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848|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印光大师永思集续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12 10: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0
一句弥陀见道真。千载灵岩留胜迹,诸天花雨落苔茵。

诗二十九   十二龄童子沈德华
  一级宝塔八面光,数级宝塔无数光。大师舍利入宝塔,光中增光遍十方。


联一   性南
  印千江只一月,月印千江归性海。光普照遍恒沙,沙界蒙光入宝莲。

联二   依山
  愿周法界,道感寰中,普愿众生生极乐。身在莲邦,迹垂忍域,长陪古佛驾慈航。

联三   张一留
  净土净心唯一法,灵山灵骨合千秋。

联四   严文朴
  示寂正七年,七级浮图涌大地。皈依逾十载,十方世界入莲邦。

联五   陆智谦
  名闻报国,亲炙灵岩,喜公说法随机,几代皈依为弟子。
  谨诹良辰,奉骨入塔,恨我无缘观礼,登堂庆祝念弥陀。

联六   丁宗扬
 秋水蒹葭,想像仪容今宛在。菊花天气,奉安灵塔永难忘。


平实、超拔、刚大、浑融   仁俊
  ——为印光大师示寂二十周年纪念专刊写
  印光大师在现代佛教界中,论行持,论僧格,论气概,论心量,都有他独具的特色。这样的一位大师,给世人的印象与影响,当然是极深远的。他示寂二十年了,但他的言行在人们心脑中越发感到新鲜与正确,赞叹与渴慕,这就是他的伟大的证明。做一个佛教大师,生前被人崇拜、称扬、拥护,这些都是假的;惟有死后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才是真的,佛法与僧伽的发扬和递传,多半是靠这种力量。从人们对印光大师的推尊、忆念看,他确能永远活在人们心中了。用文字纪念这样一位大师,对他本身并不增加丝毫光荣,只是藉此作一敬仰符号。笔者谨以四点作纪念:
  一平实,出家生活是一种最平实的生活,在这种生活中过得净落与永恒,真实佛法就能体见了。出家最困难的是一个“实”字,这,差了一点,脚跟就会随时滑入业海;最重要的也是一个实字,必须实了,才能四平八稳地做人做事。声闻道的特重证悟,目的就是在契顺实相,这在实际修证上说最为重要。古代的中国禅宗大师,对于这也极端重视,他们大都有过一番证悟经验(不一定像声闻僧那样讲果位),所以说起法来能那么平实清楚而有力。比丘一定要彻悟实相,无始来的浮昧性、诡稚性、暴酷性等才能连根铲断,到这时,才真能到处平实得无半点滞碍。
  佛法特重于身心的体认、执持,从感得身心的业以及身心所表现的现实作用上看,其意义都非常深广而复杂,一般人是无法领会的,要从平实中体认而执持着身心,对这些才能完全通达。平实,是一种透上透下彻内彻外的总体力,不论事与理的深入,或自与他的遍洽,都要从这做起。平实愈澈底的人就是愈伟大的人,惟有最伟大的人才是最平实的人,平实得自如才伟大得自在。我们释迦佛同弟子们一起托钵乞食,同弟子们制衣服,同病比丘洗衣服,洗身体,乃至与“乞儿”住在一起,这是何等平实与伟大?印光大师一生穿得朴素,吃得粗恶,说的话大家都能懂,做的事大家都知道,看来似乎平常极了,然而他的这种平常中却始终贯彻着平实二字。出家最困难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平实,他是十分十的做到了。
  二超拔,他从平实中一步一步做到了顶,这就是他从他的僧格品级上升到了第一层,所以他又进入了超拔境域了。出家必须从平实中进入超拔,在实质上才与俗陋的平常者有所不同。从即俗即真平等一如的实相上看,本无所谓超拔不超拔;从真俗相对与俗染真净上看,著俗是轮回之因,求真是解脱之本,这样看,超拔就显得极重要了。大小乘都重视“逆流”的一面,这就是超拔的说明,牢握着这一根本精神,佛法的纯净性、尊特性才保持得住。
  佛法受人重视的原因:是因为从比丘的超拔僧格上见到无尽庄严与光明,这才知道归敬佛法的。超拔僧格是佛法的一大活气;这一大活气畅流无滞,佛法的体性才会圆充而灵耀。没有这就变成死的了!僧与俗的分野,全在一个“异”字上(约生活与观念不同说),比丘们能处处在异中做得恰当而明白,超拔的作略与精神才见得出。
  近几十年来中国佛教内部渗入了一种世俗的向上爬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煽惑下,住“丛林”当了“职事”做“方丈”,就叫做“出了头”!许多优秀的僧青年,都活生生地被这误害了,所以法门中就越来越不出人!这个症结全在不注重僧与俗有所异。印光大师深知而亦深恶此种观念之可鄙,所以发誓“不做方丈”,因为他没有卷入这漩涡,所以始终保持着同须弥山一般高峻气象!
  三刚大,他的超拔全得力于他的刚大,从刚大中超拔上去,一切柔细气习就撇尽了;从超拔中刚大起来,一切善正精神就练成了。刚,是从坦荡而真切中依法做人,依理措事,丝毫的自私意识也不让他从心头上瞒昧过去,这是刚的开始。进一步,做到内不殉于欲而外不殉于物,身心的当下全是一片光明彻照着,生死苦乐皆不能动其心,这是刚的结终。做大事,成大道,雄猛而坚强的意志力最不可少,这就是刚。在刚的激发与提持中,向前向上的挺进胆识方张得开,这么做久了,其造诣,其成就才会大。要大就要刚,一切大都是从刚中得来的。儒家的“至大至刚”,与佛法的“大强精进”很相近,世出世的圣哲气概非此不成。
  印光大师六十年中过着刻版式的念佛生活,不管风雨寒暑或累或病了,“早板”一响了,当下总要落床做课诵的,这显出他的刚的持续性特别强。因为他这样的始终一如,不知不觉地就感化了无数的人,这又显出了他的大了。在刚大中做到强的,我觉得现代中国佛教中要推他第一!
