诞耶?

  惇(dūn)睦亲族
  帝君曰:予在京周十年,久违桑梓。一日见周公《鸱(chī)鸮(xiāo)诗》,恻然有感,因告老乞骸。既归里,见族人多贫,遂兴义庄。困乏者,周急之;疾病者,疗治之;男女长成者,婚嫁之;子弟俊秀者,教养之。闻风者翕然相效,义庄滋广。
  [按]时帝君以岐黄之术济人,经理义庄皆帝君之子也。

  初闻佛理
  帝君曰:予在朝时,闻方外之言曰:“西方之国(是天竺国,非极乐国),有大圣人(是释迦牟尼佛,非阿弥陀佛),不言而自化,无为而自理。以慈悲为主,以方便为门,以斋戒为常,以寂灭为乐。视死生如朝暮,等恩仇如梦觉,无忧喜悲愤之情。盖知浮生不久,而求无生者也。”予尝慕之。及辞荣归,道逢隐者,行歌于市,深契于衷。予乃下车拜恳。行歌子仰天而叹,指予以心印,授予以正诀,曰:“此西方圣人归寂法也,子能念而习之,可度生死,证无量寿。若得到于彼岸,则可成正觉。如中道而废,犹不失为神仙。”予受教后,尘缘既毕,百虑俱灰。时值仲秋,会集亲朋,留颂而逝(颂载《化书》)。
  [按]或疑佛教自汉明帝时方传东土,帝君当日,何自而闻方外之言?然历观记载,乃知西周之时,此间已有佛法。周昭王二十六年四月初八,为释迦如来降诞之辰,其时但见日有重轮,五色祥光,入贯太微,遍照四方,宫殿震动,河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筮之,得“乾”之九五,曰:“此西方圣人降诞之相,却后千年,教法来此。”王命镌石记之,置南郊祠前(出《周书异记》及《金汤编》)。至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穆王造中天台以居之(出《列子》)。故山西五台山及终南山、苍颉造书台(在秦地都城南二十里)、檀台山(在唐时玉华宫南)数处,皆有穆王所造佛寺古迹。而《列子·仲尼篇》亦引孔子之言曰:“吾闻西方有大圣人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
3#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4 | 只看该作者
而诉其冤。阍人不纳〖阍(hūn),守门〗,卢至大呼曰:“吾欲进贡!吾欲进贡!”王呼之来前。卢至将献绢,两腋忽自夹紧,乃尽平生力拔之,方能出诸肘间。帝释忽令此绢,化成束草。卢至大惭。王笑曰:“吾不须绢,有冤可速道之。”卢至含泪以诉。王敕两卢至,及妻子,同来讯对。见其声音相貌,无不相同。令两卢脱臂验痣,莫辨。又令两卢至各坐一处,密书生平至隐秘事,而字迹毫不可辨。王叹曰:“凡夫肉眼,如此易惑,吾当往问释迦如来。”于是载两卢至,同至祇洹。佛遂呼化卢至,帝释于是忽复天帝形。王见帝释,投身下拜,因遣真卢至归。卢至曰:“吾即归家,财物已散。”帝释曰:“汝肯布施,库藏当无恙也。”卢至怒曰:“吾但信佛,不信帝释。”世尊曰:“汝但归家,帝释之言不谬。”卢至归,视库藏毫无所损,大喜过望,由是渐行惠施,无复鄙吝之态。

“悯人之孤”
  [发明]痛哉!天下有茕茕无告,如孤儿弱息者乎。往昔父母无恙时,亦曾恩勤顾复,爱若掌珠;亦曾捧负提携,恐其不寿。谁料中道丧殂,骨肉捐弃。此固九泉之下,所痛恨于无如何者也。嗟乎!人唯推己及人之念,最为平恕耳。假令吾之子女,零丁孤苦,忽有仁人君子,扶持而卵翼之,吾之感恩为何如者?或有凶暴恶人,凌虐而耻辱之,吾之饮恨又何如者?故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少失父母,固为孤矣。推而论之,外无叔伯,内鲜兄弟,皆孤也。门衰祚〖祚(zuò),福〗薄,晚有儿息,皆孤也。又或宦游服贾,寄迹他乡,亦孤也。甚至道高毁来,德修谤兴,亦孤也。孤之途既广,悯之端亦多。举帝君一则,可充其类。
  下附征事(一则)

  慰友重泉
  帝君曰:师氏〖古官名〗韦仲将,与予为同事,相知且久。死后无子,唯女五人,茕无依怙。予为备礼而嫁三人。其二幼者,寄膳于司谏高之量家,后纳为然明、楙阳之妇。
  [按]孤儿失所,犹可言也。孤女失所,尤当悯也。韦氏何幸,而获此良友!
  然明、楙阳,帝君二子也。后生于西晋,为谢东山之子。而唐相张九龄,宋相张齐贤、司马光,皆其后身也。

“容人之过”
  [发明]孔子曰:“攻其恶,无攻人之恶。”又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圣贤千言万语,无非欲人自求其过耳。自求其过,则时时反己,无暇责人矣。
  人有有心之过,有无心之过。无心之过易恕,有心之过难容。然学者有志容人,偏要从彼有心处容起。有心者尚容,况无心乎?
  事到必无可容处,而强欲容之,诚难事也,然而不可不强也。强之法奈何?一曰谅彼无知。天下大抵庸人多耳,奈何欲以圣贤责之,是不智原在吾也。二曰怜彼寿短。人在世间,无异白驹驰隙,过一日则少一日,如囚趋市,步步近死,奈何于此种人而不生怜悯?三曰是吾药石。过之所在,自己不知,今见不贤,方能内省,是吾师矣,敢与较量?常作是想,则能容矣。是故未容之先,心常躁。既容之后,气自平。心躁,则荆棘满前,即虫蚁亦足碍路。气平,则城府不设,虽吴越皆可同舟。又不能容人,则必与之相角,求其无过,而彼过愈多。苟能容人,则将使之自惭,不求无过,而彼过自少。故曰:见人不是,诸恶之门;见己不是,诸善之门。
  下附征事(一则)

  举不避仇
  帝君曰:先人之死(为周厉王所窜),盖出于南风成之谮(zèn),朝士悉知。终天之恨,予未之忘。后风成死,其子温叔,才而且贤。韦师氏尝谓予曰:“风成之子,好学无厌,语言可法,当今贵游子弟中未有。天道难知,不意风成有子如此。”予时虽有不共戴天之隙,而闻其善行,心常慕悦。予既升大夫,保氏缺人,遂荐而举之,卒善其职。
  [按]鲧虽殛死,禹则嗣兴。管、蔡为戮,周公右王〖右,辅佐〗。帝君不以父故,而使国家失良佐,贤士屈下僚,可谓善用其孝矣。
  余读《礼记》,则有曰:“父之仇,不与共戴天。”继读内典,则有曰:“一切怨仇,皆不得报。”两说似乎相反,而实各有至理也。吾儒据现在论,若不报父仇则忘亲矣,此不共之心,所以为孝也。佛知过去未来事,见宿世父母,其数无量。与父母为仇者,其数无量。即父母中自相为仇者,其数亦无量。不与共戴天,安能一一相报?又况今日多一仇杀,徒累父母增一怨对。所以觑(qù)破幻缘,隐忍不报,亦所以为孝也。且如武王伐纣,太公负戟从征,伯夷叩马强谏,两人岂不水火。然孟子曰:“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未尝轻置优劣。儒释异同之际,处处作如是观,则愈读佛书,而儒理愈精矣。帝君欲人广行三教,正以此也。

“广行阴骘,上格苍穹”
  [发明]上文“未尝虐民”五句,皆帝君所行之阴骘也。不胜枚举,故以“广行”二字概之。
  “阴骘”,《洪范》蔡注训“默定”,而于此句不切合,似当作“阴德”解。
  “苍穹”,天也,“苍”言其色,“穹”言其高。若据日天子身衣宫殿而言,则所谓“苍”者,当是青琉璃色。据忉利天之形量言,则所谓“穹”者,实去地八万四千由旬。
  下附征事(二则)

  清河善政
  帝君曰:予既离恶道(遇佛之后),受形于赵国,为张禹之子,名勋。长为清河令,宽明自任,人不忍欺。待吏如僚友,视民如家人。吏有失谬者,正定之;驰慢者,勉励之;鲁莽者,教诲之;诡诈者,诘难之;争财贿者,以义平之;争礼法者,以情谕之;为贼者,使偿其赀;伤人者,使庭拜其敌;初情可悯者,犹宥之;本心可恕者,犹出之。必词穷心尽而后付之于法。若夫失出之罚,容恶之谤,予所不辞。为政五年,而雨旸以时,蝗疫不作,小民之祷颂兴焉。
  [按]汉世良吏多矣,有如帝君之视民如伤、慈祥恻怛者乎?乃考之史鉴,但见曲诋张禹,而后人之善政无闻。然则史鉴,果可尽信乎哉?

