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心友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查看: 1416|回复: 3

谛闲法师大乘止观述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8-20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
或遇自了汉·即今证果·亦不过成一自了汉。能遇大道心人·劝令发大心自度度他·广修万行·即可望成菩萨。更能遇净土家·教令念佛·回向往生·则一生取办·径登不退。尤妙之妙也。此即所谓匠有殊雕。器成不一。由此可知。吾人得遇善知识·真堪庆幸。不可当面错过也。大德二字·褒赞之词。所谓名称远闻·道尊德备是也。洞者·洞达。理者·理性。即是性德。此之性德·古今不变。万劫常新。故曰究竟。鉴者·明澈。宗者·修德。不滞浅近·是为深玄。所谓发深心也。不局小境·是为宽廓。所谓发大心也。此洞于二句·即是显其大德之词。末二句之意若曰。因慕大师性修二德。所以策励修行·希冀得闻正法尔。佛所说法·如经诠定学·律诠戒学·论诠慧学·以及自度则说小乘·度人则说大乘·莫非正法。今问者未有专指·泛云正法。故科目谓之泛标。
   (丁)二答
沙门曰。余虽幼染缁风。少餐道味。但下愚难改·行理无沾。今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染·习也。青黑色为缁。出家人衣缁。在家人衣白。师幼即出俗·故曰幼染缁风。道者·无上菩提妙道。即指佛法言。少餐·犹云浅尝。难改者·谦言习气未除。无沾者·用功如掘井·未及于泉·无所沾溉·故曰无沾。若谓余虽幼年出家。浅尝法味。但以下劣愚鲁·习气尚在。以致行道未证妙理·何能沾溉及人。盖一以示谦退。一以观来机。因问者泛云正法。以下愚故·不能悬鉴他心。莫知问意所属·从何说起耶。故下文紧接云。辱子之问·莫知何说也。
  (丙)次标宗大乘。○大乘是体。即吾人一念之心性。今不曰标题·而曰标宗者。体之与宗·本一而二·二而一者也。全性起修·则不二而二。全修在性·则二而不二。然此番问答·皆是说修。如曰。大乘行法·谨即奉持。又曰。要藉行成其德。皆修也。故以标宗目之。前科是泛标正法。兹乃确指大乘。小乘戒定慧三学·各别而修·不能圆融。大乘则戒中即有定有慧。定中即有戒有慧。慧中即有戒有定。法法融通。举一即三·而三而一。此大乘小乘之别也。分二。(丁)初问。次答。今初。
外人曰。唯然大德。愿无惮劳。为说大乘行法。谨即奉持。不敢遗忘。
  外人·即前第一番请法之人。然前曰有人·今曰外人者·何故。前不知其为何等人·故泛称有人。今彼请问大乘行法·乃是由外向内之人·故称外人。并非贬其为旁门外道。须知外字普赅凡圣。若其未悟三谛融通妙理·则心游理外。虽证阿罗汉辟支佛圣果·亦名外人。虽是凡夫·而已了得此理者·即非外人。即别教十住十行十向菩萨·亦外人也。何以故。因其先空次假后中·次第历别而修·不了圆融妙理故。盖凡心有内外者·皆名外人。是故能知心外无法。万法缘生·即空即假即中·三谛圆融。此名字位内人也。依此起行·观行位内人也。从修而悟·相似位内人也。如诸大菩萨·如理亲证·乃分证位内人·佛为究竟位内人。此内外之分也。唯然者·敬诺之词。大德者·褒赞之称。说大乘行法·甚不易易·故曰愿无惮劳。既曰大乘·又曰行法。可见请法者·非仅欲闻大乘之名·乃愿得大乘之法门而实行耳。末二句·至诚之极。谨字·即表显其至诚。即者·闻斯行之·不敢稍懈。奉者·奉以自度。持者·持以度人。可见此人便是菩萨心肠。大乘根器。不敢遗忘者·非但不忘所说之法。亦不敢忘其说法之恩也。
   (丁)次答
沙门曰。善哉佛子。乃能发是无上之心。乐闻大乘行法。汝今即时已超二乘境界。况欲闻而行乎。然虽发是胜心·要藉行成其德。但行法万差·入道非一。今且依经论·为子略说大乘止观二门。依此法故·速能成汝之所愿也。