  四浑融,他因为能刚所以能大,因为能大所以体解到的佛法义理是多面的,这样,他的胸襟就更浑融了。太虚大师曾经称他是“大通家”,除了他对别人从未用过,这一定是他对他的深慧有所印证才这样说的,不然,他是不会说的。他平生虽然很少有佛学专著,但是,一个佛教大师的智慧不一定全藉文字表露出来,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照实用,这比文字真切得多了。净土法门本来是无一正法而不赅、无一有情而不摄的,其本身实是一最深最广的绝大法界,修学这种法门,必须具有大心大量,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微信微信
收藏收藏
2#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40 | 只看该作者
潜修密证也。”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欲学佛祖,须先取法圣贤,倘躬行有玷,伦常乖舛,尚为名教罪人,何能为佛弟子?”
  “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弟友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以上均见印光法师文钞)
  从以上的分别论列,我们可以看出,印光法师,从他处东西思想的纷杂之中,从他处儒佛均在衰微之中,从他一生之实修实证中,我们即可得下列结论。
  (一)印光法师看儒佛在今日是同等重要。儒佛根本不应也不能互诤。
  (二)看儒佛之关系,是两者绝对相助相成的,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这两语可说是他从中国文化危难之至性至情中所切实体验而出。
  (三)儒佛之合和,并不是互并或归之儒一边及归之佛一边,而是各显其美,学儒之“尽伦”,学佛之“尽性”,亦惟有“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尽伦”不妨说为儒家之所重,“尽性”固是佛教之极致,然尽伦正有助尽性,尽性正所以尽伦,二者之所重或特殊,亦不必互掩,而是一互尊藉以互成。
  (四)佛教徒亦不妨先倡导人伦之儒学,印光法师明言:“欲学佛祖,先须取法圣贤,”若于儒家之“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弟友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这说明先重儒学,先重儒行,是坚固做人的根基,亦正是学佛的根基。
  (五)学佛之佛教徒,他亦更可以成就儒家之大学人,或大忠臣,大孝子,可以更作好一个堂堂正正的儒家。印光法师即指出:“诚观古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这说明佛教真可成就儒家,亦已真能成就儒家了。
  (六)根据以上的正见,正表现了佛家的非常德量,兴佛亦兴儒,亦正表现了佛家的真正宏远,因佛教徒兴儒,正所以为求尽伦而到尽性,故兴佛固是兴佛,兴儒亦是兴儒,更所以助成兴佛,果真本此一德量之开出,那儒家学人之欲将儒学极成一宗教,更见其多余,更见不必要。何则,因儒佛“合之则双美”,佛教徒真诚兴儒,佛教本身即是一宗教,则儒家学人亦因佛家之真正兴儒关系,必更使儒家学人当下亲见一与儒学极有密切关系之佛教,一种极能助儒学之佛教,即是最好之宗教,即是一助儒学之宗教,而不必由儒学本身来成一不伦不类之宗教,而反因妨碍真正之儒学。印光法师此一对儒佛关系之德量,实可以导引儒学佛教之正常复兴与开展,此是印老悲心德量上所奠基之中国宗教文化之新路,此正待吾人照既定之路开拓去。
  三、印光法师对中国文化、儒、佛所同表尊重之人道精神所作之正确评价。
  上面我们已引的“尽伦”者,尽人伦也,人伦即是人道,又云“尽性”者,虽可以说尽众生之性,但印光法师上文之特别指出“尽性学佛,方可尽伦学孔”之“尽性”,足见亦是尽人之性,尽人之性者,人道之本源也。印光法师论人道精神,有最精澈之指导:
  “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
  “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
  “世间人,谁能一一占全,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而已。”
  “窃以春秋祭祀,儒礼所重,岁时追荐,释教尤崇,念水源木本之恩,修慎终追远之事,世出世间,又何间然。”
  以上均是印光法师对儒佛二家,均特别重视人道精神之正见,因为只有重人道精神,学儒学佛,才均有下手处。总之可约为下列几点:
  (一)确定,肯决人的“学佛一事”,究竟为的甚么呢?它为了“原须克尽人道”。照这样说,学佛为了尽人道,那是尽人道是入手处。但也是一目标——真能“克尽人道”。假若人对于人道,应尽而不去尽,即于人的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一不实践。而在人道的本分上,即有亏欠的话,印光法师特别指出,这样不重人道的人,“虽终日奉佛,佛岂佑之哉。”即是说,一个不尽人道的人,终日奉佛,佛能保佑他么。