  雪山大仙
  帝君曰:予在幽王朝,既以谏诤获罪(时王以帝君谏诤,赐药酒而殁),魂无所归,哭于宫闱三日。王以为妖,命庭氏望声射之。余乃长辞王国,一意西方,历岷峨,背井络,登飞越岭,遥望西极一山,高广百余里,
4#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9 | 只看该作者
必不究心天上天下之事乎?朝菌虽不知晦朔,蟪蛄虽不知春秋,而晦朔与春秋,究何尝废哉。然则三界内,实有二十八天。何得不自附于濂溪、康节之末,觅伊川其人者,而与之语哉?

  天名

  欲界六天
  自大地水轮之下,至他化自在天,皆名欲界,以其犹有情欲也。自下至上,共有六天:一四王天(四大天王分领四大部洲,去地四万二千由旬,宫殿齐于日月)、二忉利天(梵语忉利,此言三十三。中间为帝释所居,八方各有四大臣辅之,合成其数,故名。非自下至上之三十三也。去地八万四千由旬)、三夜摩天(此天以上,为仙家所不知,故道书无此名色)、四兜率天、五化乐天、六他化自在天。六天每过一劫,皆有火灾坏之。其间寿命长短,及宫殿城邑,身衣轻重等,详载《藏经》,兹不繁举。
  [按]帝君所谓“天必锡汝以福”者,谁锡之?即忉利天王锡之也。儒家称为皇皇上帝。道家或称玉帝,或称玉皇大天尊。佛家或称三十三天王,或称帝释,或称释提桓因。其实一上帝也,威权统摄四大天王。

  色界十八天
  由欲界而上,有色界焉,以其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欲也。自下至上,共十八天:一梵众天、二梵辅天、三大梵天(此三天,名为初禅,每过一劫,亦有火灾坏之)、四少光天、五无量光天、六光音天(此三天,名为二禅,每过七劫,则有水灾坏之)、七少净天、八无量净天、九遍净天(此三天,名为三禅,每过六十四劫,则有风灾坏之)、十福生天、十一福爱天、十二广果天、十三无想天(此四天,至下色究竟天,共九天,通名四禅,为三灾所不及)、十四无烦天、十五无热天、十六善见天、十七善现天、十八色究竟天(此五天,又名五不还天)。此十八天,皆修梵行,及禅定福乐,但其间大小深浅不同耳。
  [按]色究竟天之上,有摩醯(xī)首罗,威权至尊,为娑婆世界之主。统摄万亿他化天、万亿化乐天、万亿兜率天、万亿夜摩天、万亿忉利天、万亿四王天、万亿日天子、万亿月天子。为欲界诸天所不得闻名,不得见形者也。

  无色界四天
  由色界而上,复有四天:一空无边天、二识无边天、三无所有天、四非想非非想天。以其但有定果色,而无业果色,故通号之为无色界。
  [按]此三界之极顶也。非想非非想天,寿至八万四千大劫。然皆不了妙觉明心,故天福一尽,复入轮回。以佛眼观之,总为未出世之凡夫也。
  道家所谓三界,乃上中下界也,与此不同。

  问:天者,至尊无对之名。总谓之天,可矣,安得有种种名色?
  答:人亦号万物之灵,岂得总谓之人,竟无贤愚贵贱乎?经云:具五戒者生人中,修十善者生天上。然五戒十善,各有浅深大小之别。故在人道者,其福不齐。在天道者,其福亦不齐也。
  问:二十八天,何天为凡,何天为圣?
  答:二天唯凡夫住,五天唯圣人住,其余二十一天,则凡圣同居矣。二唯凡住者,一是初禅大梵天王,二是四禅中无想天人。何以故?盖以大梵天王,不知六道众生,皆因自己业力轮转。但自恃高贵,谓唯我能生一切天地人物,遂起邪见。又无想天中,唯是外道修无想定,以生其中,受五百劫无心之报,自谓涅槃,受报毕已,必起邪见,来生地狱。五唯圣住者,从广果天以上,无烦、无热等五净居天,唯是阿那含三果圣人所住也。自余二十一天,凡圣同居者,例此可悉。

“于是训于人曰”
  [发明]“于是”二字,若承“未尝虐民”句来,则训有止恶之意,为下“诸恶莫作”张本。若承“救人之难”六句来,则训有劝善之意,为下“众善奉行”张本。
  帝君所以谆谆垂训者,夫固以吾辈为人也。而果无愧于人乎?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辞让之心,非人也。以是言人,人亦难矣!万物皆备,人何其尊。可帝可王,人何其贵。来无分文,去又空手,人何其贫。美味入喉,俄成粪秽,人何其贱。一一皆从胎中住过,人何其卑。啖尽水陆群生,人何其酷。外面饰以绫罗,中间满腹矢溺,人何其伪。各各私一妻室,被其驱遣而甘心,人何其奴。漫指藏身之处以为家,人何其小。日里皇皇仁义,夜来无丑不作,人何其羞。今日不保来朝,人何其脆。阎王一呼即去,人何其懦。《阿毗昙论》云:人字有八义。《楼炭正法经》云:阎浮提人,种类差别,合有六千四百种。然则人字,岂易识哉!

  人说

  人种从光音天来
  《起世因本经》云:劫初以来,一切人类,皆从光音天降,乘空而行,不由母腹。迨食粳米之后,因有筋脉骨髓,成男女之相,淫欲从此生焉。
  [按]人为色界天之种,故塑天神之像,皆如人类。

  人禀四大而生
  世间不过地、水、火、风四种,人则禀其气而成形焉。骨肉,地也;涕泪痰涎,水也;暖气,火也;运动,风也。
  [按]就五行论,则多金、木而少风。然地可该金、木。而少风,则不能运动矣。纵以五脏配五行,而五脏外之躯壳,似反少着落。故五行之说,不如四大之颠扑不破。

  人为四生六道之一
  四生者,胎、卵、湿、化也。人类则皆胎生焉。六道者,天、人、修罗、地狱、鬼、畜也。人道则居其次焉。
  [按]人非必定胎生,偶因业缘而胎生。亦非必定为人,偶因业缘而为人耳。所谓李四张三,堕地权时名姓;天宫地府,浮生瞬息家乡也。

  人有十时
  《法苑珠林》云:人有十时,一者膜时、二者泡时、三者疱时、四者肉团时、五者肢时、六者婴孩时、七者童子时、八者少年时、九者壮盛时、十者衰老时。
  [按]前五,以处胎时言。后五,以出胎后言。

  人面如地形
  《起世因本经》云:南阎浮提,大七千由旬,北阔南狭,故此方人面,还似地形。
  [按]北俱卢洲地形方,故人面亦方。东胜神洲地形圆,故人面亦圆。西牛货洲形如半月,故其人面隆而脑后削。推而论之,鸟栖于木,故羽似木形。兽行于草,故毛如草状(此亦格物之学)。

  人有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也。六尘者,色、声、香、味、触、法也。以眼观色,以耳听声,根尘相对,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07 | 只看该作者
卿相之尊,劳不坐乘。今者甫膺一命,便藐视知交,而皂隶牧圉,有乘轩执盖者矣。非风俗骄慢之验何?
  古者高僧见天子不名,诏书必称师。唐太宗叙三藏圣教,极意钦崇。玄奘法师示寂,高宗告左右曰:“朕失国宝矣!”辍朝五日(见《高僧传》)。中宗景龙二年,敕高安令崔思亮,迎僧伽大师至京。帝及百僚,皆称弟子(出《金汤编》及《统纪》)。高宗显庆元年,敕天下僧尼,有犯国法者,以僧律治之,不得与民同科(出《唐书》)。宋真宗朝,诏天下避志公禅师之讳,止称宝公(见《志公禅师后行状》,系张南轩父忠献公所撰)。宋之太祖、太宗、真、仁、高、孝,皆兴隆大法,有时驾临佛宇,有时问法禁中,为林间盛事。今则士流倨傲,多有见佛像不参,遇高僧不礼者矣。非佛法凋废之验何?
  孔颜立教,止贵躬行,不尚口舌,厚于自治,薄于责人。孟子距辟杨墨,出于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巴豆,良医偶一用之,非日日必需之物。今则白衣小子,止拾几句谤佛常谈,便自谓程朱复出。黄口儿童,但有一种夸大习气,辄主张道学门庭矣。非真儒稀少之验何?
  即此数者,余可例推。

