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582|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李炳南教授论语讲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9 12: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论语讲记》 卷上 第一册
目录
  前言        一
  学而第一        一一
  为政第二        一〇〇
  八佾第三        一七二
  里仁第四        二四五
  公冶长第五        三二〇
  雍也第六        四二七
  述而第七        五二四
  泰伯第八        六四七
  子罕第九        七一九
  乡党第十        八一一

论语讲记卷上

前言声明
  自民国69年10月到72年12月,雪庐老人在「台中论语讲习班」讲授《论语》,共计讲完︱︱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宰我问三年之丧章止)等近17篇。
  雪公往生后,为了长期得以熏习雪公教范,不忘训诲,谨依数字师长的《论语》笔记,相互比对,略事整理,暂名“论语讲记”。
开学典礼讲话
  论语班酝酿了一、两个月,今天(六十九年十月三日)正式开学,借着这个机缘,把这门功课的重要性,跟诸位谈谈。
  我们这里,这几年来,一直是弘扬佛法,并且帮助社会教育的,现在为什么突然加上论语呢?因为近年来,佛法表面上好像是发展了,事实上却日渐凋零,学佛在人,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才是真正的内容,若是三藏经典还在,人心坏了,佛法便也没个成就。佛法是五乘说法,先人天小果,然后再声闻、缘觉、菩萨,人是根本,人坏了,佛法还有什么希望呢?这是佛法。
  再说国家,支持着国家的是政治,不是宗教,宗教只是增长国家繁荣的一部分,就像行政、司法、军事、财政等,只不过是里头的一科罢了。尤其是佛教,注重的是出世法了生死;而政治就得有教育、有惩罚,社会不论多么文明,还是有死刑;而佛法第一条件,不杀生,不但不杀人,一切动物都不杀,那么佛法治国杀不杀人呢?这个问题不是三言两句就讲得了的,这是世间法。
  宗教只是帮助政治,而不能干涉,不论办什么事,得弄清楚。那么我们就来谈政治,一些人误认为政治不好,不愿意学,这话错了。凡是国民,不办政治,也得受政治支配。然而凭良心说,那一个人受政治的支配?要真受支配,警察就很安闲了,现在他们忙得很,都在国民不守国法上,所以政治也很难讲了。
  佛法衰,政治困难,根本原因都在教育上,佛教徒要是都守戒律,佛法就兴隆了,国民要是都遵守政治,国家就整齐了,都是因为不遵守的缘故,不肯遵守就是教育不好。有人说,学校不是教育吗?现在跟从前不一样,从前是学孔子,孔子我们尊称他是圣人,万世师表,但他老人家却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和极了。中国文化从尧舜开始,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孔子,一根线接下来,孔子把上头这些圣人的学问,整个融会起来,一以贯之,叫他有一个条理。所以我们跟孔子学,就是学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就是学了全部圣人的学问,也就是人的学问。
  怎么是人的学问呢?中国讲天、地、人三才,天有它的道理,「天道敏时」,不能乱了四时;地有它的道理,「地道敏树」,生长植物,长养万物;人呢?也有他的道理,「人道敏政」,重要在政治上,人要学政治。「政者,正也」,也就是公公正正替大家办事,使得大家得到公安。现在却是「天下无道久矣」,人人学邪道,处处往自私自利上走,天下如何能不乱?
  天地之德好生,注重生养,人是天地的中心,就得办政治,让大家得安稳。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学说,就是教人政治的学问,论语就是政治学。并不是学了论语,叫大家去做官,而是你懂得了论语,做官做好官,当老百姓守法。但是这门功课早已脱节了,现在国家正提倡复兴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可靠吗?从汉一直到清朝,连入主中国的元、清等,也都抛弃了他本国的文化,而念中国书,穿中国衣服,说中国话,一律都是中国政治。就是附近的韩国、日本等,也都学中国文化,所以日本注解论语的著作很多。「人道敏政」,我们学了论语,第一要使自己成人。第二要遵守法律,当个好国民。第三若从政当选,要做个好公务员,把孔子的政治理想施展出来。
  班上的人虽然不多,只有二百人左右,可是都是自动来的,有心学好,周家八百年的天下,能人才十个而已,现在有二百人成了孔子的弟子,还不行吗?但是,希望诸位开了学,别一时高兴,后来渐渐冷下去、退下去,事实上,退下去并没有退了别人,只是退了自己。
  我们上论语,学了圣人,再学佛,就没有不成就的,因为佛法奠基在人天二道,圣人就是天道,学了中国文化,把人格站住,才算得了人天小果,这是第一步。然后第二步再入佛法,底子已打好,成就便非常地快。
  以上略谈这门功课的重要性,最后,希望同学们振奋起精神来,有进无退。

论语讲前介言(庚申之秋讲于论语讲习班)
  这件事必须看得特别,往后没有这个机会了。因为吾年岁大,无法重复讲第二次,而且后来也没有能像吾一般有这些好事。再者,要有像这么适中的地点不容易找。还有诸多难处,不方便再说。而且这个班经过政府备案,在今日之下很不容易,我们是因为在这里从事文教工作三十多年了。
  讲论语很难,现在中国文化是脱节的时候,有人说要打倒孔家店,其实孔家不开店,汉代以后二千余年各朝都有孔学,是国家开设的店,如何打倒?没学过论语,不知道个中的难处,讲的与学的都难,难在什么地方?