  善哉佛子·赞叹之词。先用善哉二字以慰其心。能请大乘行法·又能谨即奉持·故善而称之曰佛子。下数句·正明佛子之义。无上心者·菩提心是。即大悲心也。惟菩提心·称为无上。试观世人·莫不但求自利而不利他。发此大心·实为甚难。此人乃能发心担荷大法。岂非大悲心乎。惟大悲心能拔众生之苦·故曰无上。发菩提心·必克菩提之果·为佛亲种·堪绍佛位。故称之曰佛子也。乐者·欢喜也。乐闻大乘行法·正明其能发无上之心。二乘者·罗汉辟支是。二乘人于菩萨法·无好乐心。故能发大心。即超二乘。即时已超者·言即此发心之时·已超过矣。云何即超。如是因·如是果·因果不外一心。所以发此因心·即超二乘。夫但能发心·并未进修·即已超过。况闻即行之·则超过二乘多多矣。胜心·即无上之心。要·必也。藉·仗也。德者·三谛之理。未修成·谓之理。即俗谛真谛中谛是也。已修成·谓之德。即俗谛成解脱德·即真谛成般若德·即中谛成法身德是也。愿如海·必须行如山·方能成就其愿。故言必仗修行以成其德。万差者·方便有多门也。行门既有万差。故入道非止一途。有从空门入者。有从假门入者。有从双亦门入者。有从双非门入者。每教有四门。四教即十六门。引而伸之·其数无量。故曰万差非一。必依经论者·示其言不越轨。所谓佛祖言说·皆是一鼻孔出气是也。略者·要略也。略说者·大乘行门·具有万差。今则惟说止观·故曰略。所以惟说止观者。以此法门·能生一切法·摄一切门故。又大乘止观法门·经论广备。今则说其纲要·故曰略。又广作分别·尚在后文。此处但略开示名义耳。故曰略也。依此修习·不离当念可以成德。故曰速能成汝之愿。如大师于一夏中·即修成六根清净位次·即是速能成愿榜样。
  (丙)三标示止观。又二(丁)初问。次答。今初。
外人曰。善哉愿说。充满我意。亦使余人展转利益。则是传镫不绝。为报佛恩。
  善哉愿说·欢喜踊跃之词。展转·有横竖二义。由一传十·由十传百·普□无边。此横也。师弟父子·递相传说·尽未来际。此竖也。若能展转相传·则利益大矣。佛法·乃佛之心灯。闻此法门·自得利益·欲他亦得利益·是为以心印心。即是传灯不绝。灯绝则不能展转利益矣。今之愿展转利益·灯灯相传者·何故。为报佛恩故。佛以说法度生为事。惟传佛法·能报佛恩耳。(校上来原本卷一竟。)
  (丁)次答
沙门曰。谛听善摄。为汝说之。所言止者。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作是观者·能令妄念不流。故名为止。所言观者。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犹如幻梦·非有而有。故名为观。
  谛听者·审实而听。一心而听。若身在道场·而妄想纷驰·即非谛听。此闻慧也。善摄者·善·善巧也。摄·收摄也。谓将一切妄想放下·将心摄在听处。盖必善巧收摄其心念·方能谛听。此思慧也。从闻思而起修·三慧具足·方是真闻法人。此谛听善摄句·是诫词。下为汝说之句·是许词。若不能谛听善摄·说复何益。故先诫后许也。自此以下·正示止观矣。讲者固须广说。听者宜择要而行。诸君其善听之。○吾人自无始来·念念流动。不得停息。止者·即止其流动也。夫人之不能止其流动之念者·无他。随一切诸法而转耳。若知心生法生。心灭法灭。一切诸法·惟是一心·有何分别。如能作如是观·妄想自能不流。不流则止矣。此中自所言止者·至故名为止三行文·极关紧要。若能洞知此等道理。对境随缘·皆作如是观。尚复有何妄想。妄想既息。非止而何。知字观字·最当注意。倘不能如是知·如是观·而勉强止之。如何能止。是为以石压草。妄想更多。反增其病矣。今将此三行文·分三节详说之。即一·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二·当知一切诸法·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三·当知彼一切从虚妄因缘而有之诸法·有即非有。惟是一心。体无分别。所谓一切诸法者·何法耶。如五蕴·六根·六尘·十二入·十八界·以及十法界等。内而身心·外而世界。凡由因缘和合而生之法皆是。故以一切字诸字包括之。此一切诸法·就表面上看去·生灭不停。吾人不察·迷为诸法实有。乃随之而妄想纷起。此大误也。必须从其根本上体会。而知诸法本无自性·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既是诸法无性。是为非有。当体不生·本既不生·今何有灭。故曰。一切诸法·从本以来·性自非有·不生不灭也。此理。约三止言·名为体真止。约三观言·名为从假入空观。即中论所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是也。此第一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又因缘所生诸法·固性自非有·然而不无虚妄幻相。有幻相故。所以非有现有。故又曰。但以虚妄因缘故·非有而有。