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38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净公上人辑录老人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6-18 1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把西方奉行的民主制度搬到某些乡村进行民主选举村干部的时候,也不可
避免地出现了大量的贿选拉票、营私舞弊等现象,让民主选举都变了味。显然,
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制度问题,而更根本的是人的问题。正如《礼记?中
庸》上记载孔子所言:(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如果领导者
是高尚的、有道德的、有公心的人,无论是在何种制度下,都不会对社会、对单
位造成太大的危害。例如,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出现的(能人现象)就是如此
:一个企业马上就要倒闭了,但只是换了一个领导者,结果在短时间内就把企业
扭亏为盈。其实,这个所谓的(能人),不仅是一个有能力的人,而且首先是一
位有德的人,因为他不是想方设法地把国有资产据为私有,他所制定的政策、所
采取的措施是为了整个企业的长远发展。诚如当代西方著名的伦理学家麦金泰尔
所认为,无论道德原则有多么具体和完美,如果人们不具备道德品格或美德,这
些原则就不会起作用。他说:(无论美德与法律之间在其它方面有着怎样的紧密
联系,对于法律的应用而言,它仅仅对那些拥有正义的美德的人才有可能发挥作
用。)(见麦金泰尔《美德的追寻》,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一年。
)更进一步讲,公平的制度必须得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设计出来,而即使公平的
制度设计出来了,也必须有正义美德的人才能实施到位。因此,道德建设的重点
不是设计公平正义的制度或规则,而是要培养具有正义美德的人。
忽视道德教育而仅仅关注公平正义的制度设计,会导致了两个结果:一是法律管
辖之外的(反社会行为)比比皆是。(反社会行为)是指没有触犯法律,但不道
德的行为,如青少年吸毒、酗酒、卖淫、邻里纠纷、中学生以强凌弱现象,此外
,离婚率上升、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青少年犯罪年龄愈来愈低更成为日益严重的
社会问题;二是监狱以人满为患,政府以警察短缺为忧。严格的法律和监督机制
可以把犯罪的人关进监狱,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如果缺乏伦理道德的教育,
犯人们在监狱里学到的是更加狡诈的作案方式,一旦被释放出来,仍然会为害社
会,所以西方社会出现了《老子》上所说的(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的情形。显
然,这些问题仅靠公平正义的制度是无法解决的。正如麦金泰尔在他的另一本着
作《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中所质疑的:如果忽视了个体美德的培养,所谓
的正义制度、正义规则是(谁之正义)呢?(见麦金泰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
性?》,伦敦:Gerald Duckworth,一九八八年。)
这一点古人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
者,治之端也;人者,治之源也。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遍矣;若
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
名美,若夫失人,则身劳而国乱,功废而名辱。)从这个意义上说,通过道德教
育培养具有道德素质的人(特别是领导者)才是社会治乱的根本。也就是说,社
会和谐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人心的善良和行为的正当,即古人所谓(人心正则
国治,人心邪则国乱)。《孟子?离娄上》也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
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只有仁人应处于领导地位。不仁的人处于领导地
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的民众。
而德才兼备的领导者不是凭空出现的,必须靠教育才能培养出来。所以中国的文
化传统不是一种宗教文化,而是一种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文化,注重通过家庭教
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宗教教育等形式,培养德才兼备的人作为官吏的候补
,并进而从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了(进贤受
上赏,蔽贤蒙显戮)的主张,保证了德才兼备的人被选拔到领导职位上。换言之
,它是在制度的设计中就同时兼顾了公平正义和仁慈博爱这两个方面。所以中国
历史上的理想政治制度是圣贤政治,其结果是:(贤君之治国,其政平,吏不苛
,其赋敛节,其自奉薄,不以私善害公法,赏赐不加于无功,刑罚不施于无罪,
害民者有罪,进贤者有赏,官无腐蠹之藏,国无流饿之民。)而废弃圣贤政治不
用的结果,(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智,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
少党者退,是以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邪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乱世
愈甚,故其国不免于危亡。)而这,似乎恰恰是民主制弊端活生生的写照。
在中国的历史上,虽然屡经改朝换代的动荡,但一旦政权建立,在一两年之内就
能够恢复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发展的局面,这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中华文化
本身就是一种经世致用的文化。(英人汤恩比言,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唯
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孔孟以孝、仁、敬、义存心,忠、恕为用;大乘以
真、诚为体,慈、悲妙用。深信圣贤教育,能觉悟人性,唤醒人心,回头是岸。
)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经验
目前我们的道德建设之所以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主要是因为:我们没有虚心地
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伦理道德教育的规律,因而导致了目前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不够、对道德教育规律的理解不足,并进而使人们对道德教育丧失了信心。
我们对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够,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道德教育处于(谈起来重要
,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必要)的尴尬地位。而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之所以
能够奏效,是因为传统社会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观念,并融合了道家和佛家
的思想,切实做到了以下几点:
第一,高度重视道德教育,树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确目标。
中国传统社会对道德教育的重视,是从治国理念的高度来加以重视的。早在《礼
记?学记》上就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就是说,建立一个政权和领
导一国的老百姓,教育是至关重要的,而(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
记?学记》),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过失得以挽救,而使人的善良不断增长。强
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即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
识、技能,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6-18 10:22 | 只看该作者
【大忌知身之恶而不改也,以贼其身,乃丧其躯。】选自《鬻子?大道文王问第
八》作者(周)鬻熊。
【译文】人最大的忌讳就是知道自身有过错罪恶却不改,这会导致伤害他的身体
,甚至丢掉性命。