  人死有六验
  欲知死后生处,但观终时暖处。若从下先冷,暖气归顶上者,乃果位中人,必出生死。归眉间额上者,生天道。归心上者,生人道。若从上先冷,暖气归腹者,生鬼道。归膝上者,生畜生道。归足底者,生地狱道。
  [按]人之宿世,或从天上来,或从人中来,或从异类中来,或从修罗、饿鬼、地狱中来。但察其相貌身形,语言动静,亦可了了皆知。兹因文繁,不及详载。

“昔于公治狱,大兴驷马之门”
  [发明]于公六句,乃帝君偶举四则因果,为“欲广福田”二语张本。济人、救蚁,是顺种福田。治狱、埋蛇,是逆种福田。
  治狱,恶事也,而反兴驷马之门,何哉?盖于公之官守,是治狱之官守。而于公之心地,非治狱之心地也。驷马之门,亦兴于心地耳。
  人命关天,狱词最重,略失检点,悔之无及。吾辈不幸而职司其事,便当刻刻小心,临深履薄。恍若天地鬼神,瞋目而视我。罪人之父母妻子,呼号而望我。不可立意深文,不可误听左右,不可逼打成招,不可潦草塞责,不可恃聪明而凭臆断,不可徇嘱托而用严刑,不可逢迎上官之意,不可但据下吏之文,不可因他端而迁怒,不可乘酒醉而作威。苟非罪当情真,不可动加鞭打。苟非人命大盗,不可轻系囹(líng)圄(yǔ)。严反坐之条,以惩诬告。杜株连之累,以安善良。人犯随到随审,不使今日守候,而复来朝。讼师随访随拿,勿令构斗两家,而复渔利。发其议和,所以释其罪。假以颜色,所以尽其词。清廉,美名也,当济之以宽厚。静镇,大度也,当辅之以精勤。效蒲鞭之德政,则竹板务取其轻,而毛节必削。〖蒲鞭,蒲草做的鞭子。《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睹牢狱之堪怜,则禁子务惩其恶,而饮食宜时,宁于必死之中求其生,勿于可生之处任其死。其老于我者,常作伯叔想。等于我者,常作兄弟想。幼于我者,常作子侄想。上思何以资祖考,下念何以荫儿孙。虽借此以度世可也,岂特兴驷马之门乎!

  慎刑图(拶夹收禁,更须慎之)

  ┌─┐ 年老───┐    
  │五│ 年幼───┤    
  │不│ 人既打过─┼─不该打
  │该│ 有病───┤    
  │打│ 废疾───┘    
  └─┘           

  ┌─┐
  │四│ 人急─┐    
  │勿│ 人忿─┼─勿就打
  │就│ 人醉─┤    
  │打│ 远来─┘    
  └─┘

  ┌─┐ 吾怒───┐    
  │五│ 吾醉───┤    
  │且│ 吾不能处分┼─且缓打
  │缓│ 吾疑───┤    
  │打│ 吾病───┘    
  └─┘           

  ┌─┐
  │四│ 生员──┐    
  │莫│ 出家人─┼─莫轻打(轻,言
  │轻│ 上司人─┤  忽略容易,勿
  │打│ 妇人──┘  误作轻重解。)
  └─┘

  ┌─┐         
  │三│ 已拶─┐    
  │莫│ 已夹─┼─莫又打
  │又│ 要枷─┘    
  │打│         
  └─┘         

  ┌─┐
  │三│  严寒酷暑─┐
  │怜│  令节佳辰─┼─怜不打
  │不│  人方伤心─┘
  │打│
  └─┘

  ┌─┐   ┌─重杖───┐  
  │四│ 禁─┼─佐贰非刑─┼─打
  │禁│   ├─捕役在家─┤  
  │打│   └─伤命处──┘  
  └─┘             

  ┌─┐
  │三│ 尊长为卑幼─────┐
  │应│           │
  │打│ 百姓为衙役─────┼─而打
  │不│           │
  │打│ 工役铺行为私用之物─┘
  └─┘

  下附征事(五则)

  决狱平恕(《唐书》)
  唐贞观元年,青州有谋反者,逮捕满狱,诏薛仁师覆按之。仁师至,悉去枷杻,与饮食汤沐,止坐其魁首者数人。孙伏伽疑其平反过多,仁师曰:“凡治狱,当以仁恕为本。岂可自图免罪,知其冤而不救耶?如有忤上意,纵以身徇之,亦所愿也。”后敕使问,乃知平反者果枉。
  [按]司寇龚芝麓疏云:“从来失出之罪,原轻于失入〖失出,量刑过于宽缓。失入,量刑过于严酷。《尚书·大禹谟》:“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意为与其杀害无辜,宁肯失刑不咎。其言为古代圣贤治国的一项基本准则〗。今承问各官〖负责审讯的官员〗,引律未协,拟罪稍轻,即行参处〖遭弹劾〗。于是问官但顾自己之功名,不顾他人之性命,宁从重拟。而自安之道,在人之死矣。如承问各官,果系徇情枉法,其参处宜也。若止是拟罪稍轻,及平反欠当,宜概免参罚。庶刑官无瞻顾之忧,而狱情可几明允。”仁哉先生,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13 | 只看该作者
犹之但能呼日,而不知其即为太阳也。
  信因果者,其心常畏,畏则不敢为恶。不信因果者,其心常荡,荡则无所忌惮。一人畏而行一善,万人即增万善。一人荡而造一恶,万人即增万恶。故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大乱之道也。

  福田心地图

  ┌─┐ 报恩田──父母师长和尚─┐
  │三│             │
  │种│ 功德田──佛菩萨贤圣僧─┼ 之类
  │福│             │
  │田│ 贫穷田──饥饿困厄人畜─┘
  └─┘

  ┌─┐ 佛──┐      ┌─广置义井
  │二│ 法──┤  方便──┼─建造桥梁
  │种│ 僧──┤      └─平治险路
  │八│ 父母─┼──敬田──┬─孝养父母
  │福│ 师僧─┘      └─恭敬三宝
  │田│ 贫穷─┐      ┌─给事病人
  └─┘ 疾病─┼──悲田──┼─救济贫穷
      畜生─┘      └─设无遮会

      寿短──愿他身死,杀害众生,建造淫祠 ┬─┐
  ┌─┐ 寿长──怜悯一切,戒杀放生,宁静惜福 ┘ │
  │世│ 多病──恼害众生,不恤病苦 ┬──────┤
  │间│ 少病──礼拜三宝,惠施医药 ┘      │
  │七│ 丑陋──瞋恚斗诤,遮佛光明,笑人丑陋 ┬─┤
  │事│ 端正──忍辱柔和,修造佛像,以食施人 ┘ │
  │不│ 无威德──他物生妒,不能修福 ┬─────┼ 故
  │齐│ 有威德──不怀嫉妒,诚信不欺 ┘     │
  │皆│ 卑贱──骄己凌人,负他财物,薄视僧尼 ┬─┤
  │由│ 尊贵──信奉三宝,力行善事,处己谦和 ┘ │
  │心│ 贫穷──悭吝不施,常行窃盗 ┬──────┤
  │造│ 富饶──性喜惠施,不负他财 ┘      │
  └─┘ 恶智──亲近恶人,赞扬恶法,吝法不说 ┬─┘
      善智──修习智慧,亲近沙门,受持正法 ┘



                    ┌───多病
                    ├───短命
                ┌─杀─┘┌──贫穷
                ├─盗──┴──共财不得自在
  ┌─┐           ├─淫──┬──妻不贞良
  │十│           │    └──得不随意眷属
  │恶├────┐ 身三恶业─┘    ┌──多被诽谤
  │所│十恶正报│           ├──为他所欺
  │感│即是三途│      ┌─妄言─┘┌─言无人受
  │正│若生在人│ 口四恶业─┼─绮语──┴─语不明了
  │报│中则如下│      ├─两舌──┬─眷属乖离
  │余│文所感二│      └─恶骂─┐└─亲族弊恶
  │报│种轻报耳│ 意三恶业─┐    ├──常闻恶声
  │图├────┘      │    └──言多诤讼
  └─┘           ├─贪───┬─心不知足
                ├─瞋──┐└─所求阙绝
                └─痴─┐├──人求长短
                    │└──被他恼害
                    ├───生邪见家
                    └───其心谄曲