  (二)印光法师特别指出佛教是怎样的著重人道,他“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佛教既是包括一切善法,所以一定要“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尽其人道之分。”这是多么亲切的指教,这“各尽人道之分”,分者,人之应分也,人之应分所当尽,即是人道之当行。
  (三)印光法师说世间人,谁也不能一一占全,既不可能占全,亦不求其占全,但总要把握几大重点来作,印光法师提出的重点是甚么呢?是人道和信仰,也可以说,是人道的信仰,“吾人但取其克尽伦常,力修净业而已。”这就是人道和信仰的最好说明,更说明了人的不能占全,亦尽可不求占全,但减之再减,只要是人,终必须占有者,终必须把握者,则为人道——“克尽伦常”,信仰——“力修净业”。这是作一个决不可少的,更是一个佛教信徒决不可少的。
  (四)印光法师以深澈之慧眼,更指出儒佛人道精神之通体流行,这即是祭祀(儒)和追荐(佛)之虔诚心行,因为春秋祭祀是“儒礼所重”而“岁时追荐,释教尤崇”。为甚么呢?因为世出世间,“念木本水源之恩,修慎终追远之事”,是同样重视的,这祭祀和追荐,正是一种人道精神之悠久流行。这足见儒佛的真正密契合和,也是在人道的根荄上同源的,此一点相同之殊性,亦见儒佛两千年来之和合,自是其来有自,非偶然也,亦见中国文化之所以用儒学主流之,用佛教大摄之,
3#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0:49 | 只看该作者
倘能人人效法印光大师的精神,那么建设人间净土,决不是徒托空言的了。

我所见闻的印公大师   道源
  一、序言
  印光老法师圆寂之后,无论僧俗一致公认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这是印祖在世数十年所修的自利利他之清净善因,所应当得到的清净善果。只此一点,就须要我们反省一下。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尤其是出家人,身后所得到光荣,与身前所得到赞扬,是不大一样的。因为身前的赞扬,难免没有人情、势力夹杂其间。多多少少总有些逢迎、奉承、应酬的意味。身后所得到的光荣,乃是“盖棺论定”,毫无“世态”混扰其间,那才是最纯洁,最真实的。记得印祖在世时,有一位居士梦见大势至菩萨在上海弘化。他赶忙来到上海,原来是印祖在“觉园”启建念佛七。这位做梦的居士,恍然领悟,原来印祖是大势至菩萨的应化身!此一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的传遍佛界。讵知印祖得闻之后,不但不生欢喜心,反而对这位居士,毫不留情的痛呵一顿!由此事类推,设若印祖在世时,我们推举他老人家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一定要“吃棒”的。那么印祖已竟去世了,大家为甚么还要推尊他老人家为祖师呢?这正是越不要名越有名!净德所感,应当如是。现在菩提树月刊,为印祖做纪念,大家执笔写纪念文章,都是由于一片钦仰恭敬之心。这才是最纯洁最真实的纪念。要写纪念印祖的文章,当然要写印祖的真修实行,中兴净宗等大功大德。但我以为不必写,因为“印光法师文钞”一书,流通颇广,佛界人士,几乎人手一册。其大功大行,已昭昭在人耳目。即使再写,反成赘言。再者,我也不敢写,因为我的笔力不健。倘若因为我的文笔拙劣,不但不能增加印祖的光明,反而给他老人家加上一层暗影,那真是“佛头著粪”欲赞反毁了。所以我想写一些所见所闻的小事,或无伤于大雅。
  二、正说
  甲、行脚参方之艰难
  印祖是陕西人,初出家即归心净土。逢到游方僧人,便问哪里有专修净土的道场?大家皆以“红螺山”相告。河北省怀柔县资福寺,建筑在红螺山上。自前清嘉庆年间,彻悟祖师住持该寺以来,弘扬净土,大兴莲宗,该寺遂成为有名的念佛道场。行脚僧有两句口头语:“南有金山高旻,北有红螺上方”。这是说,要参禅,须到镇江金山江天寺,及扬州高旻寺。要学净,须到红螺山资福寺,及房山县上方山兜率寺。红螺山之道风,直至民国,尚未衰落。是以一般行脚僧,咸以此山奉告,印祖遂决意前往参学。及至红螺山,知客师看他很老实,不教他进念佛堂,派他当“行堂”。“行堂”之职务,是专为众僧盛饭添菜的。当了一期——六个月,仍然不许他进念佛堂。印祖以为事与愿违,乃决计南游,行脚至汉口,听说有一莲华寺。修净土的人,一听到莲华二字,就觉着欢喜,即至该寺“挂单”。知客师仍然因为看他很老实,就请他当“库头”。常住——寺院的规矩,各殿堂的“香灯”,每半个月——十四、三十午后,到库房领取香烛灯油一次。印祖——库头师即时上楼为他们取物品。讵知印祖上楼不久,就听见扑通一声巨响,楼板剧烈震动,尘土弥漫室中。几位香灯师,以为把甚么重量的物件碰倒了。于是高声喊问:库头师!库头师!你把甚么东西弄倒了?楼上并无回声,大家觉着奇怪。于是一起上楼,看看究竟。上楼一看,不得了!原来是库头师倒在楼板上不省人事了!而楼上热不可耐。大家赶快把他抬下楼来。一面活动他的手脚,一面用冷水喷面浇头,一面大声喊叫:库头师!库头师!大家忙乱了一阵子,印祖才苏醒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六月里天气很热,而汉口是一“盆地”,热的更厉害。莲华寺的库房,又是一座“半楼”;楼上的尺度既不够高,而上面盖的只是一层单瓦片。时在正午,烈火似的太阳,晒透瓦片,热气流通不出去,简直像一个蒸笼。印祖是西北人,没有抗热的习惯,因此一上楼就热晕过去了。印祖行脚数千里,一点佛法尚未学到,却几乎把性命送掉。足见行脚参方之艰难了。
  乙、住寺修学之不易