当知非有而有。乃是幻有。若真实有之·即不得云非有而有矣。此理·约三止言·名为方便随缘止。约三观言·名为从空入假观。亦即中论所云·亦名为假名是也。此第二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又彼因缘和合而有之诸法·既是幻有·本自无生。则是有即非有矣。诸法既非有而有·有即非有·本无生灭而见有生灭者。当知唯是一心变现之虚相。若泯相入体。本无有与非有之可言。故又曰·然彼有法·有即非有·唯是一心·体无分别也。无分别者·空有二边·皆无分别。何以故。空有是对待法。心体绝待无外故。此理约三止言·名为息二边分别止。约三观言·名为中道第一义观。即中论所云·亦名为中道是也。此第三节之要理·吾人必应知之者也。若明得此三节中法由心起·心外无法之理·事事皆作是观。则不为境转·妄念不流。不流则息·故名为止也。此种功夫·便是背尘合觉。虽然若但修止行·则住在不生不灭中。心体大用·几乎息矣。故又必修习观行功夫。本文曰。虽知本不生今不灭。虽者·未尽之词也。心性缘起者。此心不守自性·随缘而起。所谓随染缘净缘·造十法界是也。以其随缘即起·故有应世之用。然虽有世用·须了知其虚妄。有世用而不了知虚妄·是为凡夫。我佛说为流浪生死·莫出苦轮者·便是此辈。知虚妄而无世用·是为二乘。我佛说为堕无为坑·焦芽败种者·便是此辈。此中虚妄世用四字·字字紧要。不可不知。犹如幻梦非有而有二句·正明虚妄世用之义。梦字范围极广。睡时固是梦·醒时亦是梦。且如凡夫见思烦恼·二乘尘沙烦恼·菩萨无明烦恼皆梦也。究极言之·惟佛无梦耳。何以故。佛是究竟觉故。幻者·假也。如做戏然。明明知其假·却随缘而做。然虽做却不可不知是假。诸善知识。一切诸法·无非是幻。有是幻。空是幻。中道亦是幻。十方诸佛·即是大幻师。我辈今日建道场·作佛事·亦是以幻除幻。永明大师曰。降伏镜像魔军。大作梦中佛事。广度如化含识。同证寂灭菩提。此之谓观。此种功夫·便是全体起用也。须知此一行余文中·虽知本不生今不灭句·即是随缘不变。以三止三观配之·即体真止。入空观也。而以心性缘起不无虚妄世用句·即是不变随缘。亦即方便随缘止。入假观也。犹如幻梦非有而有·即息二边止。中道观也。又此大乘止观法门·极圆极顿。虽止观分说·实则止观不二。寂而常照·言止而观在其中。照而常寂·言观而止在其中。且不止而止。止而无止。无止无不止。其观亦然。是之谓妙止观。吾人若于此妙止观道理·略得消息·受用不尽矣。第一大科略标大纲竟。
  
  (乙)第二大科广作分别。○此科即正宗分。正曲示心要之文也。心要即止观。观心之要·不过止观而已。机教相扣·感应道交·遂生此文。盖教必投机·有感斯应如应病与药也。分二。(丙)初重问。二详答。今初。
外人曰。余解昧识微。闻斯未能即悟。愿以方便。更为开示。
  闻略说而不悟·依然是外人也。盖对圆教而言·藏通别三·皆名为外。圆教名字位人·即可称为内人矣。以当部言·明得自性清净心·从此得门而入·可名为内。不得其门而入者·即名外也。解昧者·智昏也。识微者。见浅也。法门玄廓·前所闻者又系略说·故难领悟。斯字·指前科。即者·当下。言未能当下领会也。故愿大师更以善巧方便·开我心地。示我修途。
  (丙)二详答。分三。(丁)初许说。二立科。三解释。今初。
沙门曰。然。更当为汝广作分别。亦令未闻·寻之取悟也。
  然者·许其请也。大乘止观·先须开悟。悟后随处可修。不然。即是盲修瞎炼。悟如开目。修如举足。目足兼资·方到宝所达清凉池。故大师许之曰。更当为汝广作开示。意谓略说不悟者·闻广谈当可悟矣。不仅为汝·亦令其余未闻者·寻此广谈而领取法要·开悟心地。此正祖师悲愿宏深·曲示心要之所以也。
  (丁)二立科。
就广分别止观门中·作五番建立。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明止观依止。二明止观境界。三明止观体状。四明止观断得。五明止观作用。
  先明依止者。先令悟得自性清净心也。此如楞严经中·阿难请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如来乃先令悟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盖此心性·为一切法之所依止。不先悟此·既无所观之境界·奚辨能观之体状。而断得作用·皆无从生起矣。故五番建立·立此为首。次明境界者。对迷而示真性·则有真实境界。迷心而起妄想·则有分别依他境界。三明体状者·依境起修也。体状文中·两重三自性。即其体状。四明断得者·从修而证也。修止·伏见思尘沙等烦恼。止中兼观·则断见思尘沙等烦恼。既断则有得。所谓断见思得般若智·断尘沙得解脱用·断无明得法身体是也。五明作用者·由证得用也。既证妙体·必兴大用。所谓全体起用。自度度他也。此是五番建立生起之次第。
  