  十五年前讲论语,或许听得懂,今天讲论语,很多人便听不懂。从前中国文化还有余根,现今也连根也刨掉了。因为讲论语的当中,所听的言语,在各各经典中都具备的原故。譬如看佛经,看阿弥陀经本经似乎懂,若看《要解》与《讲义》却反而不懂,实在说是本经根本就看不懂,论语也是如此。汉朝以前,秦火一把烧尽,当时的论语没有注解,反而好,不受邪知邪见,只是看得吃力而已。到了东汉末年才有郑康成注,其次到三国的魏才有何晏的集解。汉儒本着训诂字句来讲解,其中的义理是何晏的意思,汉人不讲义理。有人以为汉人学问不够,这是胡说。到了唐代,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2:59 | 只看该作者
听别人一讲觉悟了。不学能觉悟吗?
  「而」,连上下,是介系词。
  「习」,如鸟数飞,母鸟教小鸟,不是仅仅一次,必须多次练习。「时习」,时时刻刻练习,才能学得会。
  学,又作「效」。效法,才能觉悟。有人说学为实字,学,学人也,学君子。又有人说,不是学君子人,而是学圣人。又说:乃学六艺。或者说:学读书,因为子路曾说:「何必读书,然后为学也。」(见先进篇)以上讲法都对。佛经中说:大开圆解,须讲七方面。
  虽然以上「学」的解释皆对,却只说一面。孔子云:举一隅,须三隅反。教一件只知一件就是书呆子,须圆解圆听。再者,圣人教人学习有五层级,起首为「博学之」,这还不行,还要会说「审问之」必开口问,对方有答,懂得问答就是闻,会问答比看三遍好。再来是「慎思之」须研究思惟,这也不够,研究的心得对与否,必须实验才知。实验前须「明辨之」分析明白,没有失误了。再「笃行之」,实际去办,否则仍是书呆子。所以学必须举一反三,具备这五层才可以。
  「时」有人指年龄,或指春夏,或指一日之时,这都对,但须融和,否则也是书呆子。
  「学」是两方面,学生求学,老师教学,所求、所教为了什么?有师有徒,教或学都真心,才会有用。「时习」学了之后永远不能放下,「活到老,学到老」孔子指坟墓告诉弟子说,像这些人死后,才可以不学。还没死就必须上学、练习,一放下就即完了。「学了须天天温习」温习才能熟,才能出新意思。今人肚子空空如也,一肚子草包,有什么新发明?「温故而知新」,温旧自有新发明,熟能生巧,像公输子能教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只要自己学熟了,自己就能生巧来。
  吾已九十多岁,为道卖命。下堂课教大家须把经文念熟,吾一本圣人之学教大家,念诵时,教大家一个办法,大家要「以道修身」。
「不亦说乎?」
  「说」音悦,「亦」也的意思。这章经文有三段,故云「亦」。学后一遍遍温习,自然有新意思,学习有心得,佛家叫法悦。喜悦在心里,不在表面。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二段「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同门曰朋。研究成功后,同门从远方来跟你研究,道行得出去了,不仅一人得好处,故乐,同乐也。有人说:「友」来而不乐吗?「学生」不教吗?有志一同的「友」想来学也行,好人、坏人想学都行。如互乡难与言,互乡的人很难讲话,都是怪脾气,有一位互乡童子来和孔子学讲道理,孔子也跟他说,其它弟子不高兴,孔子云「与其进也」,今日他能真心来求我,我就教他,「不保其往也」后来如何我不管。「不与其退也」以后变坏,那我也不赞同。以此可以证明孔子有教无类,不仅教同门而已。快乐在于道能弘扬出去,君子志在让大家得利益,有人来学就是乐事,孟子也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段「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人家不知道你有学问,道弘扬不出去,能不怨天,不尤人,那是天命如此,道该当弘不出去。愠,内怨的意思。不愠,心中不发牢骚,不怨恨。另一说法:老师教不会学生,不发脾气。书经说:「朴作教刑」,板子响,学问长,学生不会,老师生气,那是好事,所以吾不赞成此种说法。
  从前家有三声,很可贵:机声、哭声、书声。妇女织布声,男人读书声,又有婴儿哭声有后代了,所以可贵。
  以前吾读书首先必须钞写,为什么呢?因为读书有三到,口到、眼到、心到,若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学不好。口到可助熟记,所以诵念有三到,但是诵宜低声,不扰四邻。诵后手再钞一遍是手到,后来就不会写错字。

【一.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雪公讲义】
  (一)(按)愚于此段经文,惑于群言,数十年不解,近汇所研,妄有所采,以孙陈二氏之说,深得于心,再依各经之文,以作训言,略述拙见。