  我国佛教有四大名山:山西之五台山,为文殊菩萨之道场。四川之峨眉山,为普贤菩萨之道场。安徽之九华山,为地藏菩萨之道场。浙江之普陀山,为观音菩萨之道场。此四大名山,为行脚僧之必须朝拜者。印祖既到南方,遂发愿朝礼普陀。普陀山在定海县之东,距县百余里。孤峙海中,风景奇特。气候温和,炎夏不热。山中有“茅蓬”百余座。有“丛林”二座:即前山之普济寺,后山之法雨寺,简称为前寺后寺,为挂单接众之处。朝山者以前寺较为便利,故多止宿于此。后山之地理环境颇为幽深,住人比较少,因此显出静雅宜人。大雄宝殿后面,有一座巍峨广阔的藏经楼。中间供有“明板”“清板”两部大藏经。二边有四间宽大的寮房,是准备阅览藏经的人住的。可是这时候除了一位香灯师外,却没有一位阅藏的人。这位香灯师也是北方人,跟印祖一见面就有缘。即劝印祖住下来看藏经。他就陪着印祖到客堂“讨阅藏单”,幸蒙“准单”。印祖从此住进藏经楼,一住就住了三十年。
  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这句话也只是习惯的口头语。若欲名符其实,应当说是观音菩萨的香火地。道场二字,是有名实无了!这并不是说全山没有一个办道的人。有之,也都像印祖一样,只是隐居潜修而已。因此普陀山的宁静,也只是山水风景的宁静,“人事”方面却是相当复杂的。现在说一个小小的故事,也就可以知其大概了。
有一天,前寺请了一位新任的“维那”师。这位维那师是真心办道的老修行。曾在高旻寺住过三冬四夏,请过“堂主”,带过“维那”,“出身”是很高的。他接职之后,即到后寺向印祖“请开示”。并说出他的志愿。他说:“普陀山是天下的名山,现在弄成这个样子,实在太不像话了!承前寺和尚看得起,命‘学人’当维那,‘学人’就要当职尽职。一定把禅堂的规矩整顿起来,给全山作一个模范”。印祖很诚恳的对他说:“你发心整顿规矩是好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05 | 只看该作者
咸表赞叹!不约而同的合掌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恩师慈悲,接受内子和乔君皈依,又以大悲水救治小儿达观急症,并已种下了善根,真是恩同再造。
  六、 小儿与儿媳皈依三宝因缘
  抗战胜利后,我供职于某部,驻在沿京沪铁路的某城区,小儿达观就读于该县中学,讵料为男女同学所传染,常于星期日相偕至教堂听牧师讲道,日久信仰上接近耶教,与我昔时如出一辙,或许有点遗传性。我知道这个消息后,于某晚责问他到教堂听道的动机何在?为什么违背所教?彼初尚吱唔其词,余复引昔在报国寺,吃印光大师一碗冷水,治好腹泻的病,岂大悲水不灵?佛法不足尔信仰?他才心服,并说还记得当时情形,及大师的庄严德相历历如绘,乃深自忏悔前非,笃信佛教。来台后继续求学期间,皈依当代高僧南亭老法师,于前年结婚后小媳尚梅,亦皈依南亭老法师,若非当年大师,一碗大悲水的远因,何能挽回大小儿的信仰,完成了我的佛化家庭。继续祖先儒佛合一的传统精神,此又得万分感谢印祖恩师的盛德。
  七、印祖之行履及生西瑞相
  吾师法讳上圣下量,字印光,别号常惭愧僧,祖籍陕西省郃阳县赵陈村。姓赵名绍伊,少治儒学,早登庠序,曾附和韩欧辟佛之议,因病目有所悟,改读佛典,颇有心得。年二十一岁,往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寺出家,为兄所阻,几费周折,终得礼道纯和尚薙染。二十二岁于陕西兴安县双溪寺,印海律师座下受具,二十六岁往红螺山资福寺,任役苦行五年,潜修净业。曾朝五台山。年三十岁至北京龙泉寺任行堂,后在广元寺遇普陀山化闻和尚入京请藏,邀师往普陀,卓锡法雨寺藏经楼。及闭关住茅蓬,阅藏念佛,垂三十年足不履俗,嗣因往扬州刻经,及上海诸大德居士之请求,始下山弘法,时小住上海新闸路,偏僻之小庵太平寺。年七十,往苏州报国寺再闭关。二十六年抗战军兴,被四众弟子拥至木渎灵岩山寺,仍闭关念佛。吾师降生于逊清咸丰十年(一八六○)农历十二月十二日辰时,圆寂于民国廿九年(一九四○)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卯时。世寿八十,僧腊六十,入灭之前,预知时至,严整威仪,于四众助念声中,念佛坐化,历二十四小时,身不倾倚,头不低垂,巍巍不动似山岳。面目如生,如入禅定,百日荼毗,示现五色大舍利珠,五色小舍利珠,五色大舍利花,五色舍利块,五色血舍利,数以万计,光彩夺目。尤以牙齿三十二粒,完整无缺,晶莹皎洁,大师此不毁之齿,堪媲美鸠摩罗什大师三寸不烂之舌。彪炳辉煌,先后相映。
  那时候我供职第五战区,环境艰难,无法离开,商得任泰县监狱典狱长叶愚僧师兄,征服间道赶往苏州参加师父荼毗典礼。及至荼毗场所,已迟到了一天,大小舍利昨已检完,但仍有很多同门,环跪于骨灰四周,哀求寻检舍利,叶愚僧亦且哭且说,所处之环境不同,道途不便,以致来迟,求师父慈悲赐予舍利。如此多时,于骨灰中检到舍利珠五十多粒,叶师兄回来赠我舍利珠十七粒,我不敢据为私有,以一百个银元,请银楼制成宝塔,供师父舍利于其中,交由地方士绅名金石家杨浣石老居士(人称之为杨七太爷)保留于在佛教居士林,俾供世人永久瞻仰。
  八、 当代高僧大德之称颂
  今年恭逢大师百龄诞辰,农历十一月初四日,又值大师生西二十周年,菩提树主编时英师兄嘱我为文纪念,仅写前面的一点学佛经过,又敬录大师简历,和生西时瑞相,以供崇敬吾师的诸同道查考而已。吾师为海内正法眼藏,一代宗师,岂待予为文颂祷,等于大海投针,不若将所有见闻,高僧大德赞扬大师的真实语,节录几则在后面,藉以纪念恩师印祖。
  一、 虚云长老说:“印光老法师虽深通经教,却以一句阿弥陀佛为日常行持,绝不觉得自己深通经教,弘扬净土,利益众生,数十年如一日,不辞劳瘁,在今日确实没有。”