  (丁)三解释。即为五。(戊)初明止观依止。至五明止观作用。初中二。(己)初分科。二各释。今初。
就第一依止中·复作三门分别。一明何所依止。二明何故依止。三明以何依止。
  此三科·亦有生起之次第。问。欲修止观·以何为所依止之体耶。答。依止大乘自性清净心。问。何故依止一心耶。答。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譬如枝叶花果·无根不生。菩提道树·心为之本。故须依止。问。然则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观耶。答。即是第六识心·当文谓之无尘智·他书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品·即与六识相应之慧心所也。用此依止自性清净心以修止观者何故。当文云。由意识能知名义·能灭境界·能熏本识·令惑灭解成故。
  (己)二各释。即为三。(庚)初明何所依止。至三明以何依止。初中二。(辛)初标列。二释成。今初。
初明何所依止者·谓依止一心以修止观也。就中复有三种差别。一出众名。二释名义。三辨体状。
  一心者·大乘自性清净心也。即是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此之心性体即真如。汝问何所依止以修止观·即依止此一念之心是已。一心既为万法之本·故其名不一。吾人必须知其种种之名·方能会通。故先出众名。一名必有一义·闻名而不知义可乎。故次释名义。有名有义·必辨名义之体状。若不详辨·恐致邪正不分。故三辨体状。此与立科文中之体状不同。彼乃止观之体状·此是众名之体状也。
  (辛)二释成。即为三。(壬)初出众名。至三辨体状。今初。
初出众名者。此心即是自性清净心。又名真如。亦名佛性。复名法身。又称如来藏。亦号法界。复名法性。如是等名·无量无边。故言众名。
  此七种名。皆一念心之异名也。心既为万法之本·即有无量之名。故曰无量无边。今之七种·但略举耳。
  (壬)二释名义。分三。(癸)初标章。二广释。三结成。今初。
次辨释名义。
  以此一句。标举章段。下文乃逐名辨释其义。
  (癸)二广释。即为七。(子)初释自性清净心。至七释法性。今初。
问曰。云何名为自性清净心耶。答曰。此心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无改。故名为净。何以故。无明染法·本来与心相离故。云何为离。谓以无明·体是无法。有即非有。以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故言离也。既无无明染法与之相应·故名性净。中实本觉·故名为心。故言自性清净心也。
  问者·自问也。亦名为征。答者·自答也。亦名为释。此心本来清净。即亘古至今·常为染浊之法所覆·其清净之自性·依然不改。何以故。随缘不变故。无始者·不知其所自始。无始以来·即从古至今之意。无明者·迷闇之义。谓不明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也。楞严经云。此身外洎山河大地·咸是妙净明心中所现物。盖世出世间一切诸法·皆是唯心所起。既皆心起·见法便当见心。不可心外取法。所以禅宗祖师直指本心·而曰。尽大地是老僧一只眼。即是此意。不明此理·便是无明。无明何以谓之染法。无明者·不觉也。不觉者·昏昧之义。乃染浊相·非清净相也。起信论云。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覆者·障也。何故此清净心·无始以来为无明染法所覆。从来未悟故。不变随缘故。言体虽不变·而随染缘也。所谓不觉念起·而有无明。念起便成动相·违于本寂。无明便成昧相·违于本照。遂举心性之全体·而为阿黎耶识。名为业相。由是而全真成妄·妄分能所。能名转相。亦名见分。所名现相。亦名相分。三细既呈·六粗随具。而惑业苦三。连环不息矣。盖因其不变随缘·从来弗悟。所以无始以来·常为无明染法所覆·而净性不显。然因其随缘不变·万劫常新。所以无始以来·虽为无明染法所覆·而性净不改。