  此章似承学而所来,学者何,内明德格致诚正,外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而外为用,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是仁学,故处内心行外事,无不是仁,礼大学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此章教人孝弟,修身也。中庸云:「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此言修齐治平之学,皆依仁而兴起。
  其下四句,乃有子引孔子之言以实之。考证列后,君子务本,指修身也,本立道生,中庸篇云:「修身则道立」言其所学而有立,兼内与外见而知行也。孝弟为仁之本,说文:仁,为人与人加厚之义。中庸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是行仁以孝弟为本,以孝弟为大也。此章分明文承首章之学,而统论孔子之崇仁,故次列之。全章文从字顺,原始要终,非专言孝弟,更不独专尊有子也。
  (二)(按)此段经文,列于学而之次者,据史记及唐宋诸儒之说,均谓有若之言似夫子,曾立而师之,故成书者尊之。此以人而言也。又有云,古之明王,教民以孝弟为先,故次列之。此以事而言也。
  因上二说,引起诸多异议,有谓起句「其为人也孝弟」,结句谓「孝弟为仁之本」,终属未通。遂有多人各本考据,谓仁、人古通,仁当人解,于义为长。简举各说如后,而主仁者仍守不变。
  (三)(考证)陈善扪虱新语,王恕石渠意见,焦氏笔乘:「何比部语予…」,朱彬经传考证,刘氏正义,宋氏翔凤郑注辑本等,余难备举,皆引据以此处之「仁」当作人,宋儒本好更张,独此处仁字照旧未改,但程叔子谓性中有仁,何尝有孝弟来。谢显道谓孝弟非仁,陆子静直斥有子之言为支离。王伯安谓仁祇求于心,不必求诸父兄事物等说。未免门户纷争,几不似注经,而似辟经矣。
  (四)(按)仁人古同,典籍确有,然与此段经文,仍难圆融,何以不「其为人也孝弟」句,亦用仁字?一段文理,而用古今两字,
3#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3:04 | 只看该作者
但今人之说则不采。以孙陈二氏之说,深得于心,再依各经之文,以经解经,以孔、孟及其弟子所言,以作训解,略述拙见。
  吾主意采孙、陈,讲解采圣人之注。
  此章似乎是承着「学而」来的,似乎是接孔子「学而」章而来,「学而时习之」,所学的是什么?古人对「学」字也众说纷纭,有人说,学,效也,效法什么?有人说,效人,效六艺,各说不同。吾以为孔子之学有内有外。唐李翱是大家,讲内行话,程朱学佛说外行话,大学之道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学之外,以修身为本。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在内,是孔学之内。明明德有四条,新民有四条,二纲而已,朱子说三纲。大学之道有二纲有八目,止于至善是指内外合一,不论内外都要止于至善。
  大学原文只有五证,不是像朱注中说的有八证。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为什么不以格、致为本?因为内的难讲,所以先讲外,外好懂。如佛说四谛法,先讲果后讲因,使人易懂。大学经中,修、齐、治有说,平天下则没有讲,朱子却把治国、平天下合为一条。大学经中,内只说诚意、正心二条,首为诚意,无自欺也,其次说正心。为什么大学经文内的只讲二,外的只讲三?都有道理。为什么平天下在大学没有讲?因为平天下无法讲,以修、齐、治都在自身的范围,平天下是外国自然来学的,不能强求,如唐太宗人称「天可汗」,这是外国西域人的赞誉。格,来了事物事情,大学中也没有解释。格物是动了妄念,致知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物来,一下觉悟了,这无法说。所谓「向上一着,千圣不传」,只可自己去悟,佛家的三细六粗,三细也难以说明白,所以大学只在诚意上讲。朱子在大学中补了二篇,害王阳明格竹子吐了血。
  内在要明德,格致诚正;外要新民,修、齐、治平。内为体(本体)而外为用(作用),内外都是仁。仁者的二,如竺的二,二片竹子,厚也。仁,「二人」,生下一个人就有对象,必须待人与待己平等一样,才是仁。二人须亲,这不是爱,亲近密切是仁,如「泛爱众,而亲仁」,「爱」与「仁」不同。内体本仁,外用行仁。夫子之学,既然是仁学,所以存心行事无不是仁。一动就是仁,入手处便要学内,但是人们不懂这内在之学,所以孔子讲在「修身」开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总统、老百姓一律平等都必须修身。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这一章教人孝弟修身。人就是身,孝弟是修身。今日电视多教人犯上,能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就是齐家。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不好作乱则国治。以上是修身、齐家、治国。