【知善不行者,则谓之狂,知恶不改者谓之惑。】选自《鬻子?曲阜鲁周公政甲
第十四》作者(周)鬻熊。
【译文】知道善事不实行叫做狂悖,知道恶行却不悔改叫做迷惑。
【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民不求而得所欲。谓之
信。】选自《鬻子?道符五帝三王传政甲第五》,作者(周)鬻熊。
【译文】发布实行政令,都是为天下人民造福的,称之为道。领导者和被领导者
之间能相互亲爱,称之为和。人民的需要不必恳求就能得到,称之为信。

【除天下之害,谓之仁。仁与信,和与道,帝王之器也。】选自《鬻子?道符五
帝三王传政甲第五》,作者(周)鬻熊。
【译文】为天下人民除去不利的事物,称之为仁。仁与信,和与道,是成就帝王
的器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政之所行,
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选自《管子?牧民》,作者管仲。
【译文】礼义廉耻,是支撑国家的四个道德根本。四维发扬光大,君令就可以贯
彻推行。四维不发扬,国家就会灭亡。政令所以能推行,在于顺应民心;政令所
以废弛,在于违背民心。

【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无他,唯仁之守,唯义之行。诚心守仁则能化,诚
心行义则能变,变化代兴,谓之天德。】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君子保养身心没有比诚意更好的了,做到了至诚无伪,就没有其它的事
情了,只要守住仁德,只要奉行道义就行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坚守仁德,就能感
化大众了;本此至诚之心来奉行道义,就能变易人们的旧习了。变易旧习与感化
轮流起作用,就是合乎自然规律的德行。

【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不诚则不能化万民,夫诚者,君子之守,而政事之本也。
】选自《荀子?不苟第三》,作者荀况。
【译文】不真诚就不能化育万物,不真诚就不能感化万民。真诚,是君子的操守
,政治的根本。

【君子耻不修,耻不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
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选自《荀子?非十二子篇第六》,荀况着。
【译文】君子把自己的品德不好看作耻辱,而不把被人污蔑看作耻辱;把自己不
诚实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信任看作耻辱;把自己无能看作耻辱,而不把不被任
用看作耻辱。因此,君子不被荣誉所诱惑,也不被诽谤所吓退,遵循道义来做事
,严肃地端正自己,不被外界事物弄得神魂颠倒。
【有乱君。无乱国。禹之法未亡也。而夏不世主。】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有昏乱的君主,没有混乱的国家。夏禹的治国法规所以会灭亡,是因为
夏桀没有继承大禹的遗志。

【文武之法犹存。而周不世王。故法不能独立。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
。治之端也。人者。法之源也。】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周文王、周武王时,法度尚存,但是周朝的后代也没有继承祖宗的遗志
(所以周朝也灭亡了)。所以说法规不是孤立的存在。有了圣明的君主,法规才
会存在。失去了圣明的君主,法规也会随之流失。法令,是治理国家的源头;而
人,是法令的源头。

【故有人(贤人君子)。法虽省。足以矣。若无人。法虽具。足以乱矣。故明
主急得其人也。得其人。则身逸而国治。功大而名美。若失其人。则身劳而国乱
。功废而名辱。】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道。
【译文】所以有了贤人君子,法律即使简略,也会使国家普遍得到治理。如果没
有圣贤君子,法令虽然很完备,但是也能够使国家惑乱。所以圣明的君主迫切需
要贤才君子,得到了这样的人,自身就可以很安逸,而国家也能得到很好的治理
,于国于民的功劳很大,而且百姓会倍加赞许,获得圣明君主的美名。如果失去
圣贤君子,一定自己忙得身心疲惫,而国家混乱,劳而无功,百姓怨声载道,君
主恶名四散,名节受辱。

【圣。哲。君子。治之源也。官人守数。君子养源。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而无
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綦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君
道。
【译文】圣人、哲人、君子,是治国的源头。有官职的人和平民百姓都遵守天命
常道,所以在上位的人喜好礼仪规范。任用贤德之人没有贪求私利之心,那么在
下位的人也会有辞让之心。招来忠信之人而恭敬的对待他们。

【故政令不繁而俗美。百姓顺上。守法。而安乐之矣。】选自《荀子》第十二篇
君道。
【译文】所以政策法令无需太繁琐,只要通俗善好,百姓就会顺应君主的意志,
并且遵守法令。这样就可以国泰民安了。
【国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
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国家得到百姓的力量扶持就会富庶,得到百姓矢志不渝的忠诚就会强盛
;得到百姓的赞美就会兴盛;这三种条件都获得就会得到天下。三者都失去的人
就会亡国。

【汤武兴天下同利。除天下同害。政令制度,所以接百姓者。有非理如豪末必不
加焉。故百姓亲之如父母。为之死亡而不偷也。】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商汤武王发动了使天下百姓都得益的事,除去了祸害天下百姓的人事。
政策法令制度,能与百姓连成一体。所以百姓敬爱他们如同敬爱父母。为国家誓
死效忠而绝不苟且偷生。
【孔子曰。国主好见小利。好权谋。好诈。】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孔夫子说,国君喜好小的利益,喜好权谋之术,喜好虚伪欺骗。

【群臣亦从而成俗。群臣若是。则众庶亦不隆礼义。而好贪利矣。君臣上下之俗
莫不若是。则地虽广。权必轻。人虽众。兵必弱。刑虽繁。令不下通。是谓之伤
国。】选自《荀子》第十一篇王霸。
【译文】群臣必然也跟从他而成为风气。群臣若是这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9:09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