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29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问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7 1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选摘自《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问辩(问答)》



莲池大师

  《疏钞》既出,有不惬者,致辞诘难。其可从者,忻然从之。不可从者,一一辩正。太无紧要,则置弗录。研几析理,不得不然。非曰尚争,是名法喜。

  问:念佛之心,无杂无间,即精进度。何故乃云“不退堕」耶?
   答:将谓精进乃能不退堕,非精进即是不退堕耶?辩此有二:一者,亦可即是不退。何以故?虽常言:精不杂、进不退。然此二字,总之成就「进」义,古云“精进度懈怠」是也。「进」与「退」对,故精进即不退。二者,此重念佛普摄诸度,不重训诂「精进」二字。况既云精进乃能不退,今念佛之人,永不退堕,则念佛即成精进,不必更求精进矣。如所问,乃是精进念佛,非念佛即精进。

  问:《华严》八地、圆教初住,皆无生忍。天台云:「圆教之机,一生有登十地者。」《华严》善财、《法华》龙女、禅宗诸祖,即其人也。何故雷同,皆难造入?
   答:八地始名真得无生,是华严宗语。据《华严》,则初地以去,尚未云真得,况初住耶?岂不是圣且难之?只叹其难得,不说定无人得也。彼一生十地者,谁敢抑之不令造入耶?又禅宗诸祖,大有差等,谈何容易。

  问:若以五法对三自性者,应以名相对依他,妄想对徧计。《楞伽》、《唯识》,皆如此说。今何不然?《楞伽》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生。」请观「生」之一字,此即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也。非谓名相即是妄想。乃是妄想之所生耳。如言舍利弗,鹙之所生。岂子即鹙耶?
   答:谓名相等三性错配,又谓名相为妄想所生,非名相即是妄想,而引《楞伽》之文以证。然《楞伽》乃云:「彼名及相,是妄想自性。」则名相属徧计。又分明下个「是」字,而无「生」字,魏译、唐译皆同,其分配与汝所说相反。我依古译直述,是金口所出,将非之耶?将无别得梵本,而欲更为一译耶?又言《楞伽》、《唯识》皆然。却是不曾见《楞伽》来,可骇也。且五法入三自性,本出自《楞伽》。贤首、清凉据《楞伽》判顿教,不据《唯识》也。今论顿教,正当用《楞伽》文,又不讲《唯识论》,不必杂入。嗟乎!三译文字,昭如日月。今是译人错耶?世尊错耶?吾不得而知之矣。记取当来问弥勒。

  问:引《大本》、《观经》证圆义,有多违妨。一者引他成己妨。他经圆意,不关此故。二者前后相违妨。今疏前后多云此经胜于《大本》及《十六观》,乃要中之要、妙中之妙故。三者分全混同妨。今疏判此为分圆,《妙宗》判彼为纯圆故。四者观念混同妨。此经持名,彼观佛故。五者繁约混同妨。此经至要,彼文烦故。故知不应引彼为此证也。
   答:初通引他成己妨。于中复二:一通《大本》。曰:二经一体,不名己他。良以《无量寿经》,五正译、一参会,其本有六,皆号《大本》。而今经乃名《小本》。是同为一经,但言有多寡耳,何得判为己他?如所引《大本》:「或以一宝严树,或以杂宝严树。」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七重行树」,实以四字摄纯严、互严之义也。又所引《大本》:「无量宝华,出无量宝光。」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其云“青黄赤白」,实以四种摄无量华、光之义也。故《疏钞》屡言经中具有此义,但文省耳,正谓此也。是知《大本》当引,固不待论。二通《观经》。曰:《观经》稍疏,亦非异体。良以于文或无,亦于义实有。如所引《观经》:佛既现六十万亿广大之身,而又现丈六小身。则今经虽无此文,而寿无量、光无量,即广大身故;「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即或现大身、或现小身故。例而推之,《观经》有凫、雁、鸳鸯,岂今经之极乐,只白鹤、孔雀等耶?《观经》有五百亿楼阁,岂今经之极乐,只七重楼阁耶?《观经》有观音、势至,岂今经之极乐,只弥陀一佛,而缺二侍耶?又反而论之,今经有七重栏楯,《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乐,只行树无栏楯耶?今经有菩萨众无量无边,《观经》无此语,岂彼之极乐,只观音、势至二菩萨耶?如是参合,故云文互见,而义必周也。则《大本》原同一体,《观经》亦复极亲。引以为证。非引《圆觉》证《法华》,引《华严》证《涅槃》之比也。
   二通前后相违妨。前言其同,后不曾言其异。只说尤为简约,故称要妙,以其简而该也。非对散而名要,对粗而名妙也。
   三通分全混同妨。此经虽曰分圆,正与《观经》之圆不异。何以故?《观经》对《华严》,亦分圆故。盖是同分别教一乘之圆也。此「别」字,非「藏通别圆」之「别」也。
   四通观念混同妨。汝盖以「念」字专属持名。然《观经》下品文云:「其人苦逼,不遑念佛。」岂非「观」即是「念」乎?今经亦说光明无量,行树、楼阁,种种庄严,岂非观境乎?又持名、观想,同出一心。一心观想,一心持名,皆得名为念佛也。
   五通繁约混同妨。上已详陈言有多寡,义无差殊,不劳更辩矣。
   噫!若入华藏玄门,则己他、前后,乃至繁简,相即相入,不可思议。故此经名「不可思议」。

  问:西竺之言,称「梵语」者,乃本乎光音天人之所传也。今言:「梵者,净也。对华而言,文质之谓。」盖不足以尽之。况彼梵音,岂有质而无文?此土华言,岂有文而无质?儒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释称「文随于义,义随于文」。若彼质此文,则互有阙。《辅行》云:「古来诤竞未生,西方之言,皆称『胡语』。后因道士伪造《化胡经》,方以葱岭之西为梵,葱岭之东为胡。」今若以「净」释「梵」而为质,岂可以「乱」而释「胡」,致使文、质俱丧也?
   答:疏中「文质」,略借此间语而为影喻。意以梵者清白之相,华者文彩之相。殊无大故,何必费辞?然古人既取华对梵,必有义也,不可忽也。又引「文质彬彬」,甚为不当。文、质必兼,何以商尚质,周尚文耶?二代何以称圣世耶?优波离之净戒,迦旃延之文饰,二尊者不彬彬耶?盖从其所重,固无妨也。又行之洁白者名「梵行」,音之古淡者名「梵音」,奚不可以「净」而释「梵」也?况以「净」释「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10:01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