  二十七种善恶果报
   ̄ ̄ ̄ ̄ ̄ ̄ ̄ ̄
     ┌ 豪贵 ┐   ┌ 礼事三宝 ┐
     │ 大富 │   │ 布施   │
     │ 长寿 │   │ 持戒   │
     │ 端正 │   │ 忍辱   │(八善)
     │ 勤修 │   │ 精进   ├─┐
     │ 明达 │   │ 智慧   │ │
     │ 声清 │   │ 歌咏三宝 │ │
  为人─┤ 洁净 ├─从─┤ 慈心 ──┘ ├ 中来
     │ 不净 │   │ 猪 ─┐   │
     │ 悭贪 │   │ 狗  │   │
     │ 狠戾 │   │ 羊  │   │
     │ 轻躁 │   │ 猕猴 ├───┘
     │ 腥臭 │   │ 鱼鳖 │  (七恶)
     │ 含毒 │   │ 蛇  │
     └ 无慈 ┘   └ 虎狼 ┘

     ┌─颛愚──不教他────┐
     ├─喑痖──谤毁人    │
     ├─下使──负债不还   │
     ├─丑黑──遮佛光明   │(十一恶)
     ├─生獐鹿中──惊怖人  │
  为人─┼─生在龙中──喜调戏  ├─ 故
     ├─身生恶疮──鞭挞众生 │
     ├─人见欢喜──见人欢喜 │(一善)
     ├─常遭县官──笼系众生 │
     ├─短小──轻蔑人    │
     ├─丑陋──喜瞋恚    │
     └─无知──不学问────┘

  福田心地说

  有果无用
  锦绣满箱,而所穿不过布素。金银满柜,而适口仅免糟糠。可以安闲矣,必欲劳筋疲骨。可以快乐矣,但见终日愁眉。此有福而不能受用也。由于宿生布施之时,不能发至诚心、欢喜心耳。否则或因人之劝,而勉强一施耳。不然,或既施之后,旋生悔心耳。意本《弥勒所问经》。

  有用无果
  荜门圭窦之人,而常居人之华堂大厦。疏食菜羹之子,而辄啖人之海错山珍。此有受用,而非其福也。由于宿生,自己不能布施,但知劝人作福耳。否则或见人布施,为之欢喜赞叹耳。

  先富后贫
  《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以是因缘,先富后贫。

  先贫后富
  复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生在人间,先贫后富。

  劳而致富
  富有富之因,劳亦有劳之因。如经言斋僧者,必得大富,此定理也。若使请僧到家,使僧奔走往来而后就食,则后世虽享大富,必以劳苦得之。

  逸而得富
  若其送食至庵院,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18 | 只看该作者
福田从手而广。赞叹劝勉,福田从口而广。奔走效力,福田从足而广。自顾吾之耳目手足,无不可作福者。大矣哉!佛法之利人也。凡夫岂有此智慧乎?

  身小声宏(《贤愚因缘经》)
  波斯匿王,引兵过祇洹,闻一比丘诵经,其音甚妙。稽首白佛,愿得相见,施十万钱。佛言:“当先与钱,然后可见。王若先见,决不施钱。”王遂施之。见此比丘,形极丑恶,倍复短小,果生悔心。问佛因缘。佛言:“迦叶佛涅槃后,尔时有王,起一塔庙。四臣督工,其一懈怠,国王责之。臣遂愤曰:‘此塔太大,何时当成?’由此怨言,五百世中,形极短小。工既成后,随施一宝铃于塔,故五百世音声极妙。”
  [按]六根所造之因,善恶迭用,故其所受之果,苦乐互沾。昔有人宿海上山内,见一人光焰非常,面貌端正,以天乐自娱,独其口似猪口。问其故,乃宿生修福之人,止因坐犯口过,常言秽亵语耳。吁,可畏哉!

  十粒除贫(《法苑珠林》)
  隋终南山释普安,圣僧也,所至辐辏〖辐(fú)辏(còu),车轮的辐条纷纷向其中心集聚,形容备受众人拥戴〗,竞欲设斋。一日至大万村,有田遗生者,家徒壁立,四女衣不蔽形。长女名华严,年已二十,自顾毫无他物,止有粗布二尺。痛念赤贫,无由作福,仰屋而悲。偶见梁上孔隙中,有乱禾一团,取下视之,得黄粟十粒,磨去粃糠,并前粗布,拟欲施僧。而又自顾无衣,不能出门,乃于黑夜,匍匐而往,以布遥掷僧房,而以十粒粟亲手放饭桶内。默祝云:“吾以前世悭贪,乃受苦报。今于佛前,求哀忏悔,以此微物,供养众僧。若吾贫穷业报,从今已尽,愿甑〖甑(zèng),古时蒸食炊器〗中所炊之饭,皆变黄色。”乃掩泪而返。明晨见甑中所炊五石米饭,其色尽黄,既而察知其故,众共嗟叹。于是好义者,各以财物济之,而是女遂出家学道。
  [按]虽尺布粒粟耳,而在田氏女,则为竭尽施矣。宿生之业,安得不从此而亦竭耶?

“行时时之方便,作种种之阴功”
  [发明]下文逐事劝勉,此乃撮总提纲。皆培植心地事,时时、种种,拆开不得;方便、阴功,亦拆开不得。
  方便之行,而欲时时无间。阴功之作,而欲种种无遗。以世情言之,必不可得之数也。若通以佛法,竟绝无难事。视其力之所能,则勇往为之。力所不能,唯有先发宏愿,俟之他生后世而已。

  论发愿

  世间善愿
  若在朝廷,愿君恩周海宇。若在草野,愿人永享太平。见人父子,愿其慈孝。见人兄弟,愿其友恭。自得饮食,愿天下之饥者皆饱满。自得衣裳,愿天下之寒者皆温燠〖燠(yù),暖〗。越历市廛(chán),愿在在家盈户足。经行阡陌,愿年年雨顺风调。见人渡江河,愿其无风波之患。见人越险阻,愿其无蛇虎之伤。遇贫穷,愿其富厚。闻疾苦,愿其康强。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如是念念不绝,何难以四海为一家,合万物为一体乎。
  [按]此特世间之善愿耳。何则?以其唯知有一生,而不知有多生也。但患今世力之不及,而不知他生后世,有愿必遂也。且其所愿,止在人道,而不能及天仙、地狱、鬼、畜也。不仅如是,纵令所愿事事如意,六道皆蒙其惠,亦不过人天小果,未能拔去一切生死之根也。是故大智慧人,不可不发出世宏愿。

  出世宏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按]此菩萨四宏誓愿也,每句中包无量妙义。人能体会四语,使行住坐卧中念念不绝,是亦菩萨而已矣。
  经云:修行不发菩提心,譬如耕田不下种。纵刻刻发世间善愿,经于恒沙劫,不如暂时一发菩提心也。

  附证

  三童发愿(《阿阇世经》)
  过去无央数劫前,有佛出世,号一切度如来。时有豪贵家三小儿,各以一珠供佛。一儿曰:“吾欲如佛右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佛左面比丘。”一儿曰:“吾欲如中央之佛。”佛言:“发愿如佛者,即吾身是。发愿如左比丘者,即舍利弗是。发愿如右比丘者,即目连是。”

  号同古佛(《涅槃经》)
  世尊于无量无边恒河沙劫前,闻古释迦文佛说《涅槃经》。自卖其身,遍求香华,用以供佛,因得闻《涅槃经》中一偈。乃发愿云:“愿我来世成佛,亦同此号。”是故今日如来,亦号释迦文。

  发愿先度(《金刚经解》)
  世尊又于无数劫前,作忍辱仙人,在山中坐。遇国王出猎,问兽何往。仙人自念:“若实告,则害兽。不实告,则妄语。”沉吟未对。国王怒,斫去一臂。又问,如初。复斫去一臂。因发愿云:“异时我成佛,当先度之,勿使世人效彼为恶。”后释迦成道,首度憍陈如比丘,即当时国王也。

  四十八愿(《大阿弥陀经》)
  阿弥陀佛,于那由他劫前,为法藏比丘,发四十八种大愿。谓我若成佛时,当得清净宝刹,妙丽庄严。十方众生,有愿生吾国,称我名号者,临命终时,吾当遣化佛菩萨迎之,使彼莲华化生,得不退转。是故今人若能一心念佛,无不往生极乐国者。

  有愿易度(《经律异相》)
  佛世有一聚落,恣行邪见,不从佛教。乃遣目连往,则倾心向化。佛言:“此辈与目连有缘。往劫目连为樵夫,见山中无数聚蜂,飞来欲螫。因戒曰:‘汝等皆有佛性,莫兴毒害,吾若成道,当度汝等。’由是蜂皆散去。今日此处人,即当日之聚蜂也。因发度彼之念,故今世一往即化。”