必不改者·乃谓之性。改变则非性矣。问曰。不改名性之理·吾知之矣。敢问所以能不改者何故耶。答曰。以无明染法·本来与自性清净之心相离。故不改也。此如捏目成眚·见彼虚空·花起花灭。而彼虚空·并无起灭也。然仍不解相离之故·复问曰。云何为离耶。嗟乎。众生背觉合尘·认他为自·久矣。此中自性清净心之自性二字·最宜体认。夫清净心性·为自己本来面目·本有自体·所以名为自性。岂可迷彼无明昏动之染法·以为自体乎。譬如眼见青黄等色。彼青黄色·乃是他物。眼能见者·乃是自性。可知眼见之性·与彼青黄·一自一他。本来相离。故虽彼青黄·遮障我眼。我之清净见性·依然无改也。况乎无明如空中花·本来无体。而此心性为万法本·具有妙体。一有体。一无体·无可相应也。一染一净·无可相应也。应者·合也·既不相合·云何非离。体是无法者·犹言无体之法。本无而幻有·所以有即非有。盖无明全依净心为体·为心识变现之幻相·无有自体。如捏目而见狂花·狂花岂有自体耶。是故以无明无体有即非有故·无可与心相应。以不相应故·说与心离。以相离故·说自性清净也。中实本觉故名为心者·此自性清净中·实具灵明本觉。有体有用·即寂即照·故名为心。言非顽空可比也。性非有无·名之为中。不可误认作对待之中。理非虚谬·谓之为实。不可误认作有质之实。末句乃总括上义·以明立名为自性清净心之所以。学人闻此名·亟当顾名思义·向自己心性上荐取。法众会得么。心性是有体。无明是无体。无可相应。本来相离。
 楼主| 发表于 2016-8-2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若能向这里透得消息·便为知宗达体的英豪。便得返本还源的大路。着眼着眼。
  (子)二释真如。
问曰。云何名为真如。答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望于诸法·法悉虚妄。有即非有。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又复诸法虽实非有·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然彼虚法生时·此心不生。诸法灭时·此心不灭。不生故不增。不灭故不减。以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故·名之为真。三世诸佛·及以众生·同以此一净心为体。凡圣诸法·自有差别异相。而此真心·无异无相。故名之为如。又真如者。以一切法·真实如是·唯是一心。故名此一心以为真如。若心外有法者·即非真实。亦不如是。即为伪异相也。是故起信论言。一切诸法·从本以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此义故·自性清净心复名真如也。
  真者·不妄。如者·不异。有分释。有合释。分释者·先释真。后释如。释真字又分两层。初以不妄为释。有两行文。此借妄以显真也。次以不生灭为释。有三行文。此就相以显性也。此中有正显。有反显。正显者·直显自性之心体。然真实心体·本离名字之相。无可言说。直显甚难。为开示学人计·莫妙于从反面诠显之。是为反显。凡说深微之理·用反显法·其理易明。此说法讲经之善巧也。盖能了得由心而生之一切诸法·莫非虚妄生灭。则能生之心体·其为非虚妄·非生灭可知矣。此南岳大师苦心·后人所以名此书为曲示心要也。○一切诸法下五行文·释真。虚妄之法·差别非一。故曰诸法。一切者·括彼世出世间种种诸法而言之也。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非因缘和合而有。如世间凡夫·以迷心为因。染境为缘。以迷染因缘和合故·遂有六凡诸法。出世圣人·以悟心为因。净法为缘。以悟净因缘和合故·遂有四圣诸法。此凡圣缘生之诸法·既皆以心之迷悟为因·故曰一切诸法依此心有·以心为体。即楞严所云。诸法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是也。以此有体之自心·望于无体之诸法·则知诸法皆悉幻有。故曰法悉虚妄。既是虚妄幻有·故曰有即非有。有者·言其幻有。非有者·言非真实有。而此心性自体·实无言说名字之相。为破妄故·显其是真耳。故曰对此虚伪法故·目之为真也。此以不妄显真义竟。又此一切诸法·虽为有即非有。但以因缘和合·不无非有而有。然而缘合即生。缘散即灭。旋有旋无·皆生灭相。以其生灭·名曰虚妄。