  孔子之学就是要人修、齐、治,若教仁义道德仍旧犯上作乱,何必学?以上为一段。有子的话说完了。这是接前「学而」章而来,学「修、齐、治」。
  中庸云:修身以道。如何修身?必须学大道之道。道如何修?中庸「修道以仁」,学仁。如何学仁?学仁以孝弟为根本。到此为止,下一段再释「仁」。
  鲜犯上,家齐也。不好作乱,国治也。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
这是说修齐治平之学,都是依仁而兴起。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圣人都引古人的话证明,如「诗云」、「于传有云」等,从没有说「值得骄傲」,外国只会造原子弹,中国讲天地人,天有好生之德,学生命之学。今日风气已经坏的太过了,中国是有道之邦,与外国的「小人喻于利」不同,他们为了经济而有外交,选举则是相互竞争,自赞毁他,这是小人走的路,中国主张「君子无所争」。如此,跟洋人学,怎会有好处?中国自是中国,与洋人不同。
  有子也是如此,经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就是引孔子之言以证明。「君子务本」,本是修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本立而道生,一立住本,道自然就有。修身则道立,只要修身,道就暗暗立住了。道生,乃大学之道生,修齐治平等皆能办到。修道以仁,仁者人也,注解误会说:「仁」作「人」。仁者,人也,乃指仁之全角为「二人」。
  自那一个人身上起头学仁呢?亲亲为大,先从父母身上行仁,先有父母,然后有兄弟,中国九族服制依此而来。孝弟为仁的基本,打好建屋的基础,然后再盖房子。

【一?三】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8)
【雪公讲义】
  季氏第十六,孔子曰:君子有九思。今举四端,以其为言与色,可为取法者,曰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
  子张第十九,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曲礼曰:俨若思,安定辞。又曰,礼不妄悦人,不辞费。
  (按)此四端皆言色之诚中形外,于人信而不欺,仁者人也,故不害仁,自无巧言令色之弊,再此章提出鲜仁之人,正与前章崇仁互映,或编者类聚有意。
  必须先交待,上次双十节,本来应该放假,因为有远地同学来求上课,所以仍然上课,但是也有没有来的同学,而所说的特别重要,不是三言五句所能说明的。因为自从汉以来注解有很多纷争,吾也是费了大力气,参考多种注解,吾据经解释,并不是吾虚妄说说。宋以后儒者有汉宋之争,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意思,吾不敢,依经讲说而已,所以纵使有研究者来攻击,吾不接受,与吾无关,他是骂孔子。
  今天也有讲义,凡吾印的讲义,都是前人有争执。你们来听,要你们自备论语会笺、正义。因自汉注到清末,开启汉宋两派争端,开始的汉代并无诤端,到南宋用理学讲四书,理学由佛学而来,四书中有「攻乎异端」,宋儒解释端叫端正。异端与端正不同,是邪教,必得骂佛教为异端。清末吾上学时,学佛未深入的人,也自己承认是异端。到明代陆王这一派研究佛学,知道理学由佛学而来,便骂宋儒,到清代骂得更厉害,二百多家打来打去。从自元朝之后,科举考试用四书,诸说纷纭,而以朱注为主,所以后学多学朱注。清朝儒者只要是得了功名,就不再听宋儒的话了,如清朝阮芸台最反对宋儒,
4#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3:15 | 只看该作者
吾不是在看电影吗!今日大陆为何能撑三十余年不变化?因为他们有原子弹,百姓没有,但是人心不服时,就出变化,不可当书呆子。治大国必须临深履薄,否则就出乱子。
「敬事而信,」
  所以首先必须恭敬,「敬事」,必须真心,若虚情假意,只可欺一次,百姓就心生怀疑,欺他三次便不上当。若真心办事,纵有不周到的地方,人也能原谅,因为人心都是雪亮的。大陆自吾见到今日已经更换七代了。「敬」的说法很多,心有敬不欺,不苟且了事,拿出真心来办就是敬了。「信」,国家是百姓的集合,对百姓必须有信,不可表面说得好听,暗地欺百姓。