  发心即胜二乘(《智度论》)
  有一六通罗汉,随一沙弥于后,负衣钵囊。沙弥心中自念云:“吾当勤求佛果。”罗汉即取衣钵囊自负,使其前行。少顷,沙弥又念:“佛道久远难成,不如求声闻果,早自解脱。”罗汉复以囊置其肩上,令其在, 后。如是再三。沙弥曰:“和尚老悖,何故使吾忽后忽前?”罗汉曰:“吾非老悖。汝前发心求佛,是菩萨中人,位在吾上,自当负囊随汝。汝又忽慕声闻,无复度人之念,位在吾下,自当负囊随我。”沙弥大惊,遂坚意勤求佛果。
  [按]《优婆塞戒经》云:若有人发菩提心,诸天皆大惊喜,以为吾今已得天人之师。夫但言发心,则未尝修证可知,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24 | 只看该作者
依四门坐。时四天王,将世间善恶奏闻帝释。若世人受持五戒、八戒,及恭敬父母、沙门、师长,布施修福者多,帝释遂喜,以为将来生天者多,阿修罗少。否则愁忧不乐。故于每月六斋、十斋日,遣飞天神将,巡游世间,广察善恶。
  [按]世俗谓玉帝有时降临者,此谬也。天人视下界,污秽异常,离地百由旬外,则臭而难近。所巡察者,特有福鬼神耳。然赏善罚恶,自无纤毫之谬。至于夜摩、兜率以上,其天转贵,并不理世间之俗务矣。

“慈祥为国救民”
  [发明]民者,国之本,本固而后国安,是救民,即所以爱国,爱国即所以忠君也。上句概训世人,此句独戒有位者。
  世人皆称官府为老爷,何也?盖声声唤醒其为民父母也。父母唯其疾之忧。赋役繁重,民之疾也。盗贼滋多,民之疾也。水旱不时,民之疾也。豪强炙剥,巧吏作奸,民之疾也。有一疾,即有一救之之法。必须尽吾之心,竭吾之力,而后上不负君亲,下不负百姓,中不负所学也。则非先使心地慈祥,不可也。
  下附征事(二则)

  设法救民(《皇明通纪》)
  明宣宗朝,南直隶巡抚周文襄公忱,爱民如子,理财无出其右。初下车〖下车,指官吏到任〗,即问民疾苦,深以苏、松赋重为忧。乃于大有之年,用官钞籴米,储积以备赈济。宣德八年冬,奏“济农仓法”,命下。遂与苏州太守况钟、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协谋力行。苏州得米三十万石,并松、常二州,分贮于各县。其明年,江南旱,苏、松饥民凡三百余万,尽发犹不足。忱复思广为之备。先是各府秋粮当输者,粮长里胥,多厚取于民,而不即输官,逃负者累岁。忱乃于水次置场,择人总收发运,细民径自送官,不入里胥手,所费已减三分之一。又三府当运粮一百万石,贮南京仓,以给北京军职月俸,解送等费,每石约费六斗。忱与钟等谋曰:“彼能南京受俸,独不可于此受乎?若此处给之,既免劳民,且省费六十万石。以入济农仓,农无患矣。”钟等称善。于是请于朝而行之。而苏州一府,已得米四十万石,又加以平籴所储,凡六十余万石。忱曰:“不独济农,凡运输有欠失者,亦于此给借赔纳,秋成如数还官。若民夫修筑圩岸,开浚河道,竟计口以给之。”朝廷皆从其议。明年,江南又大旱,令诸郡大发济农仓赈之。由是田无禾,而民不知饥,前后活人百余万。正统元年,忱别定“南畿官田斗则”,苏州一府,遂减秋粮八十余万石,他州有差。苏、松三百年来,屈指泽及于民之多者,必以公为第一。而公自视欿然〖欿(kǎn)然,谦和之态〗,和易近物,好施出于天性。方外衲子,有所建造,必向公募缘,公从无一拒,或有出于望外者。然公之财用益丰。江南依为福星者,二十余年,民生其间,何其幸也!

  帝君示敕
  太仓黄建安,讳立德,见苏、松困于浮赋,日廑忧思〖廑,同“勤”〗。每晨兴礼佛,必叩天祷告,求豁两郡浮粮。又具呈当事〖当事,即指当政者〗,不遗余力。人皆笑之。庚寅秋病,入冬渐剧。至十一月晦,已水不沾唇者数日。其夜五鼓,忽梦帝君传至丹陛,谕曰:“汝数久当告终,因志切减粮,延尔寿算。”遂口授一诰敕,凡三次传诵,而后记忆。开目惊视,方知身在床褥,而精神忽觉健旺,旧病顿若捐除,乃急起盥手,挑灯磨墨。时家中为送建安之亡妹节母出殡,独留一老妪守门,忽见经月卧病之家主,端坐灯前书写,不胜错愕。天明后,其表弟郭雉先,同孔尔忠,来问疾,见之,亦复大骇。遂乘肩舆,往乡送殡,与宾朋酬酢,奔走街衢,毫无倦容,饮食亦忽然如旧。相知者无不以为美谈。时建安已七十有七,乃谢绝世事,长斋学佛。又数年,无疾而逝。
  [按]读帝君诰敕,其略云:“咨尔立德,藐焉茕独,泡影颓龄。发心为三百年积困思苏,矢愿普亿**穷檐乐利。奚啻蜉蝣之撼泰华,精卫之塞溟沧。虽然,九仞一篑,进由吾往。天地之道,至诚无息。圣贤之功,有进无退。庶几黾勉,无怠初心。”观此,则知浮粮一事,原在人为,如人上山,各自努力。

“忠主”
  [发明]“忠”字,从心,则非貌为恭敬可知。故捍灾御患,忠也。陈善闭邪,亦忠也。奔走后先,忠也。以人事君,亦忠也。若夫君可亦可,君否亦否。民有疾苦,而不上闻。君有恩膏,而不下降。以催科为奉法,以刻核为精明〖刻,苛刻〗。此正孟子所谓“吾君不能”者也〖吾君不能,即认为君主不能为善〗,乌乎忠?主,不独君也,凡吏之于官府,奴之于家长,皆是也。姑录义仆二人,聊为志感。
  下附征事(二则)

  鞠躬尽瘁(田叔禾《阿寄传》)
  明淳安徐氏,兄弟析产〖分家〗,伯一马,仲一牛,季寡妇,得一阿寄,寄年五十余矣。〖古时兄弟排行次第为伯、仲、叔、季,长兄为伯,其次为仲,最小为季。〗寡妇泣曰:“马可乘,牛可耕,老仆徒费吾菜羹。”寄曰:“主谓吾不若牛马耶?”乃为画策营生。寡妇悉簪珥,得十二金。寄入山贩漆,期年而三其息。又二十年,致产数万金。为主母嫁三女。又延师教两郎君,皆娶名家女,赍聘〖所出聘资〗累千金,又援例入太学。见徐氏之族,虽幼必拜,生平未尝睇视主母〖睇(dì),斜着眼看〗,女使虽小,未尝并立。及病,且死,尽出其巨细帐目,以奉主母。曰:“两郎君可世守之,老奴牛马之报尽矣。”视其私居,无寸丝粒粟,一妻一子,衣特蔽体而已。
  [按]如此存心,如此循分,如此谋画,虽大贤何以加之。乃竟得之村鄙小民,异矣!

  主为画像(《功过格》)
  顺治初年,青阳吴六房之仆吴毛,持戒修善,念佛不绝。值左氏兵渡江,举家避出,独吴代主守宅,被贼七枪而死。其弟来看,又复醒曰:“我有宿业,当受猪身七次,因斋戒力,以七枪散怨,从此径往西方矣。”后其主恍惚见彼,前后幢幡,曲躬告曰:“吾吴毛也,缘到天界,偶过此。”言讫不见。主为画其像,而敬礼焉。
  [按]以七枪易七猪,所谓重报轻受也,结其前案也。以念佛而往生,所谓转凡入圣也,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31 | 只看该作者
甚至画七猪之形于斗母下,亵亦甚矣。
  真人、斗母,宿生皆从尊敬三宝、修行十善而来,故能享飞行宫殿,照临下土。乃今之奉道者,往往反谤佛法,安在其能奉真朝斗也?
  汉魏以前,称佛为天尊,称僧为道士,称道士为祭酒。自北魏寇谦之,窃天尊与道士之号。而后佛不称天尊,比丘不称道士。其后祭酒之名,沿为大司成矣。
  下附征事(二则)

  七星救焚(《劝惩集》)
  常熟奚浦钱氏,聚族而居。有小四房者,素奉斗,姑媳孀居。正德丙寅,其房旁失火,延烧三昼夜。恍惚见朱衣者七人,于檐前举袖一麾,火光随灭。四面皆成灰烬。
  [按]《普门品》云:“设入大火,火不能烧。”即此可信。