故曰但以虚妄因缘而有生灭之相。此即幻妄称相之义也。然既诸法无体·以心为体·故此心不随诸法而为生灭。正如翳眼见空花·花起花灭·与空何预焉。夫有生即有增。有灭即有减。真心既不生灭。故不增减。然则诸法生灭·名为虚妄。此心既不生灭不增减·非真而何。故曰名之为真也。此以不生灭显真义竟。吾人闻此二义。即当认明万法皆妄·唯心是真。然不可误认起心动念之心为真也。一切诸法·正是从念而起。此乃生死根本·楞严名为妄心者是也。起信论云。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岂可认此·谓为真心耶。何以故。真心无念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然而一切众生·从本以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今欲证入无念谈何容易。然有方便法门。法门为何。一念起时·亟为观照。正观照时。前念既灭。后念未起。现在无念。则身心世界一切诸法·悉皆无有。明如皎月净如精镜。然月镜尚是色法·不过强以作喻。而无念心体·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直不可以言语形容。即此便是真心。初用功人·未有定力。一刹那间·第二念又起。即又如是观照。如此久久不懈·定力具足·则步步入胜矣。此法便是观于无念。迨至功力深纯·则不观而观。观即无观。既无所观之相。亦无能观之念。即寂即照。即照即寂。湛寂常恒。是名佛智。即起信论所云。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即是□照法界义故。即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乃至心有所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是也。欲向于此佛智者·其下手功夫·惟有观于无念。在会法众·不可不知。不可不勉。或问。此能起观照之一念·是妄耶。是真耶。答曰。亦妄也。须知真心无念。起念即妄。但以真心体不可见。又以妄本全真而起。吾人能不迷真逐妄·正不妨因妄证真。譬如欲寻水源·须溯其流而寻之。妄念者·流也。真心者·源也。又如全水成波。但能不起无明之风·则全波是水。岂可离波·别觅其水乎。此理亟当体认。勿忽。至如体不生灭·诸法生灭之理。亦可从生灭上·体认其不生灭。所谓反显也。譬如今日法会·有讲经人。有功德主。有办事人。复有许多听众。以及一几一榻一瓶一炉等等。聚无数之缘·而后有此法会生起。所谓缘聚即有也。生也。法会既毕·人物尽散·仍存空屋。所谓缘散即无也。灭也。以其有生有灭·故名虚妄。然此道场一切诸法·虽复生灭。而我等心体·则未有道场时。此心已在。道场离散后·此心常存。是并无生灭也。以其不生不灭·故名之为真。明乎此·则生灭真妄之理·当可了然矣。○三世下两行文·释如。三世诸佛至净心为体·即华严所谓心佛与众生·是三无差别是也。众生二字·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其余九界·皆名众生。盖菩萨为大道心众生。缘觉为孤调众生。声闻为自了众生。天为执乐众生。阿修罗为嗔恚众生。人为苦恼众生。三涂为恶道众生。夫此凡圣诸法·皆从因缘和合而生·故有如是差别异相。若此真心之体·则无差别之异。亦无差别之相。是故名之为如也。释如义竟。由此义故·所以诸佛是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诸佛心内之众生。而十方三世如来·兴同体大悲。运无缘大慈。度尽众生·无众生相也。所以大悲心为菩提种子。吾辈行人·必须发四宏誓愿也。由此义故·所以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念佛求生极乐·随愿得生也。所以无论雕塑绘画佛菩萨像·必应香灯花果·恭敬供养。即是庄严自己法身也。何以故。同以此一净心为体故。心体一如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中国预测网  

GMT+8, 2024-4-19 05:40 , Processed in 0.09375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