  二、 大醒法师说:“我出家的心念和决志,确实是见到印光大师文钞而发动”。又说:“印光大师始终不责备和尚,从来没说过出家人不学好。印老年高戒长,有几十年修养工夫,我们应该恭敬尊重他为全国第一位尊宿。”
  三、 弘一上人常说:“大德如印光老法师者,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师尊报国寺之耳提面命  李张智薰
  百余年来,佛法衰微,法弱魔强,于今为烈,庙产兴学之谬论兴,障碍佛教宏法利生匪浅,黄钟毁弃,瓦缶争鸣,嗟我众生,何厄运若此,不有大德长者,何能继往开来,绍隆佛种。近代流传法宝,乐育僧材,当首推杨仁山居士;宏扬净土,契机施教,当首推印光祖师,扭转大教,功德无量。
  仁山居士,功在我教,已于菩提树九十五期,示寂五十周年纪念号,详其生平,众所周知。
  印祖今年农历十一月初四日生西二十周期,而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又值百龄诞辰,智薰忝属皈依弟子,谨将亲炙及一切若见若闻,追记数事,用志不忘。智薰自民国十三年在苏北如皋,随夫婿济华恭听谛闲老法师敷讲弥陀经后,即依教奉行,相继长斋念佛,居尝敬读印祖文钞有感,入佛时节因缘以此,未几又承项智源(名本源)师兄,函介请求皈依恩师,各蒙颁赐法名,从此翻邪归正,何幸如之。
  民二十四夏六月上旬,智源及白德懿母女二人,皆印祖皈依弟子,邀智薰自如皋偕往苏州报国寺,向恩师礼座,如苏之间,虽大江迨隔,朝发于午后即至,当由知客师引到大殿礼佛并引见护关德森法师转报,四人齐集关前,搭衣持具,内心严肃,不约而同,初见师容,畏爱兼抱,是夕止宿该寺,经两夜一日,计礼座三次,智源年事最长,素精汉学,尝向师座通函问法,公推为启请开示当机者,智薰等为随缘众。时值初夏,行装甫卸,随即觐见,不免威仪不具,智薰汗流浃背,正拟起立外出取扇时,师大声呵斥云,我话未说完,不可离坐,今犹惭悚,佛法度生,摄斥而已,爱之能勿劳乎,承师厚我,感甚感甚。
  师态度雍容,音声宏亮,言词平实,平易近仁,所示约有赞净土超胜,劝信愿真切,示念佛方法,评修持各法,勉居心诚敬,论因果事理,训皈戒之要,释戒杀之义,明伦常大教,
5#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27 | 只看该作者
甚于累卵矣。光于六咏颂略标大要。事在有心人。”谨按上文事在有心人五字,盖意在言外,以复兴牢山海印寺隐嘱于小子者也。本际承兹顾命,越九稔,来台湾,蓄是愿未尝一日忘怀。居台六七稔,吾友蔡念生启余曰:今返大陆尚无确期,而胶湾台湾,同一海岛耳。子旣抱复兴海印之愿,何不借台地以为之?余应曰唯唯!数年来为建寺觅地,奔走南北,常栉风沐雨而行,遇泥淖,由村农负之以背。心未尝以为苦,气未尝以稍馁也!先后历雾峰,内湖、新店、乌来诸区,虽均有人献地,奈以不宜建寺而放弃。今夏来基隆,见大觉寺旁有佛陀禅林一所,负山面海,名实相符,林主瑞智法师愿让之以奠海印基础。本际将掩关其中,誓即身了生死,期海印之重光,而与吾师德讳相契合。实现吾理想中之兰若,振此邦颓落之宗风,慰吾师常寂光中之属望,庶不枉来此人间,一现僧相。又忆吾师昔日荼毗后,所遗之晶莹五色舍利,睹者莫不叹为希有,本际亦曾南下礼观,并参加报恩佛七于塔院。是年底,又随喜打生死七于灵岩,所居寮房户外有腊梅一株,寒香息息入肺腑,以驱除吾身八识田中之积垢,而永获吾师特具之戒香。及吾师生前之关房,见榻几清洁无纤尘,能不使人油油然起怀溯之思乎!兹者海印寺筹备处成立,甫十余日,而适逢吾师百岁之诞辰。汪觉定居士来告,台中菩提树将出纪念专刊,属为文以应。回忆廿年来神州沦陷,邪说披猖,五浊洪流,有翻江倒海之势,众生恐怖,将陷临完全毁灭之危机。欲挽狂澜,非仰乞吾师与憨公,随诸大士倒驾慈航,重来忍土,以拯拔无量无边众生于苦海。则未来浩劫之惨酷宁忍言耶!本际不胜馨香顶祝之矣!至大师当日遗札,与本际旧作遗札书后二文,附刊于后,敬告海内外诸大善信关心此事者。请垂悯老衲颓龄羸体,共发大心,舍资财,献人力,促海印早日完成;助七众同成正觉,是又本际所倾心渴望者也。
  印光大师遗札
  澄彻居士鉴:上月二十九令弘化社寄经书十四包,收到否。此书非弘化社书,光令彼寄耳。光从前至今,凡请以送人者,皆照售价出资,一免经理人因光作弊,二随意多少,无人敢生嫌意及光不敢随意,我出资则两不相妨。现已作即死之想,已无余蓄,如再请则直与弘化社接洽,光不与闻矣。牢山乃憨山大师弘化之地,陈飞青欲修寺,以大师年谱抄本持来,祈排印流通,光寄信各图书馆,问年谱疏皆无有。后闻北京嘉兴寺有书册全藏,托人请来,抄出付排,故寄二包。憨山于佛法有大功,于明社稷有大功,若不谪广东以谈笑而息大乱于始萌者几次,则其危也,甚于累卵矣。光于六咏颂略标大要。事在有心人。唐陶镕月初有信来,为三人祈法名,有张勋栋者,以文学自豪,觉得芜地惟有我高,唐与说因果不信,唐令阅文钞,阅几篇,即求代祈皈依,然念佛求生,尚不肯盲从,想看与顾显微书当不敢不盲从也。唐以明年住数月为请,光不许来,即来只可数日即去,此人乃居士引进,其志较比泛泛悠悠之男子,尚为真切,况又是回回乎。祈慧察。印光谨启十月十九日
  印光大师遗札书后
  民国二十年,余供职青岛港务局,适夏季,同人旅行牢山,亦附舶前往。登麓上行,过下清宫三里许,见道左右松数株,蟠屈具奇致。林下有磐石一方,余爱其境幽,趺坐于上,少选,身与虚空化合,忽一人拍余肩,呼余名曰:“此团体旅行,君何能独坐不进”。矍然惊,始知我为某也,且身在牢山中。回味所历胜境,誓他日必止此修行,初不知山有石窟,为明季憨山大师宴坐处也!