  礼斗免盗(凌子正述)
  句容严近山,康熙初年,客荆襄,遇道人教以礼斗,严遂笃信奉行,精诚三载。一日在江边行,已昏黑,遇大盗。严惧,乃持斗母心咒,未几,若有黑云笼罩其船。严遂得脱,而余舟皆被其害。
  [按]有谓斗母即观音大士,此谬也。菩萨虽随类化身,然皆韬光不露。若既明识其为观音,而又列玉皇之下,颠倒甚已。或云乃摩利支天,未知是否。
  下载附录(二则)

  道藏源流
  道家无所谓藏也,唯有《道德五千言》为真耳。尝考《元都目录》,皆后人妄取《艺文志》书名,矫注八百八十四卷,名之为《道藏》也。至于历朝伪撰者,又不一而足。略言之,如前汉王裦(bāo),造《洞元经》。后汉张陵,造《灵宝经》及《章醮(jiào)》等书四十卷。吴时葛孝先,造《上清经》。晋道士王浮,造《三皇经》。齐道士陈显明,造《六十四真步虚品经》。梁陶宏景,造《太清经》。后周武时,有华州道士张宾,诏授本州刺史,长安道士张子顺,选得开府,扶风进士马翼,雍州别驾李通等四人,于天和五年,在故城内守真寺,抄览佛经,造道家伪经一千余卷(装潢者,乃万年县人索皎)。隋大业末年,有五通观道士辅惠祥,私改《涅槃经》为《长安经》,为尚书卫文升所奏,敕令戮于金光门外。麟德元年,西京道士郭行真、东明观道士李荣、会圣观道士田仁惠等,又将从前伪撰经,重加修改,私取佛经添换在内,故有三界、六道、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三十七助道品、大小法门,及优婆塞、优婆夷等语。此正孔子所谓“‘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者也〖意为天子祭礼中的诗颂,不应该用于大夫之家〗。不然,道家极其分量,不过为天为仙而止,安得有菩萨修行之法耶?

  道藏摘语
  《道藏法轮经》云:“天尊诫敕道士云:若见佛图,思念无量,当愿一切,普入法门。”
  《太上清净经》云:“若见沙门,当愿一切,明解法度,得道如佛。”
  《老子升元经》云:“道士设斋供,若比丘、比丘尼来,当推为上座。”
  《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佛。”
  《灵宝消魔安志经》云:“道以斋为先,勤行当作佛(今改为勤行登金阙)。”
  《上品大戒经》云:“施佛塔庙,得千倍报;布施沙门,得百倍报。”
  《老子大权菩萨经》云:“老子是迦叶菩萨,化游震旦。”
  [按]旧时祭醮,皆有鹿脯、清酒,今并改为干枣、香水。

“或拜佛念经”
  [发明]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自心中人人有觉,则自心中人人有佛矣。若云泥塑木雕,方名为佛,则是愚夫愚妇之佛也。若云降祸降福,斯名为佛,是又唐宋诸儒之佛矣。愚夫愚妇终日言佛,而佛实未尝敬;唐宋诸儒终日谤佛,而佛实未尝毁者,以其皆不知有佛也。
  佛为三界大师,即诸天、诸仙,梵王、帝释,犹当恭敬礼拜,而况具缚凡夫乎?
  礼一佛,即当观想礼无数佛。礼现在佛,即当观想礼过去、未来佛。要使十方三世微尘数如来前,一一皆有我身修供养,方为善拜佛者。
  诸佛经典,与世间之善书不同。一则但知谋及身家,一则直欲救人慧命。一则止能谈议现在,一则直欲福利多生。世间若无佛经,则天上天下,皆如长夜。所以《胜天王经》云:若法师所行之处,善男子、善女人,宜刺血洒地,令尘不起,如是供养,未足为多也。
  念经能解其义,复能如说修行,固为上也。若不能解其义,但存敬慕之心,亦得无量福报。譬之儿童服药,虽未谙其方,却能除病。
  下附佛法渊源

  阿难结集(《法苑珠林》)
  世尊入涅槃后,将结四十九年所说法,人天大集,阿难升高座,披如来衣。大梵天王持七宝盖,覆阿难上;天帝释进七宝案,至阿难前;罗睺阿修罗王执七宝香炉,在阿难前;他化天王进七宝几;魔王波旬持七宝拂,授与阿难,仍与帝释夹侍左右;四大天王侍高座四脚。结集既成,阿阇世王写得五本,梵王写三本,帝释写七本,娑竭罗龙王写八万本。皆以金银七宝印,印之。
  [按]佛言:此阎浮洲,三十二国(阎浮提共有十六大国,五百中国,十万小国),是诸众生,并有大根,可流行遗教。东弗婆提二百六十国,西瞿耶尼一百三十国,亦可并行遗教。自余天下,众生薄福,不堪闻教(指北俱卢洲)。

  此土闻经(《汉法本内传》)
  汉明帝遣蔡愔(yīn)、秦景、王遵等十八人,至天竺国,得梵僧摩腾、竺法兰,及佛经、图像还。帝问:“法王出世,何以教不及此?”腾曰:“天竺,乃大千世界之中,诸佛出世,皆在于此。余处略偏,佛故不出。然百千年后,皆有圣人传教往化。”时帝大悦。永平十四年正月朔旦,五岳诸山道士褚善信等六百九十人上表,请与梵僧较试优劣。帝敕尚书令宋庠,于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马寺。南门设立三坛。道士将道经三百六十九卷,置于西坛;二十七家诸子书二百三十五卷,置于中坛;奠食百神,置于东坛。明帝设行殿,在寺门道西,置佛舍利及经。道士皆以荻(dí)火绕坛,临经涕泣曰:“人主信邪,道风衰替。敢延经义在坛,以火验其真伪。”便放火烧经,并成灰烬。种种咒术,皆不能验。道士相顾失色。太傅张衍曰:“卿今既无一验,宜从佛剃发矣。”褚善信等,惭不能答。佛之舍利,放五色光,上空如盖,覆日映众,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37 | 只看该作者
骨暴霜露,能收取归葬乎?”遂往霍山,拾白骨聚一处,昼夜诵经,忏父杀业。且祝曰:“群骨之中,有动转者,即父遗骸也。”一心持诵,目不暂舍。数日间,有髑(dú)髅从骨聚中跃出,摇曳良久。丕擗踊抱持〖擗(pǐ)踊,捶胸顿足〗,赍归见母。是夜,母梦夫归,明晨骨至。后应诏入京,名播朝野。
  [按]孝有二:有世间孝,有出世间孝。师盖兼而有之矣。若夫道纪,荷亲而讲演;法云,居丧而毁瘠;鉴宗,医父病而两股皆刳(kū);智聚,丁母忧而三年泣血。如斯之类,罄竹难书。倘谓辞亲出家,父母遂可不必奉养,岂识孝名为戒之义乎?

  酬恩护法(《金汤编》)
  宋吕蒙正,字圣功,太宗时举进士第一,累官参知政事,封许国公。方公之微也,尝寄迹僧寮,得安意书史。后执政十年,郊祀俸给皆不请。帝问其故,对以私恩未报。诘之,以实对。帝曰:“僧中有若人耶!”赐紫袍以旌之。所得恩俸,悉与寺僧,以酬宿德。公于晨兴礼佛,必祝曰:“不信佛者,莫生吾家。愿子孙世世食禄,护持三宝。”后从子夷简,封申国公,每遇元日,拜家庙后,即叩礼广慧禅师。申公之子公著,亦封申国公,于天衣禅师亦如之。左丞好问,于圆照禅师,亦如之。左丞之子用中,于佛照禅师亦如之。世世贵显奉佛,果符公愿。
  [按]经言:“诸佛之恩,过于父母。”夫父母之恩,至深重也,反谓佛恩过之,何哉?盖父母之恩,止于一世。诸佛之恩,尽未来劫。父母之恩,但养色身。诸佛之恩,济人慧命。又父母训诲,不过导以名利,若或误用,反能造业。诸佛菩萨,能示以究竟法门,苟从其教,疾出轮回。父母若遇逆子,便发瞋恨。诸佛菩萨,虽遇谤佛谤法之人,悲悯无已。不特此也,父母爱其子,原望养生送死。至诸佛菩萨,毫无希望,虽度尽众生,初无能度之想。故世间第一负恩之事,无如谤佛。吕公不愿此种来为子孙,识亦卓矣!