「节用而爱人,」
  「节用」,国家花的多则百姓的钱就少,节用不是吝啬,而是不必办的可不办。吾举例,只可说古不说今,书经中说,男女、饮酒、盖宫殿、田猎,只要有一条,没有不亡国的,如此虚妄浪费,加重百姓的赋税,若不亡国,实在无天理。看历史便知。今日国家办观光事业种种的作法,如东施效颦,钱是百姓所有,花费便减少百姓的力量。
  「爱人」的爱,你会吗?一见面就假笑、假握手、拥抱、接吻,一片虚伪,这是爱人吗?爱人如养花,少水加水,多水不加,使它能开花结果。爱从心,不是装出来,一切爱惜百姓,百姓眼睛是雪亮,人心有感情,紧急时,他就来帮助(举楚庄王宴会人失缨的故事)。
「使民以时。」
  「时」,旧历的九月,农田告一段落,种植物有一定节气,十月还工作,到了十一月冬至时就不干,干国家的工作。如筑城,上等丰年只用三日,便换班,为了爱人民。中等丰年或用二日,年收成不好只用一日,不能耽误人民的事。
  治国如此,开商店对待职员同一道理。心存敬、信、节省、待人如己,爱惜大家,不要违背他工作的时间便可以了。

【一?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2)
【雪公讲义】
  「考证」
  程子曰: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
  张南轩曰:非谓行此数事有余力而后学文也;言当以是数者为本,以其余力学文也。
  (按)张语较程语义达,可遵也。陆陇其松阳讲义,载于「论语集释」,可参改之,则知今之教育与今之学风矣。
  (陆陇其松阳讲义:大抵人之气禀虽有不同,然亦差不多,只是从小便习坏了。气禀不好的,固愈习愈坏,即气禀好的,亦同归于坏。童蒙之时,根脚既不曾正得,到得长大时,便如性成一般,即能回头改悔,发愤自新,也费尽气力,况改悔发愤者甚少,此人才所以日衰,皆由蒙养之道失也,后世为父兄者,有弟子而不教,固无论矣,即有能教者,又都从利禄起见,束发受书,即便以利禄诱之,不期其为大圣大贤,而但愿其享高官厚禄,这个念头横于胸中,念头既差,工夫必不能精实,只求掩饰于外,可悦人而已。教学如此,人才安得而不坏哉!为人父兄者,胡不一思,而甘使子弟为俗人也。)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弟子,晚辈都可以称弟子。入是在家,家中父母最高,孝字最重要。孝的道理不是一两句言语可以说尽。总之,父母的事,要劳力去做;生活的事,要供养。外在如此,内在对父母孝顺,必须有敬。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孝敬父母为仁的第一步,所以说:「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进入家里必须孝。「出则弟」,礼记:年长以倍则父事之,年长十岁则兄事之,对兄弟必须弟。弟是友爱,当成自己的手足,待自己手足如何,对兄弟也要如此,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对人也必须如此,孝弟要紧,孝就包括弟。
「谨而信,」
  「谨而信」,一切事必须谨慎,都必须信。推动仁德,修齐治平的事业,为忠信,如车能行,有汽油才能推动。
「泛爱众,而亲仁,」
  「泛爱众」,泛,宽也。众,众人。爱众如爱花,干了要加水,太湿则少加水,有虫去虫,保护它,广泛重视一切。
  这与墨子的「兼爱」与「博爱」,三者是一样还是不一样?
  「泛爱众,而亲人」,有亲有疏,坏人也不损害,爱惜他,但是要亲近善知识。「泛爱众」就是佛家的怨亲平等。「亲仁」,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亲君子远小人」。
  这是不论任何人都必须站住这五条,基督教骂我们,佛教也自相攻击,吾不骂,平等恭敬,但是吾不信他们的教,你们信佛,不可骂其它宗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骂人,没有恕道。学论语不可到处骂人,就儒家而言,骂人无道德,就佛法而言,造口业。
  这五条为做人要紧的条件,不做就不是人。做这五条之外还有余时,如遇父母有事,当子女的要先帮父母办完,再做自己的事。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行有余力」并不是闲着才干,而是前五条为基本条件,非干不可,干了有余时才必须学文。
  「文」,有人说是六艺,汉代只有礼乐,今日都没有了,所以不可呆板。凡是国家所须要的学问都必须学,如造原子弹也是文,但今人会原子弹却没有孝弟等基本条件。
  并非孝弟等干完了才学艺术,而是以这五条为根本,其余一切学问都必须干。如果入孝出弟都会了,会做做菜吗?若父母要吃,怎么办?