  越六稔,衔部令,重至胶湾,曲路局记室。抗战军兴,匿居湛山寺,依倓虚大师。又二年十月,印光老人以编印憨山大师年谱疏见示,且附书极赞憨公。所谓于佛法及明社稷有大功,惜海印寺未成而遽化;陈蜚清居士抱复兴之愿亦未偿。末殿以“事在有心人”五字。兼旬后,老人示寂灵岩。余出遗札跪而诵之。始省老人言外意,乃以复兴海印寺隐属耳!遂泫拜然受顾命,未几,德森法师惠寄华严经,按日礼诵,至那罗延窟句,注云:“在中国山东牢山,为往古诸大士修行之地”。更晓然憨公于兹山建寺,其寓意深远矣!
  自是抱复兴之志益坚。鲁多君子闻余言悉赞同。比南下,过沪滨,赴苏州,参与印老人灵骨入塔典礼,钞所珍遗札,偏示善信,胥谓愿尽力以助,且有献基金存储弘化月刊者,居灵岩,遇某居士,地质学专家也,谈是事,君曰:“海中岛屿,其水成岩多由横面累积长成。独牢山由地心纵面突然崛起,气完土厚,质固石坚,山之名牢者以此。如那罗延窟,殆牢山结晶之中心”,又是山矗立胶湾,得海洋调节气候,夏不燠,冬不寒,四时花木芬芳,甘美果实累累,风景之佳,超蓬莱芝罘而上,病肺者居于是,不药可瘳,民族性质直古朴。综观天时地利,人物咸亨,往古圣贤,殊方大士,多修养于其间,余韵遗风,蔚为万世之师表,岂偶然哉?
  余窃自计划,一俟禹甸澄清,将侍倓虚老上人浮海而往,集旧时道侣就罗窟之阿,牢山之麓,遵普照大师养道法会遗轨,分建男女道场,供养大心七众,期即身以证圣果焉。度憨公,印祖在寂光莲座中,当开颜含笑,加被促成也。谨叙其发愿之因缘,预告海内外诸缁白,欲觅地以修真复性者,盍归乎来,至选印憨公法语,句句皆足启人,家师南老已详述之,本际不敢复赘已。

吾师印公涅湼廿周年追思   李炳南
  初参闻训
  青莲目启泛慈光 乘戒从容问短长 我自不知根利钝,
6#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33 | 只看该作者
金鎞宛似刮心盲
  师以死字铭关四壁萧然
  布袍朝凿砚池冰 日落空堂自剔灯 一字铭关心歇了 随缘还是定中僧
  师自称为粥饭庸僧
  惟知粥饭更无他 后五百年斗诤何 大智若愚今乃信 是离见浊入娑婆
  师教人多说因果不尚玄谈
  腊尽普陀春又来 校经帏幕不轻开 度生多与说因果 罕弄虚玄逞辩才
  师辄教人敦伦尽分浅者讥之
  一法何曾舍佛门 菩提惟有世间存 伦常岂止人天道 敢谤大权误后昆
  师云佛法秘密只是恭敬
  大道须从恭敬求 恒沙三业顿时休 捏拳竖指多权巧 到岸无非一叶舟
  时学多误极乐是为心外
  红螺香冷夜沉沉 天下几人圆解心 不是灵岩悬慧日 千帆风雨失南针
  时人多传师为势至化身
  化身势至语多奇 著相苍生半信疑 若解如来同一性 言非言是两皆宜
  师赐开示有小许之训
  求法惭无断臂诚 叨恩深惧损师明 遗文每读增惆怅 两利蹉跎白发生
  初参师时恰值冬至
  剑阁珠潭二十年 神州犹未靖烽烟 不是姑苏冬至夜 当头愁见月中天

印光祖师百龄纪念   葛晓凡
  ——民国四十九年冬月
  其一
  出世何曾弃世人 释儒双美语谆谆 蓝园降具同仁愿 洙泗生成圣道身
  持戒工夫犹克己 存诚学问即全真 菩提不茁彝伦外 门户无庸判觉尘
  其二
  糟粕九经原不当 异端三藏更为诬 前贤折简融禅净 今祖驰书合释儒
  大德不踰中道义 嘉言永锡众生谟 灵岩等觉非遗世 万古仪型一致孚

我的皈依师父   朱斐
  印光大师是我的第二位皈依师父,在这以前,我还曾皈依过一位师父,可惜只有一面之缘,说起来真荒唐,到今天连师父的尊号竟也忘记了,只记得师父给我取的法名是“维宝”。这位师父也很怪,当时我还只十七岁,暑假中天天上佛教净业社去听金刚经,虽然听的半懂不懂,居然风雨无阻,直至圆满那天,讲经的法师为听众授三皈依,别人报名参加,我因为向家里要不到钱(报名要钱),只好旁观了。眼看着许多老老少少,男男女女,欢欢喜喜的受了三皈,准备回去时,忽然见到院子里石凳上坐着一位,头带高高的僧帽,手拿破芭蕉扇,形似济颠僧的和尚,对我点头微笑。那和尚也每天来听经,但老是坐在院子里,盘着腿,闭着眼,挥扇静听,外表虽似济颠,却始终安坐不语,因为衣衫蓝褛,不但有钱的太太们,无人理他,连庙里别的和尚,也不大理会。当我发现这位师父对我微笑时,忽然灵机一动,走到他的面前,就要求他给我说三皈依,他也立刻答应了,我们没有进入大殿,就面向讲堂佛案,跪在院子里的石条上,这位师父,在许多看热闹的人包围下,就为我证明皈依三宝,还摩着我的头顶,给我取了法名,我因为身无分文,只叩了三个头,礼谢师父后,红着脸,满心欢喜地跑回家,告诉家人,兄姐以及外甥们,还常为这事笑我呢!以后,净业社也不讲经,这位师父也不知去向,我曾打听过别的道友,也少有人知其下落的。当时虽曾告诉我“师父的上下是某某”,或许口音听不清楚,因未记下,终于竟想不起来了。这是我第一位皈依师父。