“广行三教”
  [发明]三教圣人,皆具救世之念,但门庭施设不同耳。儒用入世之事,佛行出世之法,道则似乎出世,而实未尝出世者也。孔颜虽圣,然欲藉以却鬼驱妖,则迂。佛道虽尊,然欲用以开科取士,则诞。此三教所以有不得不分之势也。
  人非一途可化,故圣教必分为三。譬如三大良医,一精内科,一精外科,一精幼科,术虽不同,而其去病则一也。若三人共习一业,所救必不能广。故曰: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余阅贵州《铜仁府志》,知向来本名“铜人”,因其地有铜人山,故名。后改“人”为“仁”,而地与山,俱更其旧。山在巨浸中,其下皆水。曾有一年大旱,见山下尽空,但有三大铜人,头顶此山,岿然直立。而三人,恰是三教服式。窃思此山,乃开辟时物,尚无三教名色,而铜像又非人力所铸。始知三教门庭,本天造地设,合下当有。况帝君德位,超乎人类之上,岂不知孔颜大道,已如日月经天,而必欲牵合释、道,以之训饬(chì)士子乎?又考南阎浮提,名虽一洲,其中国土甚多。每一国土,各有圣贤持世立教,如孔子、老子者,不计其数,但各国姓名不同耳。至于书法,亦有六十四种。今儒者所读,不过举业之书,此外所见,能有几何?所以三藏十二部之文,龙宫秘笈之语,不唯不见,见之反加排斥,以为苟不如此,便不似儒道。不特宣之于口,并著之于书,无不曲肆诋毁,一片意必固我之私,习成党同伐异之套。至考其旦昼所为,幽独所念,无非争名逐利,欺世害人。甚至夤缘奔走,赌博、樗(chū)蒲,无所不至。凡吾儒正心诚意之学,济世安民之道,全然不讲。但损儒门之望,何增学术之光?帝君示以广行三教,可作午夜之钟矣。
  人能学孔子,释迦必喜。人能学释迦,孔子亦必喜。若必欲从我教而善,则悦。不从吾教而善,即不悦。则是奴投主、兵投将之法而已,岂三教圣人乎?
  “广行”二字,以心言,不以迹言。人能修仁慕义,即是行儒道。不必青衿墨绶,而后为士也。人能见性明心,即是行佛道。不必圆顶方袍,而后为僧也。
  拘儒闻“广”字,必嫌学问之杂。不知杂亦有辨,如天理而杂以人欲,王道而杂以霸术,米粟而杂以糠粃,此决不可杂者也。至于三教所言,皆有益身心之务。太山不辞土壤,故能成其大。沧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奈何亦患其杂耶?一家之中,有食有衣,有财有宝,有仆婢田园,可谓杂极矣,然苟不如此,其家必不能富。若论腹中所食,则为饭为糜,为羹为炙,为醯(xī)醢(hǎi)盐梅,亦可谓杂极矣,然苟不如此,其人必不能肥。何独于三教而疑之?

  论广行之益

  助扬王化
  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不过赏、罚二端。明刑弼教,儒术之所以当广行也。然赏罚所能及者,不过千百中之一耳。若欲究其幽独之所为,念虑之所动,则虽家设一孔子,户置一皋陶〖皋陶,舜的大臣,掌管刑法狱讼〗,而有所不能。故世人畏王法,恒不如畏天谴,盖王法可逃,而天谴不可逃也。能广行释、道二教,使因果之说,昌明于世,则世人方寸之间,自然有所畏惮。比之孔子作《春秋》,其功不在下矣。
  [按]刘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尝言:‘《六经》本在济俗。若求性灵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来,王导、周顗(yǐ)、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归依。夫百家之乡,一人持五戒,则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则十人行善。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后儒以佛为讳,徒欲藉“君子、小人”四字,以佐赏罚之所不及。吾见其术之疏矣!

  培植真儒
  吾辈有志学孔孟,当学其大本领处。如学无常师、吾道一贯、无意必固我,是孔子之大本领也。发明克复忠恕之理,是颜、曾之大本领也。仲尼之学,专务治己,故曰“默而识之”,“夫我不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垂训不一。孟子之时,虽有杨、墨,孟子辞而辟之,是犹揖让之变为征诛,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40 | 只看该作者
非可人人效颦也。无如后人于仲尼躬行之道,畏难苟安。一闻能距杨、墨,即是圣人之徒,便踊跃鼓掌,舍难趋易。反恨当今之世,无杨、墨可辟,构求稍可牵合者,即以杨、墨例之,于是移其说于释、道。但从事于讲学,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则何如存圣贤大公之心,但尽其在我,无事党同伐异之为得也。
  [按]佛之五戒,仿佛儒之五常,但当交相赞,不当交相毁。世俗不察,闻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必反乎其说,而吾儒之仁于斯而丧。闻盗淫之戒出于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义于是而亡。闻妄言之禁出于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于此而灭。岂非欲卫道,而反害道耶?昔有学者,以佛教之害,问象山先生。先生曰:“试问害在何处?”今之害道者,正在此种闲言语。

  潜消祸乱
  茫茫宇宙,不无出类拔萃之英雄。用之于正,则为良、勃、平、何。用之于邪,则为莽、卓、懿、操。自制科一设,使彼垂髫(tiáo)之时,即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觉鬓斑齿落。而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之灰心者,多矣。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足动其心者,则以丛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死生如梦幻。以跋扈跳梁之材,为念佛参禅之用,而潜消夫祸乱之源者,又不知几千万万矣。岂曰区区小补乎!
  [按]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何惧乎?惧身后之恶名也。然此犹盛世之事也。若后世之乱贼,并不畏此虚名矣。岂惟乱贼,即号为识字者,亦毫不知有《春秋》矣。惟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嗟乎!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tè)豪强落胆。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为者,余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
  下附征事(一则)

  毁教现果(出《魏书》)
  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太武帝甚宠任之。而独不信佛,劝帝毁教灭僧。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崔颐、崔模,其弟也,深信三宝,见佛像,虽粪壤中必拜。浩笑而斥之。后浩以国书事,触怒太武,囚之槛车,送于城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溲溺其上,哀声嗷嗷,闻于道路。自古宰执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氏之族,无少长,皆弃市。惟模与颐,以志向不合,独得免焉。
  [按]太武灭法之后,有沙门昙始者,振锡诣阙。帝遣斩之,无伤。帝怒,抽佩刀自斩之,亦不伤。投之虎槛,虎皆怖伏。乃复以天师寇谦之,至其所,虎遂咆哮欲噬。帝始惊悟,延之殿上,再拜悔罪,许以复教(见《北山录》)。嗟乎!三教圣人,无非欲化人为善耳,岂愿各立门庭,絜(xié)长较短哉?秦始皇惑李斯之计,焚书坑儒,卒之身死沙邱,李斯赤族。汉之桓、灵,唐之昭、宣,惑于宦官嬖幸,尽诛天下名士,而助者杀身,主者亡国(俱见《资治通鉴》)。魏太武惑于崔浩,毁寺焚经,不四三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死(出《魏书》)。周武帝惑于卫元嵩而灭法,不四五年,元嵩贬死,武帝忽遇恶疾,遍体糜烂,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恶,所不忍言(出《周书》)。唐武宗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天下佛寺,不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武宗三十二而夭,身无继嗣(出《唐书》)。五季之君,莫贤于周世宗,然不知佛法,遂至毁像铸钱,故不六年,而社稷殒灭(出《通鉴》)。究竟秦废儒后,未及三十年而儒教复兴。汉唐禁锢后,未及数年而士林渐盛。魏废教后,七年而即复。周废教后,六年而即复。唐废教后,不一年而即复。岂非仰口唾天,反污其面乎!李斯、崔浩最为灭儒、灭释之首,故其受现报尤为惨酷。宋徽宗虽改天下寺院为道观,然未至灭法,故身虽被辱,而国祚复延。此皆前事之彰灼可考者。伏愿普天之下,皆仰体广行三教之意,儒者为儒,释者为释,道者为道,戮力同心,共襄治化,彼此无相诋毁。是则天下生灵之厚幸已!