  若不学这五条,学问长,人格反而堕落,得博士、硕士却犯上作乱。

【一?七】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16)
【雪公讲义】
  「考证」
  集解:孔曰,易色,言以好色之心好贤,则善也。皇疏:凡人之情,莫不好色,而不好贤;今若有人,能改易好色之心以好于贤,则此人便是贤于贤者。
  阳湖刘申受言:是关雎之义也,此贤贤易色,指夫妇之切证。
  论语述何曰:(节)六经之道,造端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故首举之。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或将至于废学。
  (附)翁方纲论语附记,亦载吴氏此条,疑系陆陇其门人吴元音者,曾协编四书大全,或以为同时之人,
5#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3:27 | 只看该作者
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学佛者,那就不是朋友。亲近善知识,远离恶知识,可以离开他,近朱则赤,近墨者则墨,与他常来往,必得学坏。其它教宗纵使好,道不同不相为谋,如道教也好,不问来源如何,但是他也崇奉老庄,道藏中有的四库全书都有,大宗旨是清净无为,因牺牲性少,一般人评论他近于杨朱。佛家近于墨子,佛家牺牲自己,为别人,若清净无为,则不慈悲,有失佛家的宗旨,因佛家慈悲为怀,方便为门的原故。他若学慈悲,也失道教清净无为的宗旨。或许都是佛教,因修法不当,也不会成功。(举白骨观,数息观故事为例)
  交朋友要交与你同道的,一样的道才好,志向不一样不与他为友,但可以与他交际。
  「过则勿惮改」,有人说,过是交错友,不能作这种解释。因为虽有师友,人非圣人,孰能无过。师友说你的过错,你能改过吗?怕人知道,便不能改,有过则痛快改便成干净人。不重则不威,学问则不坚固,如何办?以忠信为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过则勿惮改。
  研究这一章经文要学什么事?
  (一)须学重。重有二层,其实有四重,言、行、貌、好(个人嗜好)。言守信,貌思恭,行必须有忠信。人都有嗜好,必须改,嗜好有坏、有不好不坏、有风雅的嗜好,如嫖赌为下贱的嗜好,如琴棋诗画是风雅的嗜好,如吸烟是不好不坏嗜好。若说到庄重,宪兵、警察,开会主席若吸烟便不庄重。圣人庄重,不愧衾影,要慎独,日久天长练习,自然庄重了。能够如此,做了外在的坏事就难过,但千万别试。
  (二)者主忠信,是圣人所主张,必须学必须行。
  (三)者有过速改,有过则三业不清净,不能生净土,但是必须自己改,因为别人不好意思说。

【一?九】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21)
  这一章简单,但是能作到,就是善了。
  这一章是对在上位、国家领袖说。上学,是自天子以至庶人都必须如此,领导人自己必须做个样子,才能领导人。在上者领导时,不可敷衍了事,受领导的人才愿意领受。领导者做错了,受领者可以敷衍,不使他失面子。如中国节日端午等节日及现今的双十节可以随顺,若爸爸节等开会,可以去敷衍,至于情人节、愚人节不合国情,中国主张民无信不立,怎可愚人欺人,这个节日可以不用。
  孝道为首,当领袖要百姓好,上一章说的「重、威」都是厚。外在威仪稳重,内在也能厚重。一切庄重威仪,自己都是厚,学问、道德、待人都必须厚,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每逢红白事,「先来薄,后去重」,虽不是加倍还礼,也必须较原来多。婚礼丧礼都有礼簿,也有签名簿,签名簿有什么用?因为有人「礼到人不到」,若人家曾来参加或送礼,他有事时再忙也必须去,但九十岁的人例外。
「曾子曰:慎终追远,」
  孝道十分要紧,孟子所谓的大事,就是父母之丧。若一不小心,后悔晚了,纵使后来知道了也无法挽救,所以必得「慎」之,这是大事。从前的巡抚出访,平时走大路中间,人们都必须「肃静」、「回避」,若遇到有出殡,巡抚也要回避,因为他是为人父母之丧的原故,如此可以收到上行下效。子路早年穷困,后来作官,见鼎则哭,因为再也不能让父母吃了。
  「终」是指父母死后殓殡时,慎终并不是装上珠宝玉器,怕「慢藏诲盗」,这是害父母;自古以来皇帝的陵墓,没有不被掘坟。丧礼都做到了,便不须要太多的珠宝玉器等物品,这叫做慎终。慎终之后不是就算了,还要「追远」,有子孙永远必须上坟,这是厚道的表现。事死如事生,今人「吊者大悦,孝子亦然」,由此可知这个人家的未来了,后代必不能久享。至诚之道,可以先知,读书多了自然可以先知,并不是神通。