  次年,我对佛教,稍为多懂了些,我听人说有一位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住在苏州灵岩山,因交通不便,我就写信给老人,还寄了一张新摄的照片去,要求通信皈依,大概他老人家看了我的照片,样子很瘦,立即覆了我一大张纸的长信,信上要我孝顺父母,莫过于劝父亲学佛(我曾告诉他父亲的口头禅是:敬鬼神而远之,不可不信,不可全信的人)。信上又强调青年人不可以手淫,不可以坐在马桶上(大便时)看书报等,这些都曾是我所犯的毛病,他老人家对症下药,谆谆开导的一句一字,予人以极深刻的印象,虽然,那封信也在战乱中失去,但我八识田中已留下了底模,将永难磨灭的了。
  老人又寄了一大包佛书,有的是给我父亲读的,有的是给我看的,我记得其中有一本“太上感应篇”,我竟不屑一读,以为这是道教的东西,怎么他老也送我呢?真是罪过不小,幸好心虽怀疑,没敢写信去问,否则必定会获得一顿棒喝!直到来了台湾,偶一机会,翻阅此书,发现他的好处,才知道这是一本发扬因果报应之理,简而易明,久为佛家采用弘传已久的书,至于道家的摄心要义,亦汇萃此中,古人推为一切善书之王,深悔我当时的粗心无知!由此更见印公吾师的婆心,为了青年恳切指示,这是多么值得珍视的师弟之情分啊!尤其师父赐我的法名是“宗善”,我竟将此一善书之王,拒之高阁,至今想起来,真是惭愧不已!
  但比这更惭愧的是,我于一次大疟疾后,竟把已经吃了二年多的素也开了戒,不但大鱼大肉,还沉迷于扑克之戏,环境的稍一好转,连佛也束之高阁了。真是可怜愍者,偶然也想起印公和那位忘失法号的师父,但不敢多想,因为我对不起师父们。
  后来来到台湾,才遇到了缁素两位大德,前者是慈航老法师,后者就是本刊社长炳公老人。当我第一次在台北车站迎接慈航法师至餐室饮茶等车时,我们可能有宿缘,他一把抓住我,立刻如电热一般传遍我身,我被他热烈的亲切感打动,终于我在三十七年十二月八日释尊成道那天,又皈依了慈航老法师!赐法名“慈福”。
  慈航师父第一次来台中时,我在宝觉寺欢迎会上,初遇炳公老人,名虽同门,实则我在他老面前,能执弟子礼,即忝为末座,心愿足矣。以后由于时常亲近这两位大德的缘故,我终于抢回了失去的慧命,恢复了正常的佛教徒的生活,在他们的指导和协助下,我接办了“觉群”和“觉生”,又创办了“菩提树”。
  我的皈依师父,除了上述几位外,还由罗宽振师兄的介绍,通信皈依过上虚下云老和尚,承赐法名“宽智”字“佛文”。
  虽然印公和虚公都是通讯皈依的,不要说亲近,就连一面之缘,也没有机会获得。但我得益于两位大德师尊的精神感召,和文字般若,亦非鲜浅。我浮躁的个性,经过这几位师父的磨练,尤其是炳师,承接灵岩十三叶,莲花一瓣分台中,前者可以说是接引我转迷路而入觉途的知识,后者,
7#
 楼主| 发表于 2017-8-12 11:41 | 只看该作者
才是我亲近承教的世出世间师长,不过今日能够幸遇炳公的因缘,如果不是前者——印公、慈公等诸缘攀援,恐怕这条慧命,早沉在业海深处,不得出头了。今日纪念印师百龄诞辰曁往生二十周年,集当代缁素大德之文字佳著,宣扬恩师德范,一则为报恩,二则希望籍此纪念号文字因缘,普利新进,则庶免于佛头著粪之嫌者,幸焉。

印光大师一生事迹   宗善
  一、 幼承庭训
  在民国五十年前的陕西郃阳县赤城的东村,有一赵氏人家,诞生了这一代伟人——净土宗的第十三祖上印下光大师。
  师幼年时代,受业于父兄,读书以外,躬自洒扫,并习农作,都很有次序。赵氏的家风勤俭朴实,肃然仁让,养成了师一生中能严格的律己、审慎、笃实的性格。我们在师的立言著述中便可以看出,他特重于家庭教育,他曾经说过:要弟子成人,必须从自己做起,自己的所作所为,便是子弟的榜样。
  师出家后,乃至老年,犹亲自洒扫庭院,且有一定的规矩,说这是他长兄所教的,师的幼年,连长兄的教导,也始终不废,可见其一生,固无一不从忠信笃敬中奠定其基业。这是常人所做不到的。
  二、莲华晒经
  师于光绪七年,投终南山南五台莲花洞,礼道纯和尚出家,这时年才二十一岁。不久便被兄以母病骗回,后复遁出,纯公恐其兄再来,便命赴皖参学,师登山涉水,路经湖北竹溪莲华寺,听说此去尚远,便暂留住该寺,充任苦役,每日挑柴担水,四十多人用水,都是师一人自挑自烧,后来和尚见他勤实,遇库头有病,即令师代理其职。