  问:僧徒不耕不蚕,安受供养,但能耗费衣食耳,何所利益乎?
  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岂独僧人?向使此辈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能保衣食之必出于耕乎?况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仆,所费更倍于本人。岂若僧徒之一瓢一钵,到处家风乎?夫貂骚狐鼠,贵重之冠也。锦绣龙文,贵重之衣也。山珍海错,贵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谅皆不耕而食者也。试问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为爱妾之梳妆,不惜珠围翠绕。为梨园之服用,动需玉带金冠。或开赌博之场,而连宵彻夜。或结淫朋之党,而酌酒烹鲜。此种游手游食之辈,不胜车载斗量,奈何不此之务去,而独归咎于僧人乎?岂庸恶陋劣之徒,当任其锦衣玉食。而见性明心之士,反不许其疏水箪瓢乎?多见其党同伐异,方寸不平矣。
  问: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贫且盗乎?
  答:食粟者少,则粟不售而伤农。用器者少,则器不售而伤工。是农之所利,正赖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赖用器者之多也。且试问食粟用器之人,徒手需索乎?抑出钱贸易乎?若徒手需索,则食粟用器者,诚患其多矣。若出钱贸易,亦患其多,则富商大贾,日售千金之货者,其父母妻子从门隙中窥见,皆当啼哭。此乃迂儒不知世务之谈,何足挂齿。

“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
  [发明]“危”、“急”二字,所该甚广,与前“救人之难”二句同意,但前系帝君自言,此则帝君劝世也。“如”字有两义,一则直指所救济之事,一则极形欲救济之心。
  下附征事(四则)

  免难济厄(《法苑珠林》)
  晋太元中,京兆有张崇者,素奉佛法。苻坚既败,长安百姓有千余家,将南走归晋,为镇戍所获,欲尽杀男子而虏其女人。时崇亦已被缚,械其手足,埋下体于土中,明日将驰马射之,以为娱乐。崇自分必死,唯至心念观世音菩萨,夜半械忽自破,身从土中涌出,遂乘夜逃遁。然脚已痛甚,乃复称大士名,至心礼拜,以一石置前,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1:48 | 只看该作者
而不知反轻。称入,则注水银于尾,人见以为轻,而不知反重。是以富耳。”子心讶之而不敢言。父死,即将此称烧毁,烟中有物上升,如龙蛇状。未几,二子皆死。因叹天道无知,因果颠倒。一日梦至一所,有官府坐堂上,谕之曰:“汝父命合富耳,不系乎称。上帝正以其用心不公,故遣破、耗二星,以败汝家,家败之后,当继以火。今尔能盖父之愆,作事公平,故特将二星取回,将以贤子,光尔之后。但当力行善事,毋得怨尤。”觉而大悟,为善益坚。后果生二子,皆成进士。〖干蛊,指匡正父辈的过失,语出《周易·蛊卦》。〗
  [按]吉凶之理,相为倚伏,但非肉眼所能知耳,而果报则纤毫不爽也。昔姑苏尹某,工于刀笔,其门如市。后生一子,貌甚秀,颖悟绝伦。因自悔前非,不写状词。未几,子忽双瞽。尹大恚恨,复代人写。不一年,子目复明。于是遂谓天道无知,绝不信福善祸淫之理矣。其子名明廷,中顺治己丑进士。不数载,因赴任,中途遇乱兵,全家被害,无一存者。

“奴婢待之宽恕,岂宜备责苛求”
  [发明]君不见卖奴婢时,母子相别之情形乎?慈母肝肠寸裂,出于万不得已。于是挥涕而嘱之曰:“父母贫,累汝矣。勉之哉,善事家主。主若呼汝高声应,主若教汝侧耳听,同辈之中无争竞。汝身肌肤是我肉,当年珍爱如珠玉,不想今朝离别如此速,我若有钱定把儿身赎。从今且自爱,无或遭鞭扑。”叮咛犹未已,两下皆大哭。痛哉!此种情形也。念及于此,方矜恤之不暇,忍备责苛求乎?
  经言:一切世人,视其奴仆,当有五事:一者,先周知其饥渴寒暑,然后驱使。二者,有病当为疗治。三者,不得妄用鞭挞。当问虚实,然后责治,可恕者恕,不可恕者,训治之。四者,若有纤小私财,不得夺之。五者,给与物件,当用平等,勿得偏曲。
  天下至愚至苦者,奴婢也。惟其愚,故赋性健忘,七颠八倒。惟其苦,故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且其出言粗率,往往唐突主人,而又自以为是,纷纷强辩不已。凡此皆自取鞭扑之道也。然以如是之人,而必欲备责苛求,则主人亦欠聪明,亦少度量矣。惟愿仁人长者,宽之恕之,常作自己之儿女想。当笞挞者,且加呵责。当呵责者,且作劝勉。则自己之精神不费,奴仆之肢体不伤。不特享现在之令名,且可作将来之家法矣。
  下附征事(四则)

  死无奴婢(《法苑珠林》)
  北齐仕人梁某,家甚富,将死,告妻子曰:“吾生平所爱奴马,必以为殉。”及死,家人以囊盛土压奴杀之,马犹未杀。至第四日,奴忽苏曰:“死至冥府,在门外经一宿。明旦,见亡主枷锁而入,谓余曰:‘我谓死后得用奴婢,故遗言唤汝。不图今日各自受苦,全不相关,当白官放汝。’言毕而入。奴从屏外窥之,见官问守卫人曰:‘昨压脂多少?’对曰:‘八斗’。官曰:‘可押去,速压一石六斗来。’主被牵出,竟不能言。明日见主人有喜色。官曰:‘得脂乎?’对曰:‘不得。’官问故,对曰:‘彼家请僧礼诵,每闻经呗声,铁梁辄断,故不得耳。’主因白官放奴,且寄语家人曰:‘赖汝等追福,获免大苦,然犹未能尽脱,更为吾多造经像,庶可免也。自今以后,切莫杀生设祭,不惟不得食,徒然增罪苦。’”
  [按]身后之不得复认奴婢,犹罢官后之不得复用衙役。为其诵经,则能获福;为其杀生,则能致祸,理固然耳。

  小奴为祟(《感应篇图说》)
  洪州司马王简易,得腹疾,中有一块,随气上下。既绝复苏,谓其妻曰:“吾到冥司,为小奴所讼,因吾约束太过,以至陨命耳。今腹中块,即小奴也。查簿,尚有五年阳寿,故得放回。”妻曰:“小奴何敢如是?”简易曰:“世间有贵贱,冥府则一也。”越五年,果以块发而逝。
  [按]尊卑贵贱,犹之南北东西、夫妻父子,不过暂时名目,初非究竟称谓。东邻以吾为西,就东邻言耳,若西邻,则以为东矣。父以吾为子,就父观之耳,若子观,则以为父矣。黄泉路,既不闻绕膝儿孙,则鬼门关,岂尚有随身仆婢乎?

  难忍能忍(《劝惩集》)
  明司徒马森,父年四十,始得子,方五岁,眉目如画,爱之若宝。一日婢偶抱出门,失手跌伤左额而死。封翁见之,即呼婢奔窜,自抱死儿入。妇惊痛,撞封翁倒者数四。寻婢挞之,去矣。婢走匿母家,言其故,父母俱感泣,日夜祝天,愿公早生贵子。次年遂生森,左额赤痕宛然。〖古时因子孙贵显,其父、祖受到朝廷的封赠,称封翁。〗
  [按]婢媵之过,孰有大于杀其子者?宽婢之罪,孰有大于纵其去者?杀吾暮年所得之令子,而反纵其逃匿,使吾并失此婢。此种设心,其子纵不当为司徒,其父已代为植福矣。然则为子女鞭挞奴婢者,不适所以折其福寿乎?

  悍妇产蛇(先大人笔记)
  崇祯初,嘉定有耿卖面者,其妇素悍,凌虐女婢,甚为不堪。庚辰年春,怀妊将产,两日不下。有王姓收生妪,最能(此下原缺二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下浇风,独有太仓、昆山、嘉定、崇明、松江几处,有子孙军之说。一经投靠,便如叛逆之人没入功臣家为奴婢,永不出头。不唯世其为仆,且复例之以军,使其后人,永不得为良家子女,何其酷也!独不思为家主者,现受父母重恩,犹不能及身孝养。今为仆者,不过得此些须身价,直欲使其与天同休。岂不上干天地之和,幽触鬼神之怒乎?夫人虽有良贱,所生子女,一般珍惜。独到有名分之家,则其婚其嫁,总不自由。或女貌有姿色,而家主强逼之以通房。或主母有妒心,而牙妪逢迎之以远卖。致使抱愤抱惭,含冤莫诉,其存其没,家莫闻知。此有子女之惨也。设或家富无子,则一生苦撑财产,家主如同籍没,公然据为己有。甚至家人之女婿,略有赀蓄,便谓伊岳是我家奴,从此借端索诈,而世仆之祸,延及外姓矣。又不特此也,有世仆,即有冒认世仆者。目睹土豪势宦,窥见懦弱之民有产业田房,或艳妻艾女,即统仆驾船,如擒盗一般,劈空锁归,送官惩治。诬其叛主弑主,且出远年之伪契,以实之。由是吏徇嘱托,官通情面,见此题目甚大,遂谓名分攸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8:5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