「民德归厚矣。」
  领袖如此慎终追远,上行下效,百姓便渐渐学慎终追远。从前的法律也分民法、刑法,人事、财产都属于民法,都是依圣人的规矩而定。如杀人,在街上杀,误伤可不判死罪,但是对父母没有「误伤」二字,就算误伤,也必须死罪,因为父母教养他,还杀父母,这是无人性的人,处以凌迟之罪,后来改为大削八块。县官必须撤职,因为他为民之父母,如何教的?今则杀父母如宰牛。民情对家庭浇薄,如何能爱国?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中国能存在五千多年,不是有钱、或武力,而是文化的心理作用。你们必须往「厚」处学,外国人对我们有恩,我们也可以厚待他,若对我们不好,我们只要报之以直。
  你们必得学「厚」,学「主忠信」。美国高华德议员来台湾,吾预备送他几件中国古董,并不是巴结他,而是他彼对中国好,吾是为国。

【一?十】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23)
「子禽问于子贡曰:」
  子禽,有注解说是子贡的学生,有说是子贡的同学,也是孔子的学生。从前男子二十岁,师长或朋友会给他冠字,师长应叫他的名,朋友都称他的字号。今人称「你我」,如路人一般。若这里是师生并列,子禽是子贡的学生,就必须写陈亢的名。由此可知二位都是孔子的学生。这无关学问的宏旨,但是要学称呼人的礼貌。
「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夫子,称孔子。老师一到那个邦家,那国的政治风俗都知道。孔子周游列国,为救世救民的好心,那时的人只求功名利禄,对于这个话听不进去,这必须有毅力,因为事情不是一办就成。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但是中国文化二千余年,是孔子的功劳。人们的称誉,我们当不起;人来毁谤,有则改之,若没有那就不是毁谤我,可以不管。
「求之与,抑与之与。」
  孔夫子到那一邦国,必须契机,必须知道该国的风俗,所谓「入国问俗」,所以要「必闻其政」。子禽奇怪而问,是夫子到处采访求人告诉他,或者是本地人或者国君,见孔子来而自动说给孔夫子听的?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子贡答复他,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子贡不答是求来的,也不答是人来告诉他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7-6-9 14:25 | 只看该作者
讲经可以依照祖注,不可以随便谈。今日佛家的毛病,没有学禅而妄谈禅,吾学八年,才一知半解,知道他们是妄谈,诬罔圣人。没有学净土,如何讲解弥陀经?禅净没有学,你们顽空还不会,何况第一义空?没有学般若,千万别讲空。佛讲金刚经,须菩提尚且落泪,以为没有听闻过,这些人能超过须菩提吗?

【二.十六】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70)
  这一章争论纷纷,诬罔圣人,从元末到今日,所说异端都是指佛教,吾从前学佛,也是以异端自居。
「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矣。」
  攻,汉代何晏、梁朝皇侃都注释为治。学叫治学、攻书。攻,治理也。范氏也是采这个说法,而且说是专治,专治一条。这个说法也通。治木、治玉、治石的工匠都叫攻,如做出桌子后,还必须平稳、上漆等等,雕之琢之,一层加一层,愈进歩愈精致。攻,集说当攻击说,如「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这二种解释在这一章必须活看,要看这章文字如何说而采取那一种解释。好事当「治」解释,坏事当「攻击」解释,好事有反对的,可当攻击讲,坏事有人反对也可当「治」讲,如弯曲的木头应该治理使它平直。
  异端,集解:「善道有统绪,故殊途同归」,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而异端是不同归趣的。
  以上是发议论。下文皇侃就事上解释。异端指杂书,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暂且先别看,先读六经。诸子的五子是读经有余暇必读的书,古人用典,出自庄子中有一半,庄子出自老子,老子为异端,那庄子不就是异端吗?
  公羊传注,他技奇巧为异端也。今日的声光化电是真异端,奇技淫巧,对民生没有大好处,而且会出大麻烦。礼记大学注(宋儒取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二篇,在礼记中就缺这二篇文,而且大学、中庸经文前后颠倒,如此改经,这是误人。)异端也指其它技术。论语后余说,异端,他技也,即小道也。荀子中有非相、相面、看阴阳、算卦等都是小道,无关大体。
  戴东原集,端当「头」解释,开端就是开头。凡事有两头叫做异端,学任何事,按着一头学,要专门别乱杂,若同时学两样,就为害了。现今学校便是学两头,学若干科目,科科都不精,从前人读书不会同时看两种,必得温故而知新,下午以后温熟书。若不如此,那八月十五到冬至要上灯书,过二月二到五月端午也要上灯书。(上幼儿园的年纪晚上读这个,就叫『上灯书』,咱家塾里『上灯书』就是『背正书』,一字一字、一句一句背。)以前的读书法,都是通本读;再诵读生书时,务必温习熟书,第二天背书时先背生书,再背熟书,因为从前的书都是木刻版,赶考能带多少书?所以必皆都背起来,知之深,左右逢其源,下笔千言否则李白如何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知之深则左右逢其源的原故。朱子集注继承他的老师程子的说法,认为「佛氏之言,比之杨墨尤为近理,学者当如淫声美色以远之。」佛法既然有理又为何批评?这是宋儒偏见,认为学者应当把佛法看作淫声美色一般离得远远的。
  自范氏说异端不是圣人之道,如杨墨等,程朱却以佛为异端,而改论语以前的解释,以后便有很多纷争,学者应该详读集释后段的「发明」及「按语」及「论语足征记」,可得到简要的结论。
  明白以上各种解释,依着前人的注解来说:
  攻乎异端有两种解释,攻是学习;异端是杂技小道。正功课耽误,心不能归一,不能学得精细。再一种解释,端是两头,事有两头,先考究一边,明白后再考究另一头。虽然两头相反,也要先一头再另一头。例如先看六经,再读五子。只知己还不可以,必须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孔子不但是学一端,而且学多端,所谓「有周公之才之美」有才可多学,若无才,按着一头学就可以了。
  一事不知儒者之耻,孔子会农、会稼、会打战,我祭则得福;不会阵战,如何堕三都?夹谷会,如何我战则克?不会稼,樊迟如何问稼于孔子?必定是老师会,才跟他求学,我们没有这些才能。孔子,天文也行,否则如何说「譬如北辰」?
  学两端,「舜执其两端,用其中」,采取中道,非色非空。程子随邵康节学佛,望文生义,没有内功,他一定不懂三细六粗。格物,来了东西,动了初相;再有能所,能是知,所是境界相。韩李随笔是宋人所假托的,没有听说韩愈注解四书。唉!宋儒讲究主敬存诚,如此这诚在那里啊?
  再一说:攻击异端,自己受害,所以不许攻击异端。
  每次因为时间的原故,还有未尽之意。所以第二次再补充说明。
  上次说「攻乎异端,斯害也矣」很重要,一般人只依宋儒程朱的说法,不是孔子的意思。并不是因为吾为佛教徒所以偏向佛家,如此则为小人,比而不同,偏私了。
  异端的讲法,程朱开了头,才改变汉以来的说法,应该以旧说才对。异端不是只有论语说。异是不一样;端是头,所谓异端者指两头。自汉到宋有二说:攻,治也;求;治理;学。按一头学,学任何功课,都要依一头来学,学会再学另一头,如学一本书,学到底才换本,若同时看两种,就是攻乎异端,受了害,都不专精。
  另一解释(其实是同一个意思),「舜执其两端,用其中」,两头都听,采用中道。这可以佛法比喻明白,孔子也用比喻,如「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又说:「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现今却颠倒了。五四运动,党国元老都不赞成。佛学不讲空,不讲有,用中道,若仅执一端,斯害也矣。不执两端,也害,因为有偏见。
  再者,异端本为两头,程朱才说是异,不同;端解作端正。程朱以为异端指的是邪教,但是尔雅、说文没有这种说法,这是造谣言,这是诬罔圣人之道。他们说孟子辟杨墨,孔子时没有杨墨,孟子如何辟?因为他们拥护礼乐,杨墨反对礼节,丧重节约,不必三年之丧,而且政治思想与墨子有冲突,不能不辟,但是孔子是「君子无所争」。
  攻,原来是治的意思,没有说是攻击。既然是异端、邪教,那就必须攻伐。但是孟子没有说杨墨是异端,而是说杨墨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宋儒根据孟子辟杨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9:36 , Processed in 0.10937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