  师一日正在晒经的时候,偶然读到一本破残不全的“龙舒净土文”,乃益知净土一法,其圆融赅括万行,普遍摄化群机,于是奠定了师毕生以此法门,自行化他的基础。此近代佛法之普遍,一句弥陀,家喻户晓,净土法门得以中兴,实肇端于此。
  三、普陀潜修
  翌年师在兴安双溪寺受具足戒,光绪十二年又往红螺山资福寺参学,这是净土宗第十二祖彻悟大师所创的道场,师在山四载,任云水堂香灯寮元等职以外,更随众念佛,阅藏,并持诵彻祖语录,得益甚多。后又至北京龙泉寺为行堂,潜修密行,自行远离名闻利养。直至光绪十九年,因普陀山法雨寺化闻和尚入京请藏的因缘,师来普陀,就住在法雨寺的藏经楼,阅藏念佛,闭关六年,净业倍进。
  师出家三十余年,始终韬光养晦,连名字也不愿有人知道。以“常惭愧僧”自号,以为勋勉。亦本佛陀教化,常以惭愧庄严的意思。
  民国纪元,师年五十二岁,有高鹤年居士取师文稿,登佛学丛报。署名常惭,读者叹服,此是师以文字般若化他的开始。后于民国九年“印光法师文钞”问世。
  四、慈幼放生
  民国十一年,有魏梅荪居士等秉承印祖慈怀,创建放生念佛道场于南京,名法云寺。一切规则,全由师手订。又加办佛教慈幼院,师对孤儿,不但望其长育,并且望其成贤成才,可以利益社会。他常常以晋时的道安上人,宋代的吕文穆等都是孤儿出身而成就的故事来鼓励孤儿和世人。他又说:纵使不能像他们这样,也应当养成一些良善的人,做为一乡一邑的淳谨之土,这样的话,则世间稳受其利,固不仅为孤儿打算也。
  师对世人杀生的事,更为重视,常常把“心佛众生一体”的道理,来劝导人戒杀,自己更极力实行放生,说近则息杀因,远则灭杀果。亦不仅是为物类打算云。
  五、化狱救灾
  有定海县陶知事,承受印师的慈命,延聘出家的法师赴监狱宣讲,化众甚多,这都是师德感召的成果。
  师对救济工作,尤不遗余力。丙寅、乙亥年间,陕西甘肃等省,天灾频至,任救济工作者,都是师的皈依弟子,禀承师命,且每次都是先由师募集钜汇往急赈,因此,其他各地救济之事,亦无不求助于师,因为师的倡导,乃能得人之信,师以悲心切,无不竭力以赴,若在近处,每躬自督办。
  六、报国闭关
  师素志不为作剃度师,不作住持,经普陀隐居潜修二十余年后,为募印安士全书等弘化事业,常至沪上,太平寺住持真达和尚特为辟净室于该寺,沪上诸居士,常至该寺向师请益,投函或亲诣皈依者难以计算。而各方闻风来迎请者有十余处之多,真达和尚一再坚留,并商诸缁素,愿将苏州报国寺为师掩关专修的地方,师遂于十九年二月,至苏州闭关,时年七十岁。
  报国寺在苏州穿心街,距笔者所居之处,仅一箭之远,可惜彼时我还只是十龄一幼童,不知亲近在咫尺之大德祖师,走笔至此,不禁为福薄障重而黯然焉。
  师自居报国寺后,因离木渎灵岩寺甚近,师为手订各项规约,开辟了此一永为十方专修的全国第一净宗道场。报国寺亦成为灵岩之下院。此皆是师德感召所以成就的。
  七、弘化立社
  师数十年流通佛经善书,受益的人难以数计,在民国十九年,将纸版数十百种及经书数万册,交明道法师者于上海觉园(即佛教净业社)创立弘化社,翌年即迁至苏州报国寺。起初师本欲谢绝人事,闭关专修,但经不起诸弟子的追随不舍,即在关中时常为之说法,故弘化事业,转较以前更为盛况,全国各地请经索书之函件频繁,其办法有照成本全价流通的,有免费赠送的,以当时几角大洋,往往得书一大包,各随要请者的财力自定。师弟子遍天下,因此其印书经济来源畅通,为全国最具规模的经书流通处。弘一大师谓弘化极盛之最后十年者,即是指此而言。
  八、重刊要典
  蕅益大师,是净土宗的第九代祖,曾辑净土十要,蕅祖寂后,其门人成时为了普遍流通计,恐文长费钜不易广布,遂节略字句,于各要叙述意致加以评点,亦煞费苦心,可惜随阅随节,未经复勘,即行付印,因此文字上多隐晦不显。师于关中逐一校勘,仍依照成时师之序述评点,仅补其缺,不泯其功。另以往生论注,彻悟语录等十余种附在各要之后,比较以前的节本文字多了一倍,重新刊印。
  所谓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净土,关于净土的著述,精华已萃于十要,此是我净业同人不可不阅者,今流通本即系师所重刊者。
  师又增编净土五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11-24 04:37 , Processed in